挖掘数学中的“对称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012-12-29严彩英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7期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过:“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对称”一词,译自希腊语,其含义是和谐、美观,原义指在一些物体布置时出现的般配与和谐。我国数学家段学复教授也说过:“对称,照字面来讲,就是两个东西相对而又相称。因此,把这两个东西互换一下,就像没动过一样。”充分认识数学对称美的价值,能使学生学会从美学的角度去欣赏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从而把数学学习与研究活动变得充满情趣,富有魅力。
一、联系实际生活,感知“对称美”
“对称”在自然界、艺术、科学上的例子很多,教师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建筑、影像、事物开始,通过讲解、剖析、演示、图形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感知、认识对称美,使学生获得对对称美的感性理解,进而形成对对称美的一般认识。
案例1: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
教学伊始,教师展示学生校本课的剪纸作品,使学生感知身边存在对称物品,充分感受对称的意义以及在图形中的美。学生在惊叹于它的美时,就会沉浸在数学的独特美及其魅力之中,自然而然地就对轴对称图形这一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案例2:教学“有趣的算式”
学生会惊叹地发现这些算式在形式上是如此的对称与奇妙,原来数学的背后还蕴藏着如此规律的美!这样,教师便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知的学习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二、挖掘对称因素,发现“对称美”
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对称美,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对称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挖掘对称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与图形中存在着对称的和谐美。
案例3:教学“轴对称图形”
(在学生展示收集的各类剪纸、英文字母等对称图形后)
师: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共同的特征吗?(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老师想剪一棵漂亮的小松树,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怎么样剪更快、更漂亮?
生1:先画出一棵松树,然后剪下来。
生2: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松树的一半,然后剪下来,这样展开以后就是一棵漂亮的小松树。
(学生操作讨论后得到第二种方法较好)
……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设计动口说、动手操作、比较观察等活动,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对“对折”“完全重合”“对称轴”“轴对称”这几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提高感知能力,欣赏“对称美”
学生因生活环境、个性特点等不同,个体间存在现实差异。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差异的存在,通过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满足差异发展。
案例4:教学“你知道吗”
通过图案的设计与欣赏,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数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用对称美的眼光来观察0.618这个不起眼的小数,不仅使它变得妙不可言,就连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美不胜收;反之,如果是一个毫无对称美意识的人去认识0.618,就不会有美感,欣赏不到其中内在的对称美。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便从数学对称美的外在形式提高到内在理性美的认识,进而形成对对称美的初步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造“对称美”
有了认识、发现、欣赏对称美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形成了对对称美的规律性认识,再学习运用这些知识去猜想、探索、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达到认识对称美的最高要求——创造对称美,形成稳固的数学的理性认识。
案例5:教学“图形的旋转”
设计开放题:请同学们自己观察、分析,右图是怎么绘制出来的?
这一活动的安排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对称思想,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与对称,让学生通过思考创造图案,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奇妙方法和产生的奇妙效果,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力求使学生从多层次认识对称美的内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的美,并通过具体的数学案例来挖掘和运用对称美的思想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情感,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基础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责编 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