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音乐教学一片纯净的天空
2012-12-29张红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2年11期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堂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死板教学方法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我们的课堂焕然一新,一时间“综合”“创新”“拓展延伸”成了大家上公开课必用的教学手法,谁要是不用了,就是没有课改,就是老土,事实是这样的吗?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音乐课“过新年”,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与学生用英语问好,然后又复习学过的关于过新年的歌曲,用英文来唱“新年好”,接着再学习歌曲,学习完了歌曲以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分小组创编,有的小组用绸带来跳舞,有的小组用画画来表现过新年,有的小组用打击乐器来表现等。
你听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感受?你乍一看,那课堂也真热闹,莺歌燕舞的,学生表现得也很活跃,可哪里还有音乐的影子?教学的主线已经不是音乐了,而是音乐以外的舞蹈、美术、英语,音乐成了陪衬,学生通过这节课,又能学到多少音乐知识呢?
在一节名为“小放牛”的音乐课上,教师做了精心准备,让学生了解历史典故“赵州桥”“八仙过海”“鲁班”“柴王爷”等,教师讲解得详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光这个环节就用了将近二十分钟,最后二十分钟再来学习歌曲……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结合本课的歌曲内容,给学生讲一些历史典故也未尝不可,但要适量而行,否则就有了上语文课的嫌疑。
以上的案例,让我们深思:到底什么是综合?是一种点缀,一种形式?一种赶时髦?是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不牵强附会,浓墨重彩地进行综合,教学就无法实施?其实笔者认为,在音乐课堂上任何综合都应该抓住音乐这个中心来延伸,拓展,否则这个综合是失败的,无效的,是喧宾夺主的。
一、为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综合
音乐课上的综合只是占音乐课堂的一小部分,它不应该本末倒置,忽视了以音乐为主线,它综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理解音乐,为音乐教学服务。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它拓展了艺术的审美空间,增强了艺术趣味,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而欲达到此目的,贵在把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如,我在上二年级音教版“春来了”这首歌曲时,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我让学生猜一个字谜“三人同日行”,学生猜出来是“春”字,那么我接着引导,“春天在你的头脑中是个什么样子的呢?你能用你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吗?”(请一部分学生上黑板前面来画,几分钟后春天的美景图就描绘了出来)接下来,我们再结合黑板上的美景图来学习歌曲。这样的构思就很好,导入的方法新颖,学生很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后面的歌曲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为突破重难点与多媒体技术相整合
有的教师在上一节课的时候,为了要解决掉本节课的重难点往往在课堂上大讲特讲,强调好多遍,学生听的是枯燥无味,昏昏欲睡,还解决不了。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把它与多媒体课件结合起来,收到的效果则是非常好的。
如,我在上苏教版三年级的“牧童之歌”这一课时,歌曲中的重难点是附点八分音符,光凭老师理论的说教,数学式的讲解,学生不感兴趣,也不容易掌握,但用FLASH把它做成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音乐课件,放给学生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一目了然,让其学习起来就容易了很多,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很直观,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问题就解决掉了。
上课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很好,但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有的教师以为上课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越多越好,学生感兴趣,教师上起来也省事,轻松,其实则不然。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别滥用,否则将失去了课堂该有的活力,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起到的不是“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是“画蛇添足”。
三、为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而综合
有人说,“艺术是相通的”,各门学科之间也是相通的,哪一门学科也不能说自己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互相渗透的、相辅相成的关系。音乐课程的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音乐学科的综合应围绕音乐的要素及相关的文化展开。
以四年级欣赏课“脚铃舞曲”为例,这是一首具有孟加拉国特色,在欢庆的节日里姑娘们跳的舞曲,学生对孟加拉国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都不了解怎么办?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担当地理老师的角色,打开地图给学生讲解,孟加拉国与印度、缅甸接壤,南临孟加拉湾,渔业和矿产丰富,孟加拉国的人们热情好客,笑脸相迎。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教学时应全面掌握教材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内容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地、灵活性地使用和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可进行补充或重新组合。将音乐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融合成有机的整体,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在学唱《凤阳花鼓》这首歌时,我让学生分别聆听了现代热烈欢快的凤阳花鼓与旧社会凄凉悲楚的凤阳花鼓,并感受了齐唱与二胡独奏等不同表现形式的《凤阳花鼓》。歌曲学会后,我又尝试着让学生创编未来的《凤阳花鼓》,在其中引导加入花鼓节奏。就这样,把鉴赏、表现、创造等内容融为一体,使一节单调的唱歌课变成了丰富多彩的综合性音乐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创造力。再如,在欣赏民歌时,我又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将江苏的《茉莉花》、四川的《数蛤蟆》、江西的《斑鸠调》、山西的《交城山》、陕北的《跑旱船》等放在一起组成了一堂多姿多彩的民歌欣赏综合课,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不同地区民歌的不同风格,充分挖掘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潜能。
另外,还要注意与美术等学科的综合。在音乐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都已比较注重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奥尔夫说,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达尔克罗兹也说,任何音乐可以转译成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译成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据此,他创立了“体态律动学”。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诗歌诸种艺术之所以有这样密切的联系,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相通的共性,这种相通的共性,就是艺术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可以说,每部艺术作品,都是以对艺术形象的创造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人们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知与联想,了解作品的意义,丰富情感体验、积累审美经验。根据这一共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借用其他艺术形态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
四、打造综合的能力结构
音乐教师的能力作为教师从事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能动力量和实际本领,它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成的和谐统一体。在这里笔者着重谈一谈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应变能力。
教师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创造,只有打破常规,敢于尝试,勇于尝试的人才能谈得上创造。创造来自于对工作极大的投入,孤芳自赏、固步自封不会闪现创新火花。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教学创新能力,因为人们常说,教育家与教书匠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出众的教育科研能力是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教师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音乐教师应该由工匠型、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潜心研究,着力提高自学能力、教改实验能力和撰写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的能力。
笔者曾以《音乐课不妨来点弦外之音》为题写过一篇文章,音乐课中要充满音乐,缘何来得“弦外之音”?其实不然,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拓展知识背景、解决教学疑难点,有时就不妨运用教学机智,来点“弦外之音”。所谓“弦外之音”就是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对于面临的新的意外的情况,能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并且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思维力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面对教学情境中的一些突然变化,随机应变,处变不惊。
音乐课上的“综合”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综合,有没有把握好综合的尺度。以“音乐为本”,不“背离音乐”,转向新型的综合性教学是我们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要探索努力的方向。我们在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之余更应该把握好综合的尺度,领悟音乐教学的真谛。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海州苏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