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理论视角下“问题学生”的形成与教育
2012-12-29孔祥渊孔祥岩
中国教师 2012年23期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些违背学校规范或社会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被称为问题行为,出现这些行为的学生可以被称作“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是如何形成的?标签理论认为,“问题学生”的出现并不是学生个人行为造成的,更不是学生的本质显现,“它是由群体的限定和反应所形成的”[1],这个理论对于研究、分析“问题学生”及预防其形成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标签理论概述
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出现于20世纪中期,是关于解释犯罪行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2]。正如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贝克尔所言,“越轨不是个人行为的特质,而是他人对‘犯罪者’运用规则和法令的结果。越轨者是人们已经对其成功地运用了标签的人,而越轨行为则是人们所标定的行为”[3]。由此可以看出,标签理论的一个前提假设是,社会中的行为是有特定属性的,它成为描述个体品质的一种“标签”。
标签理论将一名职业越轨者的成型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越轨行为的发生。即越轨者发出了越轨行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被公之于众。第二步是贴标签的过程,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越轨者被加上如“骗子”的称号,其他人以及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就会逐渐转变,相应会产生拒斥的倾向。因而,“被标签为越轨者的人常被社会拒斥和疏远”[4],越轨者也会有意无意地接受标签所表示的内容,并按照标签所指示的内容进行自我塑造。第三步则是越轨者由于情感等原因加入一个越轨者群体中,重复越轨行为,成为职业越轨者[5]。
二、“问题学生”的形成
“问题学生”是越轨者的一种类型,因而,越轨理论对于分析、解释“问题学生”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借鉴标签理论的观点,笔者认为“问题学生”的形成也有三步。
1.前提:问题行为的既在
无论学校中一开始是否存在着“问题学生”,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将一些行为规定为问题行为,这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有着明显表现。学校规章制度会禁止学生的一些行为,如不准迟到、不准早退、不准穿奇装异服等。显而易见,这些规章制度将迟到、早退、穿着奇装异服等行为规定为问题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为每一位学生准备好的标签。也就是说,学校假设:问题行为是存在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成为“问题学生”。
2.关键步骤:被贴上标签
学生在学校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有问题行为,如果这些行为未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那么,学生可能会一如往常地生活,尤其是对于那些因粗心、好奇而引发问题行为的学生。但是一旦问题行为引起他人尤其是重要他人的关注,其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周围的人就会以一种异样的眼神看待这些学生,这些学生自己也会产生一定的困惑,从而开始不正常的生活,进而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问题学生”。由此可见,事情的结果往往并不取决于学生具体做了什么,而是学生的所作所为是否被他人发现并被贴上相应的标签。
3.成型:自我形象的重构
一些学生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之后,迫于环境的压力无法改变,往往破罐子破摔。在精神上,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标签内容的暗示,并按照标签内容所指示的行为规范进行活动;在具体行为上,“问题学生”为了获得心理慰藉或者使自己名副其实,往往故意按照标签内容安排自己的所作所为,或者加入到相关的非正式群体中。无论是精神接受还是行动的重复,都是“问题学生”在重构自己形象的一种表现,形象重构一旦完成,其就成为一名真正的“问题学生”。
三、“问题学生”的预防
笔者认为,要避免“问题学生”的出现,首要的任务是预防,即不要造就“问题学生”,教育者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加以注意。
1.反思现有的校园规范
依照标签理论的观点,不合理的标签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沦为“问题学生”。因而,教育者应该考虑自己手中的“标签”是否合理,反思现有学校规范的合理性。学校规范的制定应考虑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以及社会发展现状,教育者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反思。第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是由其年龄阶段决定的,对特定阶段的学生来说某些“标签”是否合理。如有些小学生拿别人的东西只是为了玩耍,脑中并没有偷窃的概念,这时教师就要考虑,“小偷”这个标签对于该阶段的学生是否合理。第二,学校虽不完全受制于社会,但是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需要考虑社会的发展状况,几十年前不被人们接受的行为在今天人们却习以为常,这就意味着教育者要反思学校的规范是否已经过时。假如教育者不假思索地运用现有标签,那么,学校极有可能造就一部分“问题学生”。
2.平等看待学生
人们在贴标签时往往显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常见的现象是,当某一任课教师向班主任反映某一堂课纪律较差时,班主任往往认为这是班级中的特定学生所为。其实,这种分析与判断毫无理性可言,有时还会挫伤特定学生的自尊心,使其成为真正的“问题学生”,因而,教师应该平等看待所有的学生。一方面,平等看待曾经有过问题行为的学生与普通学生。根据标签理论,一旦学生被贴上“问题行为者”的标志,他就会被看成正常社会以外的人,会给个体产生持久的影响[6],会遭到教师的另眼看待。在教师看来,班级中的问题现象总是与“问题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平等看待绩优生与绩差生。相关研究早已证明,学业成就与个人道德并没有直接关系,一些问题行为并不是绩差生的专利。因而,教育者在看待问题行为时切勿带着“有色眼镜”,而应该一视同仁。
3.贴标签应慎重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一些问题行为可能是无心之过。学生可能由于好奇、粗心或者一时头脑发热做出一些问题行为。对于学生,尤其是初犯者而言,这些行为具有暂时性、偶然性、随意性、易于掩饰性以及非持续性等特征,学生是否会进一步发展成为“问题学生”,关键点在于他人尤其是学生的重要他人如何看待与处理这种行为。标签理论认为,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任何一种行为从本质上而言是越轨的,某种行为之所以成为问题行为,是因为社会给行为人贴上了一定的标签[7]。这意味着,学生是否会成为“问题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会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因而,教育者在贴标签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具体而言,学校管理者、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在发现某个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尤其是面对学生的初次问题行为,不可如临大敌,过于惊恐,进而着急下定论,而要平和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措施。如果必须有一个定论,也需要在细致地分析后“具结完案”,而且使定论的消极影响越小越好。
四、“问题学生”的教育
在教育实践中,一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被贴上了“问题学生”的标签,教育者不能置若罔闻,而应该积极去应对。标签理论对于学生的转化也有着积极的启示。
1.做好非正式群体工作
众所周知,被贴上“问题学生”标签的学生,由于自尊心和归属感受到挫伤,他们为了保护自己或为了使自己名实相符,可能会进入由“问题学生”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并在群体成员或者群体氛围的支持下频繁地重复之前的问题行为或者产生新的问题行为,从而成为真正的“问题学生”。因此,教师要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学生”而言,教师要通过监督、谈话以及为该学生提供正常生活等种种措施,防止其进入不良的非正式群体,尤其是社会不良群体,这是教师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较为可行的措施。对于学校不良群体,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是促进这类群体的瓦解。在学校的统一协调下,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教师相互帮助,使用强制力量取缔学校内部的不良非正式群体。二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集体转化方式。教育家马可连柯在这一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提出了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即教师在学校的帮助下通过做好不良非正式群体的整体转化工作,使每一个“问题学生”在群体中得到转化。
2.为“问题学生”提供正常的生活
标签理论认为,让越轨者恢复正常生活是防止继发性犯罪的切实可行的方式[8]。因而,在学校中为学生提供正常的生活环境可以防止学生进一步出现问题行为,并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问题学生”的转化。第一,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正常的现实生活环境。例如,在一些班级中,最常见的座位就是相对远离同学、与教师距离较近的“雅座”,这种座位的称呼不一,但是功能相同,是为“问题学生”而准备的。按照标签理论的观点,这是一种标签,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育者应当废除类似“雅座”这样的位置,将这些学生与普通学生进行同样的安排,为学生提供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第二,教育者还应该关怀“问题学生”,使“问题学生”在一种正常的精神环境下成长。教师要引导全班学生关怀“问题学生”,促进“问题学生”融入到各种正式群体以及良性的非正式群体中,指导各类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关注与引导切不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而应该保持一种平等的态度。简而言之,在某些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教育者应该以看待正常学生的眼光看待他们。
3.为“问题学生”揭标签
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教育者不仅应该会贴标签,而且应该学会揭标签。所谓揭标签,就是将不良的标签从学生的身上拿掉。具体而言,揭标签有两种形式。一种方式是直接把贴在学生身上的标签揭下来。教师通过具体分析事件的原因,了解学生的动机,澄清事情的发生经过,将随意贴在学生身上的标签揭下来,这种情景尤其适用于学生被误解且被贴上标签的情况。当然,教师也可以使用这种措施撒一个“善意的谎言”,为学生改正错误留下机会。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覆盖来揭标签,这种方式并不是真正的揭标签,而是将原有的标签进行覆盖,从而使原有的标签逐渐在人们的印象中消失。标签并非具有单一的属性,而是有消极与积极之分,“撒谎”是消极的,诚实则表示积极的含义。对于一个被贴上“撒谎”标签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日后的生活中引导其改变这个习惯,并在公众场合不断证实那位学生所言非假,尤其是在重大的事情上。这样,随着教师逐渐将“诚实”的标签贴在学生身上,那位学生在人们的印象中就会成为“诚实的孩子”。
当然,任何一个理论都不是完美的,标签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如过分强调外界贴标签的过程,认为越轨行为的症结不在个人等[9]。但是,标签理论对于教育学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即“问题学生”的产生可能是教育失误的结果,这提醒教育者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细心、谨慎,切莫让自己成为造就“问题学生”的帮凶。
参考文献:
[1][3]雷·C.里斯特.标签理论对理解学校教育过程的贡献[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41.
[2]肖中华,等.浅析标签理论的现实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0(14).
[4]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20.
[5]王赪.“贴标签”现象与越轨行为的发生——标签理论对个体社会化解释的述评[J].政法学刊,2003(3).
[6]张策,吕勇.论标签理论在学生个性培养中的应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0(2).
[7]徐玲.标签理论及其对教育“问题青少年”的启示[J].社会,2000(10).
[8]曾凯.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J].学理论,2010(12).
[9]徐瑞,刘慧珍.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7.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2.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保太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