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廉政思想初探——基于对《朱镕基讲话实录》的文本解读
2012-12-22张大伟
张大伟
(上海松江区委党校 上海 201600)
《朱镕基讲话实录》(共四卷),收入了他担任副总理、总理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信件、批语348篇,共120万字。《实录》中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内容,是一部了解朱镕基思想的百科全书。其中,集中涉及到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共40余处、1万余字,体现出鲜明的“朱氏风格”。
一、廉政建设的认识论:“前面是地雷阵,万丈深渊,一点没讲错”
1998年3月,朱镕基刚就任共和国总理,他强调:“现在问题很严重,老百姓在很多方面对我们是不满意的,本届政府前面是‘地雷阵’、‘万丈深渊’,我一点没讲错。 ”[1]p2-10。 他对廉政建设的严重性、紧迫性、艰巨性是有清醒认识的。
1.严重性:“腐化相当严重,有些事情前所未闻。”早在1995年6月,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给中央直属机关上党课时就指出“腐败问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是:“贪污、行贿,触目惊心;道德败坏,廉耻沦丧;帮派拉拢,结党营私。 ”[2]p158-161。1999年,他在看到有关“豆腐渣工程”的材料时气得拍案而起,写道:“如果千里长江大堤质量大抵如此,则中国危矣,而我等均该骂名千古……一撮蛀虫公然克扣国库公币,置百万人民生命于不顾,政府诸公视之无睹,国法何在,公理难容。”[1]p282作为一名长期分管、主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总理,朱镕基敏锐地意识到,当前国内某些地区、某些部门腐败问题相当严重,极有可能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毁于一旦。他引用《贞观政要》中“知其所以危则安矣,知其所以乱则治矣,知其所以亡则存矣”的语句,对党内腐败提出了严重警告。
2.紧迫性:“如果我们再不反腐败,那什么工作都谈不到了。”反腐败斗争是我党长期面临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紧迫性。1993年7月,朱镕基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讲话中指出:“如果我们再不反腐败,什么工作都谈不到了。”[3]p3391997年6月,他在上报材料上的批语中写道:“已腐败到何种程度,即使并非都是事实,但人民群众就是这样评价我们的。如果再不严肃整顿、严厉法办,我们何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自己的共产党员称号。”[2]p420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党加大了对腐败问题的惩处力度,包括胡长清、成克杰、王怀忠在内的一大批省部级干部被查处、判刑,有的被判处死刑,对于廉政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艰巨性:“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自己一口,无非是个同归于尽。”反腐败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和某些既得利益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95年,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因腐败问题被查处,副市长王宝森畏罪自杀。朱镕基得知后极为震怒,提出:“在查处反腐败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自己一口,无非是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2000年10月,他在与日本民众对话时感慨地说:“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他对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始终具有清醒认识,始终抱着决一死战的信心和决心。
二、廉政建设的重点论:“对大案要案的犯罪分子要抓起来,依法处理,该判刑的判刑,该枪毙的枪毙”
廉政建设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敢于查处大案要案,惩治贪污腐败。在朱镕基担任副总理和总理期间,腐败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金融银行、海关走私、黑恶势力等领域,体现在权钱勾结、权钱交易。
1.整顿银行秩序:“我建议撤掉几个行长,然后登报。”1993年7月,朱镕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告诫:“财税部门自己不要去办那么多公司。你又是裁判,又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那打球谁打得过你?不能这样干,这样干会腐败的。 ”[3]p3201994 年 9 月,他在听取汇报后指出:“我建议撤掉几个行长,然后登报。新中国成立初期要不杀刘青山、张子善怎么得了?现在的情况要比刘青山、张子善那个时候严重得多,再不处理怎么行?”[2]p30在朱镕基的严格要求下,全国金融银行系统当年全年查处违规比较严重的12个行长,分别采取免职、记过、调开的方法予以惩处,银行系统行业作风有了较好的扭转。
2.重塑海关形象:“政治上考虑打击走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走私现象十分猖獗。朱镕基提出“政治上考虑打击走私问题”的理念。1998年7月15日,他在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上分析“为什么走私猖獗而又屡打不止”时指出:“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对走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走私与党内存在的不讲政治、不讲原则的庸俗作风相关。”[1]p76-842000年2月20日,他在与会议部分代表座谈时指出: “要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从法制上、体制上帮助这些领导干部避免犯错误。”[1]p458-460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广东、福建等地领导干部对走私的危害性认识不断加深,查处了湛江、厦门等地海关走私案,清除了一些徇私舞弊、内外勾结、贪污受贿的蛀虫,海关的局面有了新的改观。
3.严厉打击黑恶势力:“把这些黑后台及其庇护者挖出来,判以重刑。”2001年7月,广西南丹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81名矿工遇难。事故发生后,具有黑社会背景的矿主与当地腐败官员勾结,隐瞒事故真相。朱镕基同志关于这件事情两次写批语:“如此重大事故必须查个水落石出,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勾结官员、草菅人命”,“不把这些黑后台及其庇护者挖出来,判以重刑,只抓一些喽罗,南丹乃至广西某些地方不可能拨乱反正”[4]p225。广西矿难是当时众多官商勾结、黑社会横行的极端事件之一。此后不久,辽宁沈阳黑社会刘涌案告破,包括沈阳市委书记慕绥新、沈阳市副市长马向东在内的高官纷纷落马,并分别判以重刑,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反响。
三、廉政建设的主体论:“领导干部是关键”
搞好廉政建设,领导干部是关键。朱镕基在担任上海市长、市委书记的时候就指出,上海廉政不出问题,关键是要把560多名局级干部“紧紧抓在手里”。担任中央领导之后,朱镕基多次在廉政会议上阐述这一观点。
1.讲党性:“要牢记自己是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搞特殊化。”1991年6月,他在到辽宁视察时,要求工厂的领导干部要与群众同甘共苦。他说:“如果领导班子还是吃吃喝喝,好房子先分给自己,把自己的家属安排在最好的岗位,那么没有一个工人愿意跟你干。”[3]p221998年3月,他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最近,中纪委派出巡视组到一些地方和部门进行检查,查出不少问题。我就想不到,有些领导干部,其中很多人还是我的老朋友,怎么这么无法无天,哪儿还有半点公仆的气味?!”点出“老朋友”三个字,并严厉诘问对方,这表明:朱镕基嫉恶如仇,看不得干部特殊化,看不得官员作风不正派。他直言不讳,不偏亲不徇私不留情,即使是自己的老朋友在作风上有问题,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而且在大庭广众之下,真真正正地在眼里揉不得沙子。
2.重品行:“对于那些敢于提意见的人,敢于当面反对、使我下不来台的人,我会重用他。”朱镕基要求下属恪尽职守,敢于说真话。他说:“我这个人气量不大,很容易发脾气,但我从不整人,从不记仇。相反,对于那些敢于提意见的人,敢于当面反对、使我下不来台的人,我会重用他。”[1]p2-10这被视为朱镕基四大经典语录之一广为流传。他说到做到,担任财政部副部长刘积斌为了发国债的问题和他争得很厉害,但他认为刘积斌很正直,很有能力,仍推荐他担任国防科工委主任。朱镕基喜欢当面批评干部,而且言辞激烈,让人下不了台。然而,事情过后,他就不计较,该提拔提拔,该重用重用。2001年初,他在一个全国会议上对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严词批评,事后张致信表示诚恳接受。朱镕基答复说:“我身为总理,实不相称,平生缺失,点滴自知。上次会上失态,并非对你,实为有感而发,然大失分寸,至今歉疚在心。”[4]p157点滴小事,体现出总理博大的胸怀。
3.作表率:“只有自己以身作则,才能够严格要求部下。”朱镕基1993年7月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领导班子只有自己以身作则,才能够严格要求部下。自己不能勤政,又不廉政,吃吃喝喝,乱批条子,任人唯亲,到处搞关系,把国家财产不当一回事,你还坐在讲台上面作报告,下面能不骂你?”[4]p330他在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也要求国务院组成人员和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做出表率,并引用《论语?颜渊》里的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朱镕基一贯对自己和下属要求十分严格,早在1992年1月11日的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他就提出四条准则:“不要迎送;不陪餐;绝对不收礼;不在宾馆里听汇报。另外,下去不要跳舞。 ”[4]p126-127后来又提出“约法三章”:“在国内考察工作,要轻车简从;精简会议,压缩会议时间;一般不出席地方召开的会议。 ”[4]p2-5
四、廉政建设的成效论:“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生明,廉生威”
朱镕基在1998年3月的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把“政府建设成廉洁的、高效的、廉价的政府”,多次引用“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这句话。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为了让廉政建设富有成效,他高度重视新闻监督、信访和审计的力量。
1.新闻监督:“什么叫以正面报道为主?是指99%都应该正面报道吗?98%、80%都不行吗,我看51%都不行吗?”1998年10月,他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座谈结束后,为《焦点访谈》题了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1]p130-134他不仅关注国内媒体的批评文章,还非常关注境外媒体。2001年3月,他在香港会议时说:“我非常重视香港的舆论。在内地的报纸上找不到骂我的文章,香港报纸上这类文章就多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针砭自己。”[4]p139朱镕基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在媒体采访过程风趣幽默、妙语如珠,表现出精湛的语言艺术。当然,朱镕基的语言艺术是以宽阔的胸怀、崇高的人格和内在的涵养为基础的。如果没有一颗为民谋福祉的赤字之心,再好的“艺术”,再好的“应对”,也只能是一种令人生厌的“巧言令色”而已。
2.信访工作:“只要有5%符合事实,也是很好的了解情况的渠道。”朱镕基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实录》中有关信访的专题文章就有3篇。1995年10月,他说:“只要有5%符合事实,也是很好的了解情况的渠道。”[2]p2081999年 2月,他在听取信访工作汇报后特别指出:“我们还是要提倡来信署名。要严格规定,对打击报复的,不但要让他丢官,还要追究他的法律责任。”[1]p186-1902000年2月,他在看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工作人员时,强调信访工作是民意的“寒暑表”,是政策的“调节器”,是我们与群众联系的“民意窗”[1]p450-453。 朱镕基日理万机, 但仍坚持接收人民来信。在担任副总理和总理期间,他每年收到一万多封人民来信,每个月大概会收到800封到1000封人民来信,总是尽可能批复。此外,他要求警卫系统“一定不要封路”,还告诉司机遇到“拦轿喊冤”“一定要停车”,非常感人。
3.审计:“要站在国家和法律的立场上,如实对外公布和报告,谁干预就处理谁。”1998年12月,朱镕基在听取审计署工作汇报时指出,“凡使用国家财政拨款的,都要在审计监督范围之内,都得审计,全面审计”,“你审计了‘十个指头’,但对问题一个也不处理,不如抓住要害问题,严肃处理,砍他‘一个指头’”,“审计部门要站在国家和法律的立场上,如实对外公布和报告,谁干预就处理谁,不管是省长还是省委书记,包括我在内,谁违法就得下台”[1]p186-190。在朱镕基的领导下,审计署在反腐败过程中不断发挥巨大作用。2004年以来,审计署一再掀起“审计风暴”,箭头直指一些重要委、办、局的“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现象,审计署长李金华也因此荣获“感动中国”荣誉称号。
[1]朱镕基讲话实录(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朱镕基讲话实录(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朱镕基讲话实录(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朱镕基讲话实录(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