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亥革命的记忆

2012-12-29勾超

北京纪事 2012年2期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回顾孙中山的革命实践和思想主张,北京汀州会馆就是福建省闽西客家在京的历史见证。
  北京的会馆产生于明朝,清朝达到鼎盛时期。会馆是指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所设立的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会馆中有绝大部分是各地进京科考举子的住宿之地。中国科举考试到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终止,先后在京举行科考201科,全国各地进京应试的举子达120多万人次。每逢考期,会馆里人满为患。3年一次的考试,每科应试人数在六七千人,再加上随行的人员,数量相当可观。这些人的食宿问题就成了头等大事。所以,科考试馆数量最大,占了会馆的绝大部分。会馆文化的兴盛,正是来自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举子、官员、商人,将各地不同的文化带进北京。同时,又将京师文化传播到各地,促进了文化交流。
  
  北京汀州会馆位于前门外长巷二条。始建于明朝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年),主要是由在京的福建省宁化籍人张显宗和清流籍人裴应章、上杭籍人李嘉吉等人发起,集合汀属八县民间资本而兴建的。张显宗是明朝永乐年间钦赐状元,交趾(今越南)第一布政使司、工部尚书。裴应章是兵部尚书,于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购置施以仁宅院做会馆馆址。李嘉吉是吏部侍郎。他们都是明朝的朝廷高官。
  汀州会馆是一座福利性的会馆,建有北馆和南馆两部分,隔街相望。可容纳数百人居住,当时还有义地多处。凡是汀属八县赴京同乡,或就学,或就业,或商贾往来,均可在会馆免费住宿。馆内有福建汀属八邑旅平同乡会。
  
  汀州会馆分先建的北馆,有大小6个院落,房屋共50多间。中院为主院,有一座五开间的大殿,原作为会馆的祠堂,供奉天后娘娘和创建会馆的先辈牌位。祠堂建筑相当考究并具有南方建筑的特点:梁、柱、门、窗全部用闽西水杉建造,系双檩,多梁,24柱,鼻形结构,整体不用一颗钉子,全用咬榫衔接,经过北京历史上的3次7级以上地震,大殿房架纹丝不动。大殿雕梁画栋,十分讲究。殿正中有祭祀天后娘娘(妈祖)神位,左侧有张显宗的神位,右侧有李嘉吉和裴应章的神位。以后又陆续增添了历代旅京名人,按殁时年代依次排列,均用金色宋体镌刻在大殿内墙上。神座设有帐幔,两边有10余副木刻楹联,均系明代书法家所书。其中一副楹联是裴应章题撰:“帝里衣冠聚,天涯骨肉亲。”
  大殿屋顶起坡平缓,前廊后庑,廊内装修为一色花格子卷帘雕花门窗,廊顶露明天花,雕刻出象鼻形椽子,挑尖梁上有双象形蜀柱,梁头镂雕出天马、神牛等多种动物纹饰。其他各院落也都各成一体,可谓院中有院。整体建筑形制独特,雕刻精湛,彩绘色调淡雅,是北京罕见的具有福建风格的民间古建筑。
  
  南馆建筑年代在北馆建成之后,是清朝乾隆年间由在京汀属八邑同乡再次集资建成。其中也有大殿,殿内供奉祭祀一尊硬木雕刻的文魁星像,两旁有神吏小鬼四尊。南馆的建筑不如北馆精湛,规模也比较小。会馆里原存的匾额、石刻碑记及雕塑等文物,均已散失。
  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会馆宅院被某乡人以八百两银子私自典当给靳姓一家,民国十一年(1922年)由在京同乡赎回,并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加以修缮。
  曾经在汀州会馆里活动过的刘映奎、雷焕猷、雷寿彭、黄肇河、刘春海等人,在辛亥革命时期都有杰出的表现。因此汀州会馆和辛亥革命的关系密切。
  雷寿彭和刘春海在福州合办《群报》,宣传革命,抨击时弊,为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国民革命尽力尽责,多次当选省参议员之职。
  民国18年(1929年)刘春海被选为津浦铁路孙中山灵柩奉安委员会委员,总管护送灵柩从北京到南京安葬中山陵的重要职务。在陇海铁路局工作期间,春海对共产党的所作所为,耳闻目睹,心甚仰慕,利用汀州会馆房屋,为革命党人地下组织联络场所。
  ……
  纵观这几位辛亥革命老人光辉的一生,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家乡,奋斗了一生,体现了客家人爱国、爱乡和爱民族的革命精神。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