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解除考前焦虑

2012-12-29李鑫华

中国教师 2012年23期

  学生每临考试,尤其面临关乎人生重大转折的考试时,难免要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与焦虑。对此,家长一筹莫展,教师们也束手无策。其实,关于解除考前焦虑,不乏心理学研究者的理论著述,但多因远离学生实际,未能给学生们答疑解惑,未能给教师和家长“充饥解渴”而被束之高阁。
  一位长期从事学生心理咨询的中学教师王常春,根据多年来丰富的咨询经验,以及自己辅导孩子从备受高考煎熬到战胜焦虑的体会,本着帮助众多考生同样摆脱考试磨难的目的,写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教你应对考试焦虑:考出最好的自己》(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一书。该书收集了数以千计的学生个案咨询材料,是各种类型考生经验的汇聚,也是作者数年来上百场考前讲座、师生互动的宝贵心得。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教你应对考试焦虑:考出最好的自己》一书的案例都由第一手资料整理而成,内容贴近考生、生动有趣,所以无论学生和家长将书置于案头,忙里偷闲地随手翻翻,还是专门去听作者的讲座,往往顿觉醍醐灌顶、获益匪浅。作者在重点学校做考前讲座时,珍惜时间的学生常常怀抱各种课本和复习资料,准备边听讲座边复习。但在阵阵开心的笑声中听完讲座时,学生们却发现,手中准备阅读的复习资料根本没有翻过页去,自己已完全被幽默、生动的讲座吸引,心里获得了难得的轻松和应考信心。
  考前焦虑虽有多种,但各类考生焦虑却有共性。作者根据在诸多省份讲座的经验和对考生准确的了解,提出了关于焦虑的几条见解。
  一、焦虑只需弱控制,不必强排除
  多数考生都深受考前焦虑所扰,不得化解招数,常为此遭受了至少10%以上的分数损失。家长和教师们一般会千方百计地帮助考生控制焦虑,但该书另辟蹊径,阐述了“焦虑只需弱控制”的根本原因。作者通过讲析汉字结构与相关的心理原理启发读者,深入浅出地为考生开出了立竿见影地消除焦虑的“药方”。作者在解释“焦虑”二字时,用传统的五行学说,结合与中医对应的相关理论分析“焦虑”的来源。“焦”为“火”,与“心”相对应;“虑(慮)”为思虑过多,心思过重;二字合为“焦虑”一词,即心火过盛。所以,欲消除焦虑,作者不主张“扬汤止沸”,而主张“釜底抽薪”。作者在“目标与焦虑”一节中给出了具体的解招:“明确目标除焦虑”“确定目标分数降焦虑”。
  其后,作者还专门谈了易产生焦虑的根源是“过度追求完美”。第二章的第四节讲了减少焦虑的办法之一是“抓住时间少焦虑”。作者从“时(時)”字解析,以具体案例加以说明,教会读者学会“排除打扰法”“使用闹钟法”“时间运筹法”及“整理学具法”等简便易行的破解之招,让读者一学就会,一试就灵。
  减少焦虑的办法之二是“学法得当免焦虑”。作者从“学(學)”字解析中提倡学生多动手,从“左右”两字构成揭秘脑功能,从“看”“听(聽)”“读(讀)”字所藏的玄机启发学生什么是真正正确的学法。
  二、紧张不必强对抗,适度紧张反有益
  作者主张紧张不必强对抗,紧张是本能,放松须锻炼。该书既对“紧张”二字本义进行了解说,也科学地阐明了适度紧张的益处,提出了应对之策。
  三、担忧过度寻烦恼,消除恐惧是根本
  考生的担忧多数来自于对既有考试失利经历的耿耿于怀,但失败阴影的挥之不去会直接影响考试。消除烦扰的根本办法,就是将易产生负面影响的“过去”与“曾经”彻底放下,专心致志地正视眼下与未来,以积极的心态驱除“曾经”的不快,学会接受存在。对此,作者结合直接收集的案例,详加阐释。
  四、压力适度不可怕,过大过小皆不宜
  作者在该书第五章提出,“学会以柔克刚,学会与之维持平衡状态”是正确的压力观。关于如何合理释放压力,作者主张可以采用“写出来”“说出来”或者“喊出来”“唱出来”,甚至“哭出来”的办法,利用一些游戏手段,将压力驱逐出心境,让学生轻装上阵,告别烦恼。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