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经济政策与社会管理创新
2012-12-29薛二勇王哲先
中国教师 2012年23期
2012年9月29日,以“教育改革中的宏观问题政策建议”为主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与社会科学处成功举办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国家督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教授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刘复兴教授主持。
刘复兴教授指出,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在政策咨询和成果转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提交的一些政策建议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影响越来越大。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作为推动学校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和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成果转化,特召开一系列研讨会,汇集专家进行研讨,提出政策建议。会上,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翀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朱光明教授、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系主任汪大海教授、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吴向东教授、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兼社会学系系主任赵孟营教授、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董磊明教授、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余清臣副教授等专家学者针对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经济发展与社会改革政策、社会管理与制度改革创新等方面的问题,交流研讨了研究团队的研究进展及政策建议,并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国民教育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的精神灵魂,也是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其落实和深入人心的程度并不乐观。吴向东教授提出,应该在实践中充分讨论,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简明、易行、易记的核心价值观;目前核心价值观存在三大误区,即把核心价值观等同于核心价值目标、把核心价值观定位于国家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内在的逻辑表面化或虚化。余清臣副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途径与方法需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前不够简洁、明确、优美;没有转化成教育语言,教育途径老化,方法比较僵化,教师素养不够,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其变成学生的培养目标,并加强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庞丽娟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呈现方式和教育渠道需要深入研究,要深入研究受教育者的理解方式、情感方式,让受教育者更容易理解、接受。刘复兴教授建议,从新时期中国人文精神重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价值观问题。
二、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人才发展规划战略研究
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培养出大量大学毕业生,但同时面临着质量滑坡的批评。赖德胜教授认为,这种批评是有问题的,大学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本,用好了就会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用得不好就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研究证明美国、印度的经济创新跟二三十年前高等学校的扩招有关系,要研究如何把积累的人力资本转化为创新的源泉。在创新型人才形成中教育只起到部分作用,人才使用是更关键的环节;劳动力市场、评价、用人方面的体制机制不改革,创新型人才就很难培养,这是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根本性问题。教育部门应该明晰自身功能,在有限功能的前提下,才能科学地改革和发展。
朱光明教授提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从本专科层次转移至研究生层次,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专科。世界各国的人才规划,特别是发达国家往往以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开发为主,我国的相关规划把核心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淡化,教育制度存在结构性问题,人才培养和人才战略不能正常实施,社会环境存在诸多就业限制,这涉及我国中高级人才的安全问题,将影响国家竞争力。
三、关于事业单位改革、农村水利、体育安全的研究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已全面拉开帷幕。朱光明教授认为,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中面临较大风险,政府对风险研判不够。原来对事业单位的分类标准过于粗糙,现在就教育领域而言,分为公益一、公益二两类,公益一是义务教育,国家全包;公益二较为复杂,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高中教育也有不同的成分。要考虑公益一、公益二的衔接问题,比如中学,初中是公益一、高中是公益二,初中和高中享受不同的待遇,影响教师的切身利益,可能会导致教育领域出现重大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建议。
董磊明教授分析了农村水利建设和发展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他认为,现在农村的基本结构已经无法支撑良性水利制度的运转,农村基层组织已经彻底溃散,水利设施无法与千家万户的小农对接;地方水利建设投资的重点在现代农业,但我国绝大部分农作物不需要现代农业的水利设施,最缺的是传统农业;水利改革基本上是市场化改革,但水利是公共品,市场化运作公共产品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地方水利建设重点应该因地制宜,排涝的水利和灌溉的水利对政策需求不同,政策要具有灵活性;农业收入对农民及其家庭来说地位已经越来越下降,这涉及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为此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
我国中小学经过5年的阳光体育运动,青少年体质下滑的现象有所遏制。毛振明教授提出,学校体育工作者反映最强烈的是体育运动安全的“校闹”。本来学校无责任的事故,家长通过非常恶劣的、扰乱社会治安的方式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导致校长对体育课的要求是“不出事”“宁愿让学生坐死,也不让跑死”。“校闹”对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课程、体育文化建设产生了严重影响。由此建议:第一,参照日本有关法律建立《学校体育安全法》;第二,制定校园体育文化、运动安全等环境塑造的具体方案;第三,对影响学校安全的“校闹”提出合理执法、清晰界定责任等的具体规定。庞丽娟教授认为“校闹”问题,不仅影响学校的体育运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而且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建议专家深入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四、关于社会发展根本问题、民生问题等的政策研究
赵孟营教授指出,社会学研究要关注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如中国社会崩溃的临界点问题、政府和人民矛盾的根源问题、中国社会继承人的问题等。现在社会管理的纲领是稳定压倒一切,政府权力的无限造成政府和人民的冲突和矛盾,越维稳越制造不稳定。由此,应该把社会正义作为社会管理的最终目标,把正义压倒一切作为社会管理的纲领,教育也要促进正义;应该建设有限政府,强调公民社会的形成。庞丽娟教授强调,教育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应该着眼社会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建议。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家把民生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各级政府也都把民生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汪大海教授认为,民生发展存在十大问题,即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顶层设计和基层治理问题、物质民生和非物质民生整体协同问题、存量和增量发展平衡问题、左转或者右转方向问题、运动式和形式化问题、农村和民族地区问题、公平和效率问题、考核和问责问题、法制化手段问题。目前各级政府不计成本地发展民生,为了政绩把许多民生工程变成了高成本的、形式化的工程。
五、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社会管理创新问题政策研究
目前我国政府债务迅速增加,不仅有显性的债务,还有隐性的债务。李翀教授认为,我国政府对待财政赤字,要有清晰的、可持续的财政赤字观,对于地方政府、高等学校、社会福利债务应有清晰的边界;中国人民银行要通过数据分析提出正确应对经济形势的建议,以防误判形势并做出过度反应。
“郭美美事件”之后,社会慈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汪大海教授提出,这反映出我国非政府组织怎样参与社会管理以及其决策定位等制度瓶颈问题。社会组织在注册登记、税收优惠、财政政策支持等方面面临严重的制度瓶颈,限制了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建议放宽注册登记条件,完善税收政策的优惠措施,建立跨部门联合治理主体,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通过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创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推动整个社会管理的创新。
针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部分问题,汪大海教授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过多地强调了科技创新、技术创新,而在制度层面关注不够,对社会科学的发展重视不够,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投入不够。唯有制度的引进和创新才能带动国家的创新。政府要更多地重视社会科学的发展,加大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促进观念和制度的创新。
会议结束时,刘复兴教授进行了总结,认为专家学者讨论的主题十分重要,观点明确,具有建设性和启发性;希望专家学者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通过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产生政策影响力。专家学者纷纷表示,研究成果的政策转化极为重要,但缺乏转化渠道,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提供的渠道非常有意义,希望通过这个渠道为国家有关决策服务。
庞丽娟教授对专家学者的发言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专家学者提出的问题和观点有价值、有意义,富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充分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将会把专家学者完善后的高水平政策建议报送有关部门,希望对国家、对民族发展的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充分彰显北京师范大学的“顶天立地”功能。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
(责任编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