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与爱国啥关系
2012-12-29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2年11期
———近期,位于上海的中国烟草博物馆网站上刊登的一条报道引发热议。该报道称:烟草博物馆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上海市未成年人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论文打假大棒轻举?
———教育部新近公开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暂行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制裁措施相当明确:对学位论文作假者撤销学位,3年内不得接受其学位申请;指导教师将承担包括暂停招生、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
做公益别藏私心
———日前,央视曝光中国烟草在援建四川一所希望小学中植入广告,学校大门影壁上印有标语“天才出于勤奋,烟草助你成才”。另外“中国烟草”的大标志设置在教学楼正门最上方的位置。
企业有社会责任感,捐助教育,我们拍手叫好,但是不应变相宣传企业产品。“烟草助你成长”,这种说辞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可和接受烟草,由此诱发产生学生烟民的可能。众所周知,《广告法》有相关规定,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禁止在公共场所设置烟草广告。学校理应是禁区之一。
对企业来说,如此带有明显私心的公益,有损自身形象,这何尝不是一种短视行为。而相关部门在接受捐助时,应坚持以不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这一点不容妥协。
“大学校长”别成下一个被毁的称呼
———从近期两条有关大学校长的新闻,能看到当下舆论对“大学校长”这个群体的态度,或带着放大镜去找校长们的问题,或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大学校长,或坐等着大学校长们出丑。“大学校长”为什么正成为一个被毁掉的称呼?原因非常复杂,有校长们自身的问题,有舆论的偏见,更深层次的原因源于教育体制。人们不是把校长当成一个教育家,而是当成一个官员。当然,这样的舆论认知首先源于大学的行政化,很多校长没把这个位置当成教师来做。而在舆论对权力阶层充满对立感的语境中,与政府、体制和官员在符号上有着类似气质的校长,自然难免躺着中枪。
少数民族学生为何重文轻理
———日前,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中央企业面向西藏青海新疆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共有46家中央企业提供了3600多个就业岗位,结果前来应聘的毕业生专业合格的不超过5%。原因是这些岗位大多需求的是理工科类专业毕业生,而前来应聘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多数是文科生。在不久前举行的“民族地区中小学理科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少数民族学生理科教学问题再次成为热议主题。
规范“撤点并校”:倒逼教育投入别打折扣
———从表面上看,一些地方热衷撤点并校,是求大求全的心理在作祟。而实际上,更核心的因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上欠债太多,教育经费不足以维持那么多学校的正常运转。国家撤点并校的政策一来,恰好借力依傍,通过撤点并校来降低学校的管理和投入成本。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金字塔型”结构,决定了越是基层偏远地区、越不应撤点并校的,反倒有撤点并校的动力,因为这会最大程度减少当地财政负担。如果不改变目前的投入结构,即便中央财政能够按照自己的份额实现配套资金的投入,基层落实起来也会面临动力不足的局面。因此,只有让中央财政承担更多的教育投入责任,并保障教育投入足额到位,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撤点并校风潮。
(以上信息均选自《中国教育报》,并对原文有编辑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