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市猫腻知多少

2012-12-29咪拉

北京纪事 2012年2期

  又到了一年一度置办年货的时节,各大超市早已将各种龙造型的吉祥物摆放在迎门处,为年货大集预热,更是向新一年红火的营业额招手。然而,过去的一年超市屡屡曝出丑闻,家乐福——世界第二大国际零售连锁商就接连曝出“索贿门”“标价门”“欺诈门”等众多黑幕。在黑幕之后,紧接着又曝出“撤退门”,家乐福退出中国某些二线城市。难道没有背后的黑幕,超市的经营就难以为继了吗?其实,家乐福被曝出的黑幕有些应该算是行业惯例。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老百姓怀着百分百的信任被蒙在鼓里。我们能做的,只有睁大眼睛,认清超市的种种猫腻。
  
  价格欺诈无处不在
  周六一大早,王阿姨和老伴穿戴齐整,拎上购物袋逛超市去了。这是王阿姨老两口每周末的固定节目。“原来家附近有华普超市和迪亚天天,后来旁边建成了物美,华普和迪亚天天就关门了。”王阿姨说,相对于迪亚天天等小型超市,华普的东西并不便宜,人气也不旺,现在的物美让她充分体会到超市的红火。一到周末就人满为患,“经常抢不上购物车!”进到超市里面更是人挨人人挤人,特价车的四周围满了人,想“杀”出一条路进去捡个便宜,都是对体力的考验。
  平时在路边接到超市的促销宣传页,王阿姨都拿两份,拿回家认真研究,圈画出她觉得非常合适的促销商品,促销时间一到便拿着作好的“笔记”直奔超市抢购。另一份宣传页保留好,等待下次促销的时候作价格参考之用。“总觉得超市的东西质量好,像肉啊奶啊米油这些,我们家从来只在超市买,别的小贩那儿卖的不放心啊!”
  今年1月份开始,各大媒体纷纷曝出家乐福、沃尔玛等部分超市的价格欺诈,存在虚构原价、低价招徕顾客高价结算、不履行价格承诺、误导性价格标示等多种价格欺诈行为。超市的“铁杆粉丝”王阿姨困惑了,“以前绝对想不到里面还有这么多道道。”王阿姨说,现在去超市都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即使看到大大的促销标签,也会向工作人员仔细询问清楚,付款后戴上老花镜认真核对小票,“看到电视曝光之后直害怕,以前不知道上过多少次当呢!”以平价为己任的超市,促销手段五花八门,为将利益最大化,不惜使用一些假招子,欺的就是你眼神不好,心眼太直。
  就说这宣传页吧,上面用醒目的字体标着令人心动的价格:0.99、2.99⋯⋯可是等到超市一看,似乎不是那么回事儿。原来宣传页上只有一个数字,并没有标示出单位,0.99很可能是最小量的产品。还有一种情况,比如一款促销牛奶的促销标价签上标明原价33.60元/箱,促销价格为30.00元/箱,上眼一看,霍——一下子便宜了3.6元,然而实际上此款牛奶的原价为31.60元/箱。谁会记得这牛奶原价到底是多少钱?相差区区两元,却足以欺骗很多消费者。
  还有“大小字号法”,用视觉效果进行价格欺骗。比如48.9元的促销商品,在价签上用大号字体标示“4”,用小号字体标示“8.9”,如果不加细看,多会以为促销价是4.89元。
  记者在一家大型超市的收款台发现这样一幕:一位顾客正在跟收银员争执,原来他在促销车内发现捆绑在一起的三瓶饮料,旁边的标价牌上写着大大的3.8元,便想当然以为三瓶加起来3.8元。没想到交款的时候发现收银员扫了两次码,成了7.6元。收银员的解释是:该商品每瓶3.8元,买两瓶赠送1瓶,并非3.8元一组。围观的顾客都议论纷纷,谴责声四起,“买东西的时候当然就看价签了,谁还注意收银员扫了几次码呀!”
  对于扫码的问题,王阿姨深有体会,“以前也出现过这种情况,结账的时候发现扫码机显示的不是促销页上的价儿。收银员就说系统故障啊,录入错误啊,我们也就认了。”更多的消费者并不去细查小票,稀里糊涂地当了“冤大头”。
  面对这么多价格陷阱,如何应对?王阿姨支招,一个字——问。“问超市的工作人员这促销价签到底是怎么个优惠法?一瓶还是一捆,哪个多少钱?问清楚就不会吃不明不白的亏了。”
  
  货品摆放藏猫猫
  一进超市,各色商品琳琅满目,一片繁荣昌盛的大好景象,很少有人能抵住这视觉的f3a1gc1gjecFSECAoAcqPUTgx7BK+jHDu7qiUBmIMNM=冲击、物欲的诱惑。这就是超市货品摆放的学问,你以为一切为了便民吗?其实是布阵,布了一个让你掏腰包的阵。
  不知你注意没有,每天所需的生鲜类商品都摆放在很不起眼的角落里,而走道周围全是看一眼就容易放进购物车的“特价”小零食。因此往往出现这种情况:为了找一根黄瓜或者一袋盐,把整个超市转一遍,购物车里都是一些几块钱的零碎。你觉得小东西花不了多少钱,累计起来早已是黄瓜的多少倍了。这就是“生鲜藏猫猫”带来的利益。
  同一区域的货品摆放也有讲究,据超市工作人员透露:货架从上到下一般分为上段、“黄金段”、中段、下段四大段位,“黄金段”与中段是最能吸引顾客消费的段位,一般超市会把利润较大的商品、自有品牌或是独家代理的商品,以及消费者选购较多的商品摆放在“黄金段”和中段;价格相对低廉,或是进入衰退期的商品则多放在货架最下面;促销的商品或新货则放在货架两端。像化妆品区、电器区、烟酒区、进口食品区等价格较高的精品区,超市一般会设立专门的收银台,这一招非常高明,就是为了让你在有了消费欲望的当下立刻付款,让一时冲动变成“既成事实”。
  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便是生产日期的远近,放在最里面的往往是生产日期最近的,最大限度地延长货品的有效期。超市另一个不被人注意的秘密,便是灯光效用。不知您注意过没有,不管是家乐福、沃尔玛,还是物美、美廉美,所有超市的灯光都有一定的共性:果蔬区的灯罩是绿色的,海鲜水产是蓝色,而肉类则是红色。道理很简单:绿光能让蔬菜看上去非常新鲜;蓝光使海鲜都变得很白、有光泽;而人的视力在红色灯光下看东西极易造成视觉疲劳,时间久了,眼睛很难分辨出食物外观上的些微变化,肉质新鲜与否便难以辨别了。可以说,超市用灯光给蔬菜、海鲜、肉类等进行了艺术包装,难怪东西刚拿回家,可能就变了样儿。所以选购新鲜货品,不妨拿到日光灯区观察一下再作定夺。
  
  五花八门的概念迷宫
  当食品安全一次次挑战公众的想象力、承受力,消费者对入口食物提高了警惕。于是,一系列“食品概念”应运而生:绿色有机无公害、排酸肉无注水、加碘加锌高钙⋯⋯这些食品真的是安全的“升级版”吗?还是仅仅添加了“概念”?
  
  1. 绿色,有机,无公害
  虽然这三个词早已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能说出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其实,按照安全程度的由低到高来排列,三者的顺序应该是:无公害、绿色、有机。
  无公害食品指产地生态环境清洁,按照特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害物含量控制在规定标准内的食品。根据政府的相关规定,得以进入正规市场销售的食品,必须通过有害物检测。也就是说,我们能在菜市场买到的蔬菜瓜果等均是无公害食品。当然,流动小贩的不敢保证。如此一来,超市打出“无公害”的牌子,确实有“卖弄概念”的嫌疑。
  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的食品。相对于无公害食品要求要高一些,具备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等特征。
  有机食品与前两者最显著的差别在于:有机食品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而无公害、绿色食品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自然,有机食品的价格是最贵的。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超市所售蔬菜只要绑定了这三个概念,价格便比散装普通蔬菜翻番。日常生活中,我们真的需要绝对“有机”吗?认清它们,拒绝被概念忽悠。
  
  2. 进口水果骗局
  
  在很多大型超市,经常能看到品相极好的各种进口水果:红西柚、青蛇果、巴西橘、布林⋯⋯产地皆注明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地,每斤售价十几、几十元不等。这些水果真的是远道而来的吗?
  何先生在某大型水果批发市场从事营销工作多年,他向记者爆料:很多外地水果生产商为了促进销售,在包装上大费心思,有的彻底模仿进口水果,使用全英文包装,在每只水果上贴英文标签,一眼看去,那绝对是“舶来品”。而他们这种多年从事水果销售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洋水果与国产水果的区别,“以猕猴桃为例,进口的猕猴桃外表比较光滑,国产的猕猴桃外表则比较粗糙。这个用手一摸就知道了。”
  那么,超市的进口水果又从哪儿来呢?其实,多是从这些水果批发市场所进。何先生说,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可以知道超市所售是不是真正的进口水果,请工作人员出示“中国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入境货物检验检疫情况联系证明”,这相当于进口水果的身份证,如果超市无法出具这个证明,那么他们所售所谓进口水果的来历就值得质疑了。
  
  3. 排酸肉、冷鲜肉、冷却肉
  现在一说起猪肉,我们立刻会想到一个时髦的概念:排酸肉。到底什么是排酸肉呢?很多消费者简单地理解为:将猪肉内的酸性物质排除掉,甚至将其与“排毒”并论。实际上,在动物的肌体内本身不存在对人体有害的酸性物质,所谓“排酸”,是指在冷却条件下完成肉的排酸过程,排酸肉即是冷却肉。肉中以乳酸为主体酸的出现和存在,是有益的,象征着肉的成熟。因而“排酸肉”应该称之为“产酸肉”。
  除了排酸肉,市场上还有热鲜肉和冷冻肉。热鲜肉是不经任何降温处理的肉,容易滋生细菌。而冷冻肉是指宰杀后在零下18℃以下速冻起来的肉,虽然细菌较少,但在食用前需要解冻,会导致大量营养物质流失。
  冷鲜肉、排酸肉和冷却肉其实都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