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文化:隐形课程中的立体教科书
2012-12-29吴维煊
中国教师 2012年23期
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来自人的涵养与文化,受多方影响,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所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因为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品牌,而且因为它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人的成长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具有隐性的教育功能,是育人的物质基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是一门重要的隐形课程。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花费巨大、装点优雅的环境文化是否让师生的精神得到滋养?环境文化的教育功能是否被同步激活?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内在的生命成长?这是一个应该受到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未被激活的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包括建筑物、绿植等硬件设施,也包括校徽、校服等师生用品,还包括人物挂像、标语、黑板报等设施。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逐步增加,各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宽敞、美丽的新校区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各种设施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越来越先进,为优雅的校园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各种环境文化设施一应俱全了,但这些文化设施是否发挥了教育的功用,影响了师生的精神世界,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1.校徽蕴含的文化内涵未能得到开发
过去,校徽只是一个代表学校的标签,校徽的全部内容就是学校的名称,设计极为简单,教师的校徽大多是红色,学生的大多是白色。近几年,各种带有艺术色彩的、寓意深刻的校徽越来越多,可谓凝聚着学校教育理念、特色、发展前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艺术作品。很多师生不仅将其作为校徽使用,还作为一件美丽的装饰戴在胸前,令校外的人们羡慕不已。但这种集学校教育理念、设计者智慧、丰富的文化品位为一体的校徽,教育者有没有将其文化内涵进行二度开发?受教育者对其有多少认知?是否能让学生在面对校徽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这些校徽设计使用后的深层次问题,并未引起教育者的普遍关注。
2.伟人挂像的缺失
改革开放前,伟人挂像是学校重要的挂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内基本上看不到科学家挂像,全是伟人挂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五位在世界上颇有影响的政治领袖肖像被悬挂在校园内非常醒目的位置。现在,学校内伟人挂像越来越少,十几年前就有媒体报道,中学生中存在知道霍元甲,但不知道毛泽东的现象。如今,通过王刚知道和珅,通过唐国强认识毛泽东的现象已很平常。当一个个令人担忧的报道见诸媒体时,人们该庆幸媒体的有力,还是应当惋惜学生历史知识教育的乏力?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从国家和人类的发展史中了解自己的国家,了解世界,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而努力。
3.科学家肖像和励志名言的沉寂
科学家肖像及励志名言各个学校都有,李四光、茅以升、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为人类知识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的肖像和励志名言在很多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教室等场所都很常见,但这在多大程度上能撞击学生的心灵却未可知。学生在运用牛顿定律解决书本问题时,对牛顿执著探索的故事知道多少?学习桥梁设计的学子们是否能够深思,那些耗资巨大的大桥接二连三出现质量问题,甚至彻底崩塌时,茅以升设计的钱塘江大桥为什么能挺过硝烟弥漫的战火,历经70余年,至今仍然巍然屹立!如果教育者只是满足于把科学家肖像和励志名言挂在校园里,而没有对这种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那么这样的环境文化无疑是表面的、浅显的、静止的,那些科学家肖像和励志名言对学生而言无非是一幅普通的字画而已,学生们会因熟视而无睹。
4.标语文化的空泛和功利
校园内张贴的标语,不是文化快餐,也不是文化流行色的代表,应该是校园环境文化中最能直接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深入学生心底的励志名言,是能够令学生感动、获得学生尊重、得到学生积极回应的精神口号。但很多学校的标语文化存在“音过高、调失真”的空泛化,关注短期效益的功利化,以及有失严谨、大秀网络热词的跟风化等问题。如一些学校中“博学、善思”的标语虽立意高远,但学生无法从中直接获取精神营养。中学校园内醒目位置悬挂着的巨幅标语“离中(高)考还有××天”,以及毕业班教室里“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等高考励志语,弥漫着为分数而战的功利气氛。“有木有、××控、亲”等有失严谨的网络热词,虽然让学生感到亲切,但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却无多少实用价值。校园标语不仅要抓住学生的眼球,还应蕴含丰富的哲理,展示教育的理性气质和务实精神,让学生感受到标语文化的弦外音、味中味。
5.黑板报只为班级评比所用
现今,校园内公共黑板报已变成张贴海报、发布各种通知、公布各种量化排名结果的场所。大多数学校每个教室都有两块黑板,前面的黑板是教师上课用的,后面的黑板是黑板报。按理说,班级黑板报应是班级学生表达主流声音、放飞思想火花、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媒介之一,但很多学校将黑板报纳入班级量化评比的项目之中,班级为了这个项目多得分数,就必须按照学生会或学工处的统一要求,编辑指定的内容,甚至按照统一格式排版。这样的黑板报,是静止甚至功利的校园环境文化,既不生动,也不活泼,更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它所传递的唯一信息是,黑板报质量的好坏影响班级评比成绩,对学生成长没有任何指导作用,是不具备教育价值的校园环境文化。
6.只顾巨资引进项目,忽视后续效应
传说牛顿被一棵苹果树上掉落的苹果砸中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牛顿去世后,这棵牛顿苹果树被移植到剑桥大学的校园里。据媒体报道,我国有学校不惜花费巨资,从英国引进牛顿苹果树的树种。为了牛顿苹果树的成活,学校又请专家,又成立项目小组,此番执著精神着实令人感动。牛顿苹果树有了,且在校园内扎根并茁壮成长了,但对于能否让这棵树化作教育的精神食粮,怎样培养出新时代的牛顿等环境文化二度开发问题,学校却重视不够。不应忘记的是,学校引进牛顿苹果树的初衷是为了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向上的科学精神氛围,赋予这棵树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花了巨大的文化经费,只走了个过场,却未能捕捉到文化的灵魂,那么,即便树木能枝繁叶茂地生长,甚至形成茂密的丛林,其代表的文化也不过是枯萎的文化。
二、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体现着学校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学校的决策和师生的教育教学行为,决定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优秀的校园文化应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健康成长;二是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和新价值的诞生和发育。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学校是最具文化因素的组织,其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着社会的文化水准,引领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学校有了文化,才有了凝聚力,才有了发展的基础,才能有效地传播人类文明。学校的先进与落后在于其文化的优劣,所以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学校的特色所在。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品牌,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使学校里的每个人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无穷的精神力量,潜质得到有效的挖掘,精神得到滋养,获得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
学校的一切资源、设备、设施都不是孤立的物质存在,校园环境富有传承文化的重要价值,承载着重大的教育责任。只有注重对校园环境的开发,鲜活的生命才能被激活,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得以发展;只有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传播,这些文化资源才具有影响力;只有具备了影响力的文化,其发展才有持续的力量,才能给人以慷慨的精神引领。文化追求的最终目的都在于一个“人”字,忽略“人”的因素的文化设施,就得不到现实生活的滋养,就成了没有灵魂的标本文化,这样的文化就会枯竭、寂灭。
三、激活校园环境文化,构建校园立体课程网络
马克思说过:“正如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马克思的这段话告诉我们,音乐美感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客观存在的音乐,二是主观存在的“懂音乐的耳朵”[1]。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有了,如果学校缺乏对文化的感知能力,不能驾驭文化工具,无论校园文化有多么深远的含义,多么崇高的精神,客观存在的文化都是不起作用的,都是游离于师生个体精神世界之外的孤立存在。激活校园环境文化,构建校园立体课程网络,将其转化成师生内在的生命成长,是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1.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将提升师生个体文化内涵与环境文化建设同步进行
文化说到底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学校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挖掘文化内涵,让师生感知到校园环境文化的存在意义,这要先从对教师的培训开始。当教师对文化的感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其高雅的文化气息不仅会表现在一言一行中,而且会深深感染着学生的思想与精神。当教师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自身就成了文化资源。一个有文化品位的教师,其挥之不去的文化气息,富有文化能量的言谈举止,会深深影响学生日后的人生方向。当师生个体文化内涵得到整体提升时,他们对文化的感知能力自然就会提升,自然倾向于透过事物表象看本质,看问题既能贴近现实又能超越现实。这样一来,不能不说师生个体都从环境文化建设中得到了一种支持、一种安慰、一种心灵上的洗涤。
不同的学校教育理念是不同的,所以,每所学校应突出学校特色,追求适合自己、有利于实施教育理念的校园环境文化,让各项环境文化设施符合学校实际,让校园切实成为师生汲取精神营养的乐土。例如,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成绩不太好、上高中有困难的学生,其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应突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这一主题,而高等职业学校属高等教育,其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应突出“服务社会,德技双馨”这一主题。
2.标语文化要务实,避免标语文化空心化
标语是学生最直接感受的校园环境文化。标语的应用,应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路及教育观,切忌滥用不切学校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起不到引导作用、有损校园文化尊严的标语,杜绝标语文化流于形式甚至空心化。很多学校墙上刻着的毛泽东同志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它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寓意深刻。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等,直观朴实地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山东潍坊市坊子区尚文中学化学教师李爱梅的格言“对待得失,恰似氧化还原,得到的会使你的价位降低,而放手却能使你的价位升高”,被挂在学校墙上,这种由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凝聚着教师对教育及人生哲学的文化思考创造出的格言作品,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行动。
3.充分利用校园内各种文化传播载体,使其教育功能最大化
黑板报、宣传栏、学习用品等是校园内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如何设计好班级的黑板报?学生会、团委会及学工处只需宏观上进行指导,无须规定具体内容和统一格式。如果把内容和格式规定死了,对班集体来说,出黑板报也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已,这样的黑板报不具备任何意义。班级黑板报应是本班学生思想火花涂鸦的场所之一,一些敏感话题、学生中的焦点问题、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等,都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在黑板报中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学校宣传栏不应只张贴各种海报、通知及评比结果,更应将学校的教育思想、社会发展对学生的期盼、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引导等内容,以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宣传栏里,让宣传栏成为学生精神的伊甸园。对统一发放的练习本等各种学习用品,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将主流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中。
4.文化经费要花到实处,勿用高投入购买泡沫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需要经费作保障,但经费投入的多少与环境文化的教育效果不一定成正比。刻意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刻意的文化也不是好的文化。在唐朝,没有政府到处去购买文化、推销文化,但唐朝的文化却影响到了东亚的各个角落。文化是不需要刻意地、大张旗鼓地去推销与打造的,学校应进行更聪明和负责任的投资,将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刀刃上,力求创设“墙壁能说话,花木会作诗”的情境,给师生创设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当南开大学校园几乎被日军轰为平地,34年心血付之火海时,校长张伯苓却看到另外一个层面: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2]。校园内有形的环境文化建设,目的是转化为师生无形的精神力量!文化是精神的源头,文化之用,首先用于精神构建。没有精神,思想就会禁锢,意志就会消沉,信念就会动摇,追求就会停顿。校园内各项文化设施,应是一种自然教育的表露与流淌,它所流露出的文化气息是从书本上未必能读到的。学校应注重对校园环境文化的二度开发,为师生个体增加文化底气,打下精神底色。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没有工具性,何来思想性或人文性[J].教育科学论坛, 2011(9).
[2]杨旭.大学内涵岂能量化[N].人民日报, 2012-5-25.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