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2-12-29白华
中国教师 2012年23期
21世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不断推行教学改革的今天,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像一朵绚丽的奇葩盛开在我们的课堂上,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企及的良好效果。结合教学实例,笔者在此谈谈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学教学方面的运用。
一、多媒体技术服务课堂,优势凸显
1.丰富信息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安排学生上网查阅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搜集了水华、赤潮现象,以及多个外来物种入侵的实例,这些实例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极大丰富了生物课堂的内容。如果没有网络媒体的帮助,学生的知识来源仅限于课本有限的文字和教师的讲述,往往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状态,借助于网络媒体的内容,学生会达到“见树木,更见森林”的效果。
2.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中图文并茂、声像俱现,运用它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背景,可以把学生带入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借助多媒体辅助软件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真菌”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由蘑菇引出真菌的话题,让学生们在愉悦的心情中进入到学习新知的氛围中。在学习“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利用媒体技术展示盐碱地植物长势,分析原因进而引出植物对水分吸收的问题,这种因境生问,因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导入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加大课堂容量,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益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的使用能加大信息通过量,提高传输速度,节省时间。通过多媒体将知识点的讲解和各种练习进行展示,让学生学习和操练,使得大容量的课能顺利完成。在复习课上用多媒体的辅助加大课堂容量的效果尤为明显,如在复习“细胞结构及细胞器功能”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繁杂的知识系统化,将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梳理得枝杈分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课堂,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提高课堂效益。例如,学习染色体、DNA、基因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染色体结构、DNA解螺旋、基因的概念及基因在DNA上的位置,不但让学生认识了解了这几个抽象的概念,还能通过动态连续的演示,顺利总结出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出来,课堂效益大大提高。
4.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更直观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一些生物现象,解释一些原理,避免了讲实验、讲原理的空洞。例如,学习“血管及其功能”时,教师展示了血管动态flash,使学生对血管的种类、结构、功能一目了然,尤其是对毛细血管中血细胞单行通过的过程,印象深刻。媒体演示让学生看到了眼不能直达、手不能触及的事物,使认识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也更透彻,同时也避免了课堂上粉笔黑板唱主角的枯燥和呆板。
5.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
网络媒体的存在既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扩大了交流的空间,使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更为方便和快捷,这种方便和快捷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生物教学和教研的进行。比如笔者通过网络组建了“沧州生物小筑”群,在群里不但可以发布教学教研信息,上传有价值的课件、视频、资料,实现生物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遇到教学上的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媒体建群的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专业教师短缺的情况下,对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起的作用尤为明显。群里的每一位成员既是学习者也是指导者。应该说是多媒体的魅力让教师们不分地域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生物群体,感受生物的魅力,书写生物科学的芳华。
二、媒体使用,问题深思
多媒体的运用让我们的生物课堂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丰实,但是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一些问题也相应而生,很容易让教师们在运用的过程中走进一些误区。
1.用多媒体显示替代黑板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媒体显示当作黑板,课前把整个教学内容、习题、答案,甚至整个教案都做成课件,在课堂上逐一显示。我们知道,生物科学是一门科学探究的学科,科学探究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传统的板书不仅精炼,而且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调整、修改。仅用媒体展示就忽略了这个过程,失去了探究的真实意义。实际上,教师板书的过程,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时空,而多媒体的使用恰恰剥夺了学生这种权利。被动的接受,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多媒体切换速度快,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总之,用多媒体显示完全替代黑板,不仅丢掉了传统,而且不能发挥多媒体在帮助我们解决疑难问题方面的独特优势。
2. 多媒体滥用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一味地追求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授“真菌”时,设计利用发霉的桔子和馒头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个想法很好。可是这位教师却把二者做成PPT展示给学生看,这种做法是舍近求远,变具体为抽象,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物观察,真实、具体地拉近学生和生物学知识的距离,激趣效果会大大高于在多媒体上的展示。再比如,笔者见过一节课用四五十张幻灯片的,整堂课就像在演电影的环境中进行,没有学生的思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的问答变为通过多媒体的信息交互,师生之间的口头交流变成了人机对话。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生物科学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判断能力方面,仅凭多媒体的演示是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因此,课堂上是否使用多媒体,何时何处用多媒体应取决于生物课堂教学的需要,切不可滥用。
另一种是不加选择和筛选地运用多媒体。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加上音视频就是好课,殊不知多媒体的选择要为课堂服务。一位教师在准备“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先选用小学一年级课文《春雨》的动画进行导入,学生一片哗然。后来经过改进从学校身边的盐碱地入手,引出根对水分吸收的思考,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步入新课。相比哗然中步入新课,学生的精力、注意力更集中,修改后的课最后获得河北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导入设计部分成为这节课的一大亮点。这说明多媒体选用除了要符合课程要求外,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更要注意科学性、有效性。
三、建议:注重各种多媒体的结合运用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也是它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实物、挂图、模型、简笔画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可忽视。生物课上,我们能用实物的,不用模型;能用模型的,不用挂图;能用挂图的,不用多媒体;其他手段都无法达到的,采用多媒体的手段辅助教学。所以教师不应因赶潮流而跟风盲从,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多媒体和教学手段,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恰当地选择多媒体形式是我们生物教学的原则。
(作者单位:河北省泊头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