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以来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
2012-12-22刘伯强
刘伯强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 湖南 宁乡 4106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艰难探索,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的认识才从不自觉、不成熟逐步达到自觉、成熟的阶段。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的刘少奇,把毕生的心血都用在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上。深入研究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对于当今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概况
从1997年至2012年的16年间,全国党史研究部门和刘少奇同志相关研究机构借助和利用刘少奇同志、建国和建党纪念日组织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或集中研讨,或独立撰文,对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推动了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开展和深入。纵观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发表于报刊、杂志和论文集上的,有关 “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论文,据不完全统计,约30篇,加上其他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文章约80篇。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学术界围绕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界定、历史进程、经验教训、理论成果、历史意义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一,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解读和界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解决的首要理论问题。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对内涵进行解释和界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张远新认为,刘少奇是基于对真假马克思主义者区分的角度来界定其内涵的,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依据历史进程每个特殊时期和中国具体的经济、政治环境及条件,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作独立的光辉的补充,并用中国人民通俗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之适合于新的历史环境和中国的特殊条件,成为中国无产阶级群众与全体劳动人民群众战斗的武器”。[1]李振印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意义,刘少奇是这样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革命历史进程每个特殊时期和中国具体的经济、政治环境和条件,“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作独立的光辉的补充”。[2]
第二,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与论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近现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并实现中国化,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这奠定了“中国化”的逻辑前提;中国当时的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迫切需要一种崭新的理论武器,这是“中国化”的历史契机;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的和学理上的相似性,使“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通过俄国马克思主义这一中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很快得到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3]刘少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科学,是我们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是在实践中形成又服务于革命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要在近代中国社会中发挥出巨大力量,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张远新较为深刻地分析了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的三点认识:第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提出和解决过的问题,必须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客观环境作精确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中国化。第二,近代中国的党情主要是党在理论上的准备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这导致了党在幼年时期的屡次失败,要克服这个弱点,就必须加强党的理论准备。第三,党在幼年时期的挫折和失败的教训表明,教条主义是导致失败的理论根源,汲取这些教训的最好做法就是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1]
第三,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途径的探索。易凤葵认为,刘少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上要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一方面要认清中国革命的特点,要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去应用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要使我国革命丰富的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4]冯波、宋俭认为:“由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极大的特殊性,以及中国的科学还不发达等条件,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这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业……这必须有高度的科学精神与高度的革命精神相结合。”[5]张远新认为,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途径的探索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1]曹屯裕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思想认识转为社会实践,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从马克思、列宁式的政治家的高度要求自己,做马克思、列宁的好学生;二是坚持党性修养与斗争实践的统一;三是坚持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的统一;四是通过正确对待党内斗争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
第四,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是当前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廖义军认为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三个方面的贡献:一是提出并阐释的许多理论观点,如白区工作策略、党建理论和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等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系统、深刻地阐述毛泽东思想,为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如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等,为实现 “第二次结合”提供了理论准备,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源泉之一。[7]段刚辉认为刘少奇对中国革命与发展问题有四大贡献: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斗争策略的贡献,刘少奇是党的正确路线在白区实践的代表;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党理论的阐发,首次提出思想建党论和党员修养理论,完善了党内斗争论、党风建设论以及执政建设论;三是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指出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巨性;四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展问题的探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提供了理论借鉴和起跳的基石。[8]王双梅认为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对白区工作进行思想总结;二是对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理论的贡献;三是对树立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贡献;四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贡献;五是对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贡献;六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贡献;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贡献。[9]郑益认为,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五个方面的贡献:一是刘少奇提出 “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的概念;二是比较科学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三是对党的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党建思想;四是关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独创性思想;五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独到的、具有前瞻性的理论。[10]还有其他的研究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逻辑主线,论述了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分析和实现途径的探索、对毛泽东思想的系统总结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发展问题的探索等贡献。
第五,刘少奇的党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刘少奇的党建理论研究较多,特别肯定了他的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 《论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贡献。同时,许多学者还论述了这些理论著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
关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谭献民认为,《论修养》第一次从党的思想建设的战略高度,较为深入系统地解决了共产党人如何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加强党性修养的历史课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进入了主体自觉的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杰出的划时代的理论贡献。[11]曹屯裕认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主要从四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性修养的内在联系。其一,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刘少奇提出要像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无产阶级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中的各种问题。其二,必须把革命的实践作为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三,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是统一的。刘少奇除了提出在斗争实践中“做马克思、列宁的好学生”之外,又提出“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是统一的”命题,以解决思想方法的问题。其四,对待党内斗争的态度。刘少奇强调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只能通过党内斗争来实现。[6]任晓伟认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篇光辉理论文献,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准确地提炼和概括出契合中国社会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理论问题。[12]康厚德认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第一次从党员个体角度系统论述了加强共产党员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重任由中国共产党的集体组织意识开始内化为党员个体意识的理性自觉,并由此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员修养新视野。[13]
关于《论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许多学者认为《论党》一文的重要价值,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论述,为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杰出贡献;另一方面,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途径和方法的阐述,本身对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作出了杰出贡献。鲁振祥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的各种重要著作及相关的中央文件中,而《论党》则是对这些成果作了系统总结”,“《论党》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艰巨性及如何才能使这一事业获得成功的问题”,“从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重要性、艰巨性及其基本规律”,因此,《论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它对“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作了系统总结,而且,它本身也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部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成果之一”。[14]易凤葵认为,《论党》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思想。[4]宋俭认为,《论党》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完成的重要标志,因为“《论党》不仅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涵义和内容,并且用相当的笔墨阐明了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时代定位、发展特点、历史地位等问题”[4]。陈答才、刘玲认为,《论党》以阐述党章的形式对党的性质、党建理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群众路线等作了系统总结,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一次重大飞跃。[15]宋镜明认为,《论党》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色,科学阐释了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即立足于中国实际,不盲目照搬马克思主义和别国经验,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创新。[16]还有学者认为,“刘少奇在《论党》这一重要文献中,进一步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困难、实现途径等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持续前进,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迪”。
三、对深化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且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命题。总体上讲,对“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无论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学术界的关注度,与16年前相比,都有了明显的改观。但是,对这一课题研究成果的数量还不足,研究成果宣传转化的力度不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空白和薄弱环节。今后这一课题的研究应在已有基础上更深入一些,要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要开拓思路,联系现实,面向社会,回答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上。从一定意义上说,“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将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可持续发展的选题。对此,笔者提出深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是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学术界应从中国的现实问题和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开拓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野,使当前的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一步联系社会现实,贴近社会现实,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现实。
二是从特定的历史背景或重大事件切入,加强刘少奇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维度研究,弥补研究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例如,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必要性、实现途径的认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先进性和局限性;刘少奇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方法论特色的先进性和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与发展规律的借鉴作用以及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局限性,等等。这些研究的开展,将进一步地拓宽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野。
三是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加强横向、纵向的比较研究。既要研究刘少奇与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认识和探索的异同,又要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和探索方面的突破和创新,对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张远新.论延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J].浙江社会科学,2007(1).
[2]李振印.论延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张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分析[J].理论学刊,2002,(4).
[4]丁俊萍、宋俭、罗永宽.《论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5]冯波、宋俭.《论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
[6]曹屯裕,谭献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性修养的统一——读 《共产党员的修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3).
[7]廖义军.论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J].湖南社会科学,2007(6).
[8]段刚辉,薛金慧.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9]王双梅.试述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贡献[J].教学与研究,2001(7).
[10]郑益.论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历史贡献[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11]谭献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转折——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7).
[12]任晓伟.《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3).
[13]康厚德.论党员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4]鲁振祥.《论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兼述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使用[J].党的文献,2005(3).
[15]陈答才,刘玲.《论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2).
[16]宋镜明.《论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科学阐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