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分类及利用
2012-12-29庄五波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2年11期
一、正视问题性资源应用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旧经验间的矛盾冲突时,就会主动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更具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是弥足珍贵的课堂动态资源。教师既要对学生在课前、课后产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更要捕捉住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而感觉困难的问题,并对其进一步挖掘,随机调整教学思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笔者借助实物,提问道:“你能求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此举旨在引导学生以任务为导向,诱发学生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欲望。但事与愿违,笔者话音刚落,蔡同学就举手说道:“长方体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学生已经知道了计算公式了,这节课该怎么办呢?还能进行知识的探究吗?我灵机一动,继续问道:“知道长方体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同学,请举手。”结果竟然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举起了手。见此,笔者追问道:“那么,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长方体体积为什么用长乘宽乘高来计算?”这正是本节课需要着力解决的呀,笔者趁势说道:“下面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体积为什么用长乘宽乘高来计算的道理。比一比,哪个同学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最先得到验证?”
本片段的教学中,笔者抓住了“你还想了解些什么?”“长方体体积为什么用长乘宽乘高来计算?”这些问题性资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使课堂教学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正视差异性资源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1/2,学生很快折出了各种各样的1/2,但侍同学竟然折出了1/4。笔者故意耐心地问他是怎样折出来的?他说,将这张纸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1/4。笔者为他竖起来大拇指,并夸奖道:“侍同学真了不起啊!老师还没有教,就已经能创造出1/4啦!”此时,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被激发起来,纷纷动手,很快又创造出了1/3、1/6、1/8、1/16等许多分数,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发展性教学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差异,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承认个体差异,并帮助个体形成适合各自学习能力的差异目标,充分利用个体差异,将其视为一种交往资源去开发、利用,扬长避短,使每个个体得到最优的发展。
三、善待错误性资源,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
错误性资源是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思维的真实再现,是一种宝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要正视和善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现象,及时捕捉和利用其中所蕴涵的有价值的信息,适时呈现和处理错误资源,让学生从错误中比较、分析、争辩、反思,并在教师点拨、归纳正确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式、延伸,从而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契机,使之成为突破重点、难点的鲜活材料,更使其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让数学学习在曲折中走向深度。
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信息列出了53-26的算式,笔者让学生尝试计算后再进行汇报。fGogQ5dmiJlRXaoPvk1YGDnYtNGGCazO++0ZbYiSmsY=交流时,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了多种计算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些方法分别作了评价。这时,一向沉默寡言的郝飞同学站起来说:“6-3=3……”学生哗然,嚷嚷道,怎么可以倒过来减呀。笔者连忙示意全班同学安静下来,注意倾听,只听到郝飞同学接着说道:“6- 3=3,50- 3=47,47- 20= 27”,不少学生将信将疑。“倒着减”的算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我,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将问题继续抛给了大家,问道:“这种算法到底对不对?我们请郝飞同学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好吗?”郝飞同学解释说:“个位上,3减6不够减,用6减3等于3,就是说3减6不够,还差3,再从50里减去3得47,最后再减20得27。”郝飞同学的解释让大家茅塞顿开,师生一起用热烈的掌声表扬了这位学生的创造性。
这样,在议错、辨错中不但使学生熟练掌握了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发和利用生活性资源,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积极挖掘生活资源,让数学课堂教学在生活的基础上不断生成、升华。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准备一桶20千克的水,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一堆5千克重的课本。通过拎一拎、掂一掂、抱一抱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建立一些具体大小的量感。突然,有学生举手说道:“我陪爷爷去菜场买菜,菜场里都说鱼儿多少钱一斤,菜多少钱一斤,没有人说多少钱一千克的,那么一千克和一斤一样吗?”针对学生的这一疑问,我首先做了解释说:“千克和克是世界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也是我国现在法定的表示质量的单位,斤、两是我国原来通用的表示质量的单位,按规定现在已废除。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是习惯用斤作为质量单位。”所以,教学中对“斤”作适当的介绍,这也是实际生活的需要。而现在学生的旁逸斜出不正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吗?学生的疑问就是一个联系生活、拓展视野的教学资源。随即我进一步问道:“千克和斤是不同的质量单位,你们知道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放了500克的砝码,然后放了一袋500克的食盐让学生观察,并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生活中说的1斤的重量。那么1千克究竟是多少呢?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千克里有2个500克,500克等于1斤,那么1千克和2斤一样重。由于笔者适当地将“千克”和“斤”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1千克的物品的重量。这样,不仅让学生更易于感悟和理解,又促使学生在知识联系中拓展数学知识,扩大相关的视野。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赣榆县宋庄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