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课堂的渗透
2012-12-22杨树虹
王 婷 杨树虹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美育和德育作为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成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 “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美育在高职院校不是一个独立的课程,但由于它育人的独特性,使德育教育脱离了生硬灌输、强迫接受的情形,使德育教育更加人性化,因此怎样把美育渗透在德育之中,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在我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美育只是德育的一部分或德育教育的手段,而不具有独立性。随着美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后,美育逐渐在理论上从德育的工作中分离开来。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美育与德育在本质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两者在许多方面相互渗透、交融。可以说,美育与德育是相互补充与相互促进的,德育中蕴含着美育,美育渗透在德育之中。在当代,对大学生的教育最终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只有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达到一个理想的教育目标。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不可否认,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扩招,大部分高职学生入学分数较低,基础较差。这些学生往往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乐于实践,但理论认识不足;多才多艺,交际能力强,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差。针对他们的特点,在教育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在教育的载体上都要有所创新。
三、美育在德育中渗透的可能性
在德育工作中,特别强调根据学生特点,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辨别美丑的能力以及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良好的、切实有效的德育途径。对于20岁左右的大学生来说,审美需要体现得更为强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特别喜爱小说、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正是通过这些艺术形式的学习,他们才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与自立。从这个方向来看,德育与美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人最终成为真正的、丰富的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美育在德育主课堂渗透的内容
美育在德育主课堂渗透的途径是多样的,德育课堂的各种因素都可以成为渗透美育的渠道,但就目前我国的德育教育状况来说,教育主体即教师本身和教学内容这两个因素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就这两方面分别做一下论述。
(一)教师主体的渗透
在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课堂仍然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课程较少。这种状况就决定了目前在德育课堂上主角仍然是教师。教师本人作为施教者,本身也是美育的客体,其人品是否高尚,知识是否渊博,谈吐是否幽默,举止是否优雅,仪表是否端庄,是直接决定教师向学生传递美育知识、培养学生较高审美情趣成功与否的关键。孔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我们也经常说, “言传不如身教”。其实很简单,作为一个教育者,特别是一名德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超出一般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这样才能有能力感染和引导学生,让学生信服。所以在选拔德育教师时,德应该放在首位,教师应以自己崇高的道德修养使学生信服、敬佩。可以说,一个浑身散发个人魅力的老师本身就是很好的美育的载体。
从职业道德的角度看,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德行外,那就是应该拥有职业所要求的渊博的知识。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我觉得做一名德育课教师并不容易,与专业课老师相比,德育教师应该具有更广的知识面,用渊博来形容丝毫不过分。除了具有德育和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外,德育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永远站在社会思想的前沿。只有这样,他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将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从不断发展的角度灌输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教育出的学生才能明辨是非善恶,提高审美能力,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能够很好适应社会的人。
(二)教学内容的渗透
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课有两门必修课,其中一门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的教学内容非常贴近高职学生。其内容包括理想信念、人生观、爱国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法律方面的知识。教师在实际讲授的过程中,将美育内容渗透在课堂上是非常自然的,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将美育内容插入其中,效果当然会更好。下面我们具体地从这门课的某些章节中深入研究一下这个过程。
1.在爱国教育中渗透自然美。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这一章中,阐述了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基本要求第一项就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国主义从来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那么,到底具体在哪里?最直接、最形象的,当然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展示。教师在讲到这里的时候,一般在课件中会穿插许多中国自然景观的一些图片,比如长城、西湖、珠穆朗玛峰、泰山、长江、黄河等,而且这些图片拍得都非常美、非常壮观,学生看了以后,自然而然会对自己的国家产生一种自豪感。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祖国的大好河山首先在视觉上给学生们美的感受,学生看到祖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景色秀丽,一种美的愉悦油然而生,这必将激发学生本能的意识,并逐渐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所以说德育与美育从来就不是分离的,而是能够共同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的人。
2.在品德教育中渗透人格美。在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将人格美的内容渗透在课堂中。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实际上道德就是评价善恶美丑的标尺,品德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行为是提倡的,什么行为是禁止的。品德教育可以通过社会中人们的实例来加以印证,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放一些视频资料,通过真实事例,让学生们感受到人性中高尚的美、极致的善,就在我们身边真实地发生着。那这种品德教育的效果比空洞的说教要好上百倍千倍。我们通过课堂的讲授,给学生培养一种能力,一种对人、对事正确判别的能力。人的本性都是追求真善美的,只有具备了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这正是我们在德育课堂上渗透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
3.在人生价值教育中渗透社会美。在讲人生价值的时候,就是让学生们在大学时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在我们国家,对一个人价值的评判,主要是以他对社会的贡献为标准的。个体对社会和对他人生存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我们可以自然地将社会美的内容渗透进来。因为对于个人来说,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必须向社会和他人付出和贡献。因此,如果人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多向社会付出,少向社会索取,那我们这个社会将是其乐融融、和谐快乐的。这也就上升到美的高度,一种社会美,一种人类大同的、和谐的美。这和我们这个时代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致的。所以,社会美的这样一个审美教育,毫无疑问是通过人生价值的教育来实现的。
在德育主课堂上渗透美育的教育是自然而然的,也是我们德育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尽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没有专门设立美育课,但如果我们能在德育与美育结合的这方面加大研究的力度,德育主课堂会更加吸引学生,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1]周济.努力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R].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研修领导小组办公室.
[2]蔡仪.美学原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常宏.图说美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