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2012-12-29陈建文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2年11期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发挥、拓展少年儿童自幼存在的音乐创造潜能,不仅适应当今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也吻合音乐教育改革的趋势。
  音乐以其自身的艺术特点,成为最具创造性的艺术之一。它的表演、欣赏、创作等各个环节,都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使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及创新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呢?
  一、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构成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理解、思考,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能力。它的敏锐程度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培养、锻炼而提高的。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机。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明、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敏锐的观察基础之上。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带领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对于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自制的简易乐器(如,用矿泉水瓶子装水的多少来吹出不同的音高),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发声材料模仿或表现自然界、生活中的声音,并让学生感受、观察声音的高低变化,长短变化,强弱变化,音色变化,引导学生打开音乐殿堂的大门,培养学生自己感知变化,自己发现问题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歌唱教学中观察力也发挥重要作用。当教授一首新的歌曲时,引导学生通过对老师的范唱或者观看音像进行观察,了解歌曲内容、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找出规律性的特点。
  二、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创造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学生的创造能力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音乐是表演性的艺术,对于情感、联想、想象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对声音的理解来完成,它时而欢快、时而悲伤、时而悠扬、时而短促、时而热情奔放、时而保守低调;美妙的音符自由地在旋律线上穿梭,使学生的脑海中想象及联想的空间无限扩大。教师则尽力营造出愉快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创造美。在想象的基础上动手、动脑,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去郊游”这一课中,笔者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美的同时,更让大家想象春天大自然的景象,为此,专门制作了风光片的和设置了一个学习的场景———带领学生去郊游。首先播放“去郊游”的音乐,让学生先初步了解歌曲的旋律,并对学生们说:“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老师要开上小汽车带领大家去郊游,同学们说好不好?”学生都非常开心,纷纷说好。“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喽。”接着带着学生有节奏的大声朗读歌词,“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这时课件投影播放出自然的风光片配上“去郊游”的音乐,让学生想象着自己走出了校园,在马路上汽车奔驰,透过车窗看到了成排的绿树,漫山遍野的鲜花美不胜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致之后,便开始教唱这首歌曲,一边弹唱,一边让学生学唱,运用了开放式“环绕型”座位排列形式让学生手拉手围成圈,教师在学生的包围下更加激情的教唱。
  三、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多感官性等特点,表现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多发散状的状态。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也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主要阵地。
  以欣赏“故乡”一课为例,陈旧的教学法通常让学生初听、分段听、复听等,让学生从中感受旋律的内在表现及意境。但是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欣赏内容的含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手段、全新视角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谁不说俺家乡好”是山东的一首民歌,山东有着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五岳之尊”的泰山、“泉城”济南、“齐国故都”淄博、“人间仙境”蓬莱、“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它四季分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人们淳朴。等教师介绍完山东后,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讲述自己家乡的民歌。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轻易对学生说“不行、不对”给予否定,只要是符合艺术规律,就要给予鼓励,来保护学生的独特思维活动。教师的否定,会限制学生的积极思考的主动性。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奇思妙想”加以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思维敏捷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达到了发散思维培养的目的。
  四、注重诱发小学生的音乐灵感
  灵感是一种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与其他心理活动紧密相连的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音乐是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积聚灵感的艺术,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灵感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火种”。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创作时机、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捕捉学生灵感有以下几种方式:
  1.编创表演动作。在欣赏课及歌唱课之后,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主题、情感即兴加入动作,增加其表现力。在小学音乐三年级“牧歌”的教授中,笔者在课堂上发挥自己对于音乐和舞蹈的感受力,将曲中的活泼动感的音乐情绪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珍惜,热爱和赞美,通过策马扬鞭、大雁翱翔等。
  2.编创音乐故事。可以将音乐作为背景,讲述与音乐情感一致的故事,也可以把原有的故事,编配上合适的美妙音乐。如,在“彼得与狼”的欣赏课中,就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对每一种器乐的音色及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婉转的长笛声扮演小鸟;略带沙哑的双簧管扮演小鸭子;轻快活泼的单簧管扮演小猫;音色浑厚的木管扮演老爷爷;阴暗紧蹙的三只圆号扮演大灰狼;急促密集的定音鼓扮演猎人的枪声;欢快的弦乐合奏扮演勇敢的彼得。通过对这些有特色的声音进行分析后,请学生在欣赏交响乐“彼得与狼”的同时,配上自己创编的故事一同讲述。
  3.编创歌词。聆听一段音乐或学唱一首歌曲之后,即兴改编或填入新词,来丰富音乐情感,增加音乐学习的乐趣,注重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如,在教唱歌曲“大鹿”,在教会学生这首歌曲之后,引导学生填充其他的歌词,这次是大鹿救了小兔子,同学们想还有什么小动物救了什么小动物呢?
  4.编创节奏。在学习基础节奏型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节奏回答”“节奏接龙”“节奏重组”等趣味活动,都是启发灵感的好方法。
  5.创编旋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由于学生音乐知识的积累并不多,所以创编旋律的实施相对困难,但如果有良好的切入点,也有助于诱发学生灵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一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并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创造、参与放在重要位置。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