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该如何做研究:再读《思维和言语》

2012-12-29杨艳琼

中国教师 2012年23期

  如果说“教师就是研究者”,那么教师至少该知道如何做研究。最近,笔者重读了维果茨基的《思维和言语》,发现它是一本极好的方法论著作。全书共有七章内容,笔者将其划分为五部分:第一章是方法论部分,第二、三章是理论批判部分,也可以说是文献综述部分,第四章是理论建构部分,第五、六章是实验论证部分,是在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实验研究,第七章是结语部分。如此一看,整本著作不就是一个完整的学术研究过程吗?
  一、如何提出问题:以方法论为主线
  思维与言语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复杂的问题,它一直困扰着古往今来的哲人与学者。心理学自从脱离了哲学的母体之后,其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在思维与言语的关系问题上,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在维果茨基看来,研究者对思维与言语的关系问题的研究都是围绕着这两种观点在打转。
  一种观点认为思维与言语是完全等同的,完全一体的。因此,在这一派看来,思维与言语的发展遵循相同的路径。这样他们不但不能解决思维与言语的关系问题,甚至不能提出思维与言语的关系问题。
  另一种观点认为,思维与言语是绝对分离的。因此,言语只是思想的外衣,是思想显现的工具,但思想本身可以脱离包括词语在内的一切可感知的东西存在。思维与言语的关系是一种外在的、机械的关系。笔者打一个比方,如果火星人把自己当作一台电脑,火星人的工作语言(思维活动)就是由二进制代码表示出来的机器语言,但是当火星人要与地球人交流时,火星人就需要将机器语言转化成地球人能理解的高级语言程序。
  维果茨基认为,与前者相比,后一种观点有其自身的优势,因为在其命名之下思维与言语的关系问题算是成立了。但其缺点是将思维与言语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外在的关系,也就是说其提问的方式不正确,其研究的方法不可取。因为他们是将言语思维分为思维与言语两个单独的成分分别加以研究的,采用的是成分分析法。
  所谓成分分析法是指将复杂的心理整体分解为各个成分的分解法。这种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分析的结果与被分析的整体截然不同,整体的固有属性丧失了,获得了一系列在原来物体中不会显现的新特性。比如说,当研究水的特性时,人们却将其分解为氢原子与氧原子并分别加以研究。如此一来,人们是无法研究出水的特性的,因为氢原子与氧原子都能燃烧,但水却能灭火。
  为此,维果茨基认为要研究思维与言语的关系,要研究人们的言语思维,必须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在维果茨基看来,这一研究方法就是单元分析法。所谓单元分析法是指将复杂的心理整体分解为各个单元的分解法。维果茨基认为“单元”与“成分”的根本区别在于单元是分析的产物,是不能再进一步分解的整体的活的组成部分,他们具有整体所固有的一切基本特性。比如说,如果要研究水的特性,人们就应该去研究水分子的特性。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学应该采用单元分析法,找出研究对象中不能再进一步切分并且保持对象所固有特性的单元。
  那么,思维与言语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单元是什么呢?维果茨基认为这一最小单元是词的意义。一方面,词义是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属于言语的范畴。另一方面,一个词义并不是与某一个别的事物有关系,而是与一批或者一类事物有关系。也就是说词义首先是概括,而概括肯定是一种思维活动。因此,词义也是思维领域的现象。所以词义就其本质而言,既可以被看作言语现象,又可以被看作思维领域的现象,词义既是言语又是思维。因此,在维果茨基看来,研究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就是研究词义。当然,在进行自己的研究之前,维果茨基认为他有必要对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作出自己的判断与分析。因此,维果茨基将其批判的对象指向了皮亚杰。
  二、如何进行理论批判:以核心概念为切口
  维果茨基认为关于儿童思维与言语的关系,皮亚杰的研究构成了一个时代。因此,如果要研究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对皮亚杰著作的研究是避不开的。维果茨基认为皮亚杰全部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中心环节之上的: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在皮亚杰的研究里,言语的自我中心主义、含混思维、不懂关系、理解困难、不能自我观察等都是儿童思维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维果茨基正是以此核心概念为切口,展开对皮亚杰学说的理论批判。维果茨基批判了皮亚杰关于自我中心思维的发生关系的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遵循“我向思维——自我中心思维——有向思维”的规律。“我向思维”与“自我中心思维”是无意识的,它所指向的不是现实,而是愿望的满足。维果茨基认为这就像说想象的苹果比现实的苹果更能满足儿童的胃口一样不合逻辑。因此,皮亚杰所说的“我向思维”和“自我中心思维”不指向现实的观点是错误的。相反,“我向思维”更不是思维发展的初始形式,它的产生应该归因于现实思维的发展。
  既然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在理论上是不符合逻辑的,那皮亚杰为何会坚持这一观点呢?维果茨基认为,皮亚杰之所以坚持这一观点,与其对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研究相关。因此,维果茨基便转向了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言语的自我中心观念的批判。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积极活动的某种副产品,是其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的一种表现,是儿童言语不够社会化的标志;自我中心言语在儿童的行为里并不完成任何客观上有益的、需要的功能;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将在儿童的日常口语中销声匿迹。
  针对皮亚杰的观点,维果茨基从三方面进行了批驳。首先,他认为儿童自我中心言语不是儿童言语社会化程度不够的表现,它的出现恰恰表明儿童言语的个性化程度不够。因为儿童最初掌握的词汇是从成人那里学来的,是他们与成人交流的工具。儿童能正确使用某些词汇,但并不表示他们真正理解了这些词汇,更不能表明他们能自由地运用这些词汇形成个性化的语言。其次,自我中心言语并不是儿童活动的副产品,它开始具备制订计划、解决活动中产生的问题的功能。因为实验已经表明平稳进行的活动遇到的阻碍或困难是自我中心言语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比如说,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时而会发现当学生遇到某些难题时,他们会一边计算,一边向自己报告自己的计算过程。这种出声思维能够辅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自我中心言语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化成了内部言语,因为沉默思考从功能方面看是自我中心言语的等同过程,自我中心言语系数在学龄期的下降也为我们提供了证据。因此,自我中心言语的智力功能与内部言语及其功能特性的发展是直接相关的,它是儿童现实思维的一种手段,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和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至此,维果茨基基本上完成了对皮亚杰的批判。
  三、如何进行理论建构:溯本求源,化繁为简
  在深入分析了皮亚杰的观点后,维果茨基论述了思维与言语的一般发生过程,提出了自己对思维与言语的关系问题的看法。维果茨基认为思维与言语的发展并不是等量进行的,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在发展中存在着质与量上的变化。既然思维与言语的关系是变化发展的,那我们如何才能动态地把握二者不断变化的关系呢?维果茨基认为思维与言语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一是思维与言语相互独立阶段,二是思维与言语相互交叉阶段。但是,这种划分似乎太抽象了,那如何进一步研究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呢?维果茨基认为思维与言语交叉后产生的言语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要弄清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其关键就在于弄清言语思维的发生过程,也就是说要弄清内部言语、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外部言语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弄清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依据儿童言语在性质与结构上的变化,维果茨基将儿童言语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小的阶段,即原始自然时期、朴素心理学时期、外部符号和外部操作时期、“转化”时期。
  在原始自然时期,儿童思维与言语的发展是相互独立的,儿童的思维是言语前思维,儿童的言语是智力前言语。在朴素心理学时期,儿童思维与言语的发展开始出现交叉。但是,在此阶段儿童对语法结构和形式的掌握领先于对相应形式的逻辑结构和操作的掌握。也就是说,儿童掌握言语句法比他掌握思维句法要早。随着心理经验的逐渐增长,儿童言语的发展过渡到了外部符号和外部操作时期,儿童开始利用外部的符号和操作解决内部的心理任务,出现了自我中心言语。在此阶段,我们会发现儿童在计算过程中时常掰着手指且嘴里不断念叨着自己的计算过程。在经历外部符号和外部操作时期后,儿童言语的发展进入了“转化”时期。此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外部操作进入内部,成为内部操作。
  我们发现在此之前思维与言语的关系似乎是混沌的,但是经过维果茨基的分析与简化,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就显得比较清晰了。其实,“溯本求源,化繁为简”的方法不仅体现在此部分中,它几乎贯穿全书。透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维果茨基的博学与大气。
  四、如何进行实验研究:理论指导,创新方法
  在书中维果茨基开展了两大实验研究,即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与童年期科学概念发展的研究。可以说,这两大实验研究都是建立在他对思维与言语的发生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的基础上的。正如前面所言,维果茨基认为词是研究思维与言语的最小单位,概念是词的一种特殊形式,儿童概念形成的过程最能够反映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这就是维果茨基将概念作为实验研究对象的原因。同时,他认为儿童概括形成过程的发展经历了“含混思维——符合思维——概念思维”的阶段。这种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也是深受其对言语思维发展过程的一般认识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见不论是研究对象的选择,还是研究结论的得出,维果茨基都是以其建构的理论为指导的。
  当然,以理论为指导只是研究的前提条件,在研究中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在这两大实验中,维果茨基采用了新的方法。在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中,维果茨基批判了定义法和抽象研究法这两种概念研究的方法,并创造了概念研究的第三种方法——双重刺激功能法。这种方法包括了概念形成的基础材料和概念产生所借助的词语两方面要素,故而克服了前两种方法的局限。在童年期科学概念发展的研究中,维果茨基将其研究由实验室里的人工概念的发展转向了儿童真实概念的发展。研究真实概念所采用的新方法不仅在人工概念的研究与儿童生活概念的研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更且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科学概念的发展。
  除了上述部分外,《思维和言语》一书还有结语部分。在此部分维果茨基一方面对其观点进行了总结,另一方面又对如何进一步研究思维与言语的关系进行了展望。其实,我们都知道一篇好的结语其价值不在于告诉人们其研究发现了什么,而在于它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注释:
  ①《思维和言语》选自《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余震球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