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电影私人总结
2012-12-29畸小山
北京纪事 2012年2期
一个打麻将的人跟我说,每日搓牌垒城,双手抓它来去自如,会有种生活被牢牢控制在手中的感觉,叫人兴奋,可是最后的结果却往往是山水空转,什么都抓不住。一年下来,他记不得花在麻将上的时间,于是倒也心安理得。我对他说,来看电影吧。他摆摆手,说不好看。我想,他只是不习惯分不了输赢的游戏。
作为一个影迷,看电影没有抓紧生活的错觉,也不会产生浪费时间的忧患,生活作为电影的内容,使得电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豆瓣网每到年底都会帮助用户统计这一年下来的观影数据,今年我不大合格,才看了两百来部。一部电影最少一个半小时,加起来便是三百个小时,不吃喝拉撒、不睡觉,得花上十二个白天、十三个夜晚才能看完。去年我的成绩好些,高出将近一倍,可是我想打麻将的老兄数据一定比这强多了。
阿甘坐在长椅上吃巧克力,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包装花里胡哨的,也许吃起来像屎;外表莫名其妙的,也许会带着酒劲;一看就是便宜货的,也许甘甜多汁。回忆味道、想想包装,便是这份2011年的电影总结该干的事情。
电影里的这些事
《让子弹飞》在年初很飞了一段时间,难得的口碑与票房双爆。比起姜文以前的电影,它没有更好看,但是更热闹,带着姜文的独特霸气,气韵非常地掏你口袋。有点追求,但是不大,却一举扭转了中国式大片的表面与乏味。可惜姜文只有一个。宁浩的《无人区》从去年拖到了今年,看来还会继续拖到明年,胎死腹中是另一个可惜。而一众香港北上的名熟导演们,一边扎钱一边催产,从《新少林寺》《关云长》到《倩女幽魂》《白蛇传说》,再来《杨门女将》,无一不是空洞洞的气泡,有的破了炸出响,有的破了无声息。
作为不混事的香港导演之一,陈可辛为自己的《武侠》戴了一顶大帽子,让很多武侠迷感到不满,甚至愤怒。但它却是难得的有新意之作,企图在传统基础上打破惯有的套路,用科学结构武侠,把江湖日常化。可它做得有点出格,搬出大杀气的老英雄王羽,作为反派与甄子丹来一场新旧对决,好像是在致敬传统,其实内里却是个反武侠,并且顺便反了伪科学。金城武的精神分裂是现代医学的表述,而结尾胜利的不是功夫、不是伪科学,而是货真价实的自然科学现象。有人大骂雷死,我觉得,这雷死实在是反讽得要紧。
科幻片一直是好莱坞的利器、国产片的噩梦。前年的《2012》,去年的《阿凡达》《盗梦空间》,不仅卷走巨额钞票,还引发激荡话题,到今年仍有余响。虽然没有话题性的大作,但佳作和庸作倒是一直不断。《变形金刚3》赚得盆满钵满,依旧是挡不住的很烂。巨大的机器人在屏幕上一动起来,即便是3D也救不了,只能让那些华丽的马赛克离我的眼睛更近些罢了。重复的爆炸、重复的毁灭,半个小时就叫人疲乏,却还要硬撑两个多小时。迈克尔·贝不愧是精力旺盛的破坏狂,我很疑惑他的青春期为什么可以这么长。
技术再好,没用到点子上,都是白搭,入眼不入心。《猩球崛起》没有变形金刚那样泛滥盲目的特效奇观,但是动作表情捕捉技术的合理发挥,使得观众能够在身处电影院的时刻,真的相信眼前看到的是高智商猩猩,而不是人类躲在皮套子里、用胶水粘毛的化妆戏剧。这才是特效技术不断发展的意义。
《源代码》被称为小格局版的《盗梦空间》,虽然不及它的突破与惊诧,但是导演邓肯·琼斯有一手将熟悉题材重组出新意的能力。循环不前的时间、封闭空间、虚拟现实、平行世界,对于科幻片而言,这些都不算是新鲜,不过精巧扎实的剧作令它们充分发酵,在低成本的限制下,仍旧做出了一个动人的科幻故事。永劫八分钟的情境才是主打,情感看似副线,其实是伏线;反恐看似主线,其实是铺垫。于是被刻意压缩的边角料,一吻就能喷发高潮。最后几分钟不仅是大团圆,也是在补完剧情最大的漏洞,同时将虚拟现实拼接上平行世界。不讲爱情的科幻片,爱情反而很动人。
国产独立电影,一直不受电影院的待见,不赚钱是最直观的看法。但是《观音山》找到了合适的档期,加上强力的宣传,为文艺片打出了一个缺口。虽然电影本身的质量难以叫人满意,情绪很足,叙事却碎片般难以捧起,但是它在某个时刻,还是抓住了当下现实的一些肌理。而讲述小人物故事的《钢的琴》,绝对是今年得到大范围公映机会的最好国片,只可惜票房并不理想。面对老工业区的凋敝挽歌,几个失落荒芜的小人物面对无奈生活重拾尊严的故事,苏联歌曲的满满情怀,都足够打动愿意进场的观众。而那些管道厂房机械弃楼的背景,在镜头的横移推拉中,俨然是另一位无声的主角,与始终保持在十字轨迹上运动的人物,形成了绝佳的互文效果。电影基调是哀伤的,就像那支葬礼上的欢歌,荒诞与现实、失落与希望,在结尾爆发出生命最热烈的舞蹈,令人唏嘘、感动。
说起独立电影,有很大一块是属于纪录片的。而在国内,纪录片的放映渠道更狭窄,除了一部分不太敏感的题材能够卖给几个有限的电视频道,基本是在各地做走穴放映,比搞摇滚乐的渠道还差。2009年制作的关注春运题材的纪录片《归途列车》,直到今年才有机会在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做单场的长期放映。影片关注了一个来自四川的农民工家庭,他们的生活被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所撕裂,父母与孩子的矛盾,一年一次的归乡旅途,汹涌的人潮与挣扎,背后的辛酸和泪水。是的,这样的故事到处都是,这个家庭被作为一个样本置于镜头前。我相信它对被摄者是有刺激的,当我们谈论真实的时候,不仅是身边被忽视的现实,摄影机的存在关注,会在某种程度上激发被摄者的内心情绪,更容易从裂缝里爆发出来,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习惯压抑的环境里。所以镜头下反而比生活更真实,也更残酷。
与现实相对的,不是电影,是电视。今年小屏幕上的热门穿越剧,浮华得就像高级纸尿布,用过就扔。我们对过去的想象全是珠光宝气、帅哥美女的情感纠葛,以为是浪漫,其实是浪费。贫嘴了大辈子的老头伍迪艾伦,一路写剧本拍电影,七十多岁还是一年一部的高水准。今年端出的《午夜巴黎》竟然贴切中国流行,也是浪漫的穿越故事。一个作家为结婚用的家具,迷失在午夜的巴黎街头,上了一辆莫名其妙的汽车,穿梭在19世纪的巴黎派对,认识了莫奈、乔伊斯、海明威、毕加索、达利、布努埃尔、劳特蕾克、高更、德加,总之全是搞文艺工作的大名人。他们谈艺术、谈灵感、谈女人、谈19世纪糟糕的文化环境。听得21世纪的作家忍不住说:不不,19世纪才是艺术的黄金时期,未来更糟。原来大师也在逃避那时的当下,寻找自己的黄金时代。尖刻又幽默,迷失流转、可触不可及,理想和浪漫便是这样的玩意,在落败和逃避间,一次次地发起挑战。一个美国人写给巴黎的一封迷人情书,这是艺术家的穿越。
在如今拍摄一部默片,就算是电影本身的穿越了。《艺术家》的导演是法国人,对象是美国好莱坞默片的黄金时代,与《午夜巴黎》恰好产生了微妙的互文关系。它不是在用现代的手法重置默片风格,而是真的用好莱坞经典叙事,再现老黑白无声电影的风貌,走进电影院的人仿佛是自己在穿越过去的时光。我们体验的,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发生在默片时代的爱情故事,人物的流转曲折全都关乎于那个,从无声到有声的电影时代之更迭。这份穿越亦是一个影迷写给电影本身的情书。
电影边的那些事
古装片如今就是路边的烤鸡,味道都差不多,吃多腻味又上火,何况遇上乱放添加剂的商户。电影市场水涨船高,观众自然要求更多类型的影片。所以一干吃老本、不思进取的古代人,丢盔弃甲也是合情合理。可是古代人一走,银幕上又多出来一票高级白领。如果说电视剧里的白领还要顾及一下婆媳关系,那么银幕上的白领就只为爱情烦心了。他们离现实生活更远、更光鲜,像是一个个的空壳子,名车寓所时尚派对,精致生活就好像《精品购物指南》推销的广告大片。即便是要纯粹贩卖意淫,也得提供一个台阶上下,平地里起出的高楼,你叫一个整日奔波挤公交的上班族如何做梦?我们的电影创作者和投资人拍拍脑袋,虚构的时尚是他们自己都没有的生活。这样的电影不管不顾地被制作、被推销,他们连自己都无法打动,却期待市场显灵中个大奖,完全没有丝毫的诚意。
制作行业缺乏诚意,发行放映同样缺乏诚意。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偷票房事件,在业内早就不是什么新闻,反映出电影体制与管理的混乱无序。特种片目电影不是依赖正常的电影发行渠道推广营销,单纯地利用手中所掌握的行政权力来干预市场行为。这样的行政手段无疑是对电影的伤害,更是对电影行业整体发展的破坏。
偷票房的行为,另一方面是由于那些特种片目,能够提供给影院更多的票房分成,偷出来的票房一部分就会成影院方的回扣。特种片目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实际收益,他们看重的是票房数据,因为公平竞争的话,他们或许根本得不到放映的机会。正是因为有了政策的保护,影院方必须要给它上映场次,即便拉来再多的包场,也无法解决大多数特种片放映场次的空转,而承担风险的影院又缺乏监管,才造成了这种畸形的局面。市场还在发展,给了更多不同类型的影片机会。今年的票房黑马冠军无疑是4000万投资赚得3.4亿票房的《失恋33天》,能够造就这样的奇迹,不仅仅是电影质量和口碑营销决定的,更多的是它在普通观众群体中引发了话题性。这样一部电视剧风格的都市爱情轻喜剧,能够赢得话题性,无疑源自它的接地气。“接地气”这个词语,在今年也成为电影、电视圈的常用评语,恰恰说明了我们的创作者此前在面对此类题材的时候,是多么的昂首向上、目空一切。
粉丝营销似乎也是今年被发现的大好钱景。凭借着穿越剧走红的杨幂,制造粉丝的效应似乎比某些一线的大牌明星还要来得强烈。一部成本不到500万、质量低劣的恐怖片《孤岛惊魂》,却获得了超过7000万的票房,令不少业内人士目眩神迷,仿佛找到了可以重复使用的聚宝盆。接下来的另一部电影《大武生》,由两位粉丝效应同样惊人的偶像明星主演,其粉丝也在微博上展开疯狂造势,还自掏腰包为首映场记者送礼。但是结果并没有再造奇迹,可仍能想见,明年一定会有各式各样的低成本烂片,企图复制如此神话。其实想利用粉丝效应赚钱没错,明星制便是如此而来,不过做出好电影才是前提,不然只是过度消费明星自身的价值而已。
《阿凡达》在全球电影市场所引发的热潮,对3D技术的推广普及有着重要意义。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3D电影出现在银幕上,观众抱怨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这一年下来,人们在电影院里目睹了太多的伪3D,以及3D电影普遍的画面昏暗,电影院为节省器材损耗,又会故意调低银幕亮度,加之必须佩戴3D眼镜的疲劳感,都使得观众开始发现3D并没有他们宣传得那么好。而它们动不动就喜欢向观众扔东西,从飞刀到石块、碎片,电影又重新变得像是一门杂耍艺术。这样的伎俩被滥用,3D效果渐渐不新鲜,观众的反应开始回归常态。于是,3D噱头在今年变得没那么好用了。说到底,3D只是技术,是电影新的外壳。可是再漂亮的外壳,倘若没有内容支撑,也不过是草包一个。是该给3D电影降降温了。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