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管理中的倒逼与反思

2012-12-29漆良燕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2年11期


  “在今年七次学生评教中,某位老师均被学生评为不能胜任教学。根据学校规定,经学校研究决定这位老师下学期调离本校。”对此,该老师坚决不接受。因为,之前学校未有任何领导向自己反馈过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该老师认为,这是有人打击报复……
  近年来,在教育管理中,越来越多的领导对倒逼机制﹙既可迫使承责者吸取教训,改进工作,还可减轻自己平时的工作负担和压力,甚至还可使自己免被问责﹚格外青睐,甚至把它作为推动工作的常态方法,轻视、放弃反思机制。
  从教育管理层面讲,所谓倒逼,就是事故﹙事件﹚发生或问题暴露﹙问题被披露﹚后,有关教育管理主体﹙狭义仅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其领导;广义指一切教育管理者,年级、班级、科室的负责人和教师均是﹚依法依规对相关教育管理主体进行问责﹙惩罚﹚,以此迫使其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减少事故﹙事件﹚复发,提高工作质效。所谓反思,就是教育管理主体对既往的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和内容﹚进行自主自觉地审视、甄别、检讨、评估。
  在教管理中,倒逼与反思有明显的区别。一是实施的主体不同。倒逼的主体是主管机关或本单位的领导,而反思的主体则是教育管理主体自身。二是实施的动因不同。倒逼是因为发生了事故﹙事件﹚或问题已暴露﹙问题已被披露﹚,目的在于迫使承责主体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质效,而反思则是为了防范、规避工作风险,为工作的改进完善提供依据和指导。三是实施的结果不同。倒逼既可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和责任甚至整人,有时也确能逼使承责主体改进工作,而反思带来的则是自己的工作更合理、更有价值、更有功效、更有生命力和更有魅力。四是实施的本质不同。倒逼的本质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一种被动行为、救助行为,而反思的本质是人的一种心智活动,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一种积极主动的防预行为、前端行为,是人有意识地去理解自己的行为,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理解自己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使自己更理性更科学更优质地开展管理工作。五是实施的内容不同。倒逼的内容限于惩罚教育管理中的失职失责行为,被惩罚者悔恨的内容也是自己的失职失责行为,被惩罚者吸取教训的内容也是自己的失职失责行为,而反思的内容则是全方位的。包括既往管理工作﹙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和内容﹚的性质、价值、功能、利弊、优劣、作用条件、适用范围、发展趋势等。六是实施的时态不同。倒逼仅在事故﹙事件﹚发生或问题暴露﹙问题被披露﹚后实施,是一种后置措施,有时是迫于压力的无奈之举,而反思则是一旦工作开始﹙启动﹚就可实施﹙贯穿于工作之中、之末﹚,无论工作结果如何﹙顺与逆、胜与败、优与劣﹚都可实施,是自主自觉的防范之举。七是实施的程度不同。在教育管理中,失职失责是非主流行为,事故事件发生不具有常态性、普遍性和必然性。这就决定了倒逼在教育管理中实施的偶然性、个别性、例外性、补救性,而反思在教育管理中的实施则具有必然性、常态性、普遍性。首先,这是由教育管理的目的决定的。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和谐、持续地成长与发展。为此,就必须防范、规避、消除、化解各种束缚、制约、阻碍等负面因素。其中有些负面因素本身就源于既有的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和内容的不足。唯有反思,方知其所长所短、所优所劣、所利所弊,方知健全完善的对象和内容。其次,这是由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和内容的历史性决定的。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和内容,既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一定时期人们认识水平、价值观念的产物,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和教育管理主体认识观念的变化,既有的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和内容的性质、价值、功能、利弊、优劣亦应有所变化。唯有反思,方知其所适所不适、所变所不变、所否所不否、所足所不足。最后,这与当下教育管理主体过于自信有关。尽管早有“日日三省”的古训,但受“有权就是真理,地位与真理成正比”的陈腐观念影响,自信有余反思不足,是当下部分领导的通病。一项政策推出后,尽管瑕疵已现端倪,但有的干部就是熟视无睹,甚至指责有人作对搞破坏。结果积重难返,损伤惨重,影响恶劣。面对小矛盾、小纠纷、小议论,有的领导高枕无忧无所谓。只有当酿成大灾大难,才开始醒悟,才开始后悔。当下学校不少事故事件本可避免,不该那样惨重。正因为领导过于自信不愿反思,才遗憾地发生了。
  尽管倒逼和反思有明显区别,但亦有联系。首先,倒逼和反思都是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法,都有其合理性。其次,倒逼中有反思。一主体被问责之后,为吸取教训,避免重犯错误,必然对既往的工作进行反思。最后,反思可降低被倒逼问责的几率。
  倒逼和反思的辩证关系以及教育管理的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决定了在教育管理中,既要用倒逼法,也要用反思法。且应以反思法为主,为常态,为必然。把反思作为一种工作习惯,一种教育习惯,一种管理习惯,一种生活习惯。
  总结教育管理中倒逼实践的经验教训,实现倒逼功能的最大化,一要出于公心。实施倒逼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了提高今后教育管理的整体质效。不可用之整人,不可用之诿责。二要有客观事实﹙事故或事件﹚。实施倒逼不可建立在虚假、可能、道听的事故﹙事件﹚基础上。三要有因果联系。弄清事故﹙事件﹚形成、产生的真实原因﹙真实主体﹚,深刻解析自己与事故﹙事件﹚的关系,要敢担责,力戒问责倒逼不公平,力戒冤假错案。四要有制度依据。问责倒逼不能随心所欲,无论是程序还是内容均要以规章制度为依据为准绳,要让被问责倒逼者心悦诚服,要经得起时间检验。
  (作者单位:江西宜春市宜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