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老了吗?”“变了吗?”——2012全国都市报总编辑年会侧记
2012-12-21□文/张垒
□ 文/张 垒
“都市报老了”。
2012年11月23日上午,一年一度的全国都市报总编辑年会上,老总们发出这样的慨叹。第二个发言的《新闻晨报》副总编辑张国伟感触极深:《新闻晨报》曾以“年轻”“白领”的标签搅乱了“老报”的好梦,而今,它的读者年龄也越来越老化。《新文化报》副总编辑李春萍同声附和:为了不被年轻读者们遗忘,《新文化报》与吉林38家大学媒体合作,不断挖掘校园新闻,筹划增加“校园新闻”专版,吸引留住年轻读者……
讨论的最后,主持人、《都市快报》总编辑杨星总结说,如果要给这个主题为“中国都市报转型升级”的年会下一个结论,那么,这个结论就是“纸不在,报在”;如果再观照大家的实践,那么,这个结论还可以再加上一句:“报业可能有变,企业发展很好”(对都市报来说,企业和市场是其核心特征)。
无论如何,这意味着:今天的“报纸”和“报业”多少都有些变了味。
区域市场——平常词语,多重实践
今天的都市报对区域市场的态度已远非“深耕”两个字所能形容。开发区域市场的实践比抽象的词汇要丰富得多。
从城市到城市群
《华西都市报》的区域市场拓展战略首先是以城市群为目标,力图在区域城市组合体上做文章。实践中,《华西都市报》以自贡、泸州、宜宾、内江城市群为目标市场的“川南新闻”7个月的广告营收就达千万。《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方野表示,这样一份相当于“子报”的新闻纸在当地所有晚报的环伺中突围而出,从而“用一份报纸撬起一片城市群”。
与之相对,《半岛都市报》则试图打造同城的“媒体群”。为应对城市报纸过于集中导致的低层次竞争问题,《半岛都市报》从2009年起就尝试与同城的其他都市类媒体开展战略合作。其未来的目标是在3-5年内完成区域市场的集中化,从而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自相残杀,扩大生存空间”。
从“进”社区到“浸”社区
《新闻晨报》的“社区报”有50多个街道捧场;《南方都市报》社区报在深圳试水;《半岛都市报》从2011年开始设置6个县域版,今年底将带来约2000万收入;《楚天都市报》与中心城区签协议,办社区报,每周一期,每期8版,为此专门成立社区部;《贵州都市报》表示今年更加明确地做“县域新闻”……
让人惊讶的并不是报纸进社区的努力——这已经不是共识,而是“共实”(共同的实践)——让人惊讶的是各家报纸进社区的深度和广度,真可谓多姿多彩、五光十色。
首先是不少报纸早已运作多时的采编下沉。《楚天都市报》从2008年始开展深耕社区计划,记者在1100多个社区挂牌,每周至少半天在社区挂职。《华西都市报》记者同样以“助理”的方式在基层挂职。
其次是“全媒体”和多样态。《华西都市报》广告牌、LED终端等户外媒体已经覆盖200多个社区。《华西都市报》方野将进社区称为“扩域”加“扫盲”,鉴于成都新型城填化所带来的巨大潜力,方野表示将以全媒体等多种媒体形态,继续加强区县开发。
再次是从走入社区到“推出”社区。《楚天都市报》记者几乎全部“入驻”武汉中高档社区业主群,在开展一系列社区活动的同时,更注重以“推”的方式点燃社区居民的热情。其开展的海选“江城十大最美社区”活动总投票人次过亿,受此激励,正计划开展“荆楚最美社区”新一轮海选。此外,《华西都市报》针对目标楼盘推出针对性报纸,《南方都市报》联合通讯类公司打造“南都社区院线”,在广东各个小区播放电影……
从“送水”“送报”到提供融合式公众服务
《贵州都市报》则从公众服务平台上切入,包办了公众所需的从修理灯管到疏通下水道的“一切东西”。在总编辑孙雁鹰看来,这种全面服务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让报纸与完全陌生的领域和终端建立联系。在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的过程中,报纸无意中加强了与移动公司、加盟商家等终端的联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打造了平台,而这个平台就变成一个既与报纸关系密切,又独立于报纸的“新事物”。
全媒体——我们来“真”的了
2009年,《南方都市报》提出“南都无处不在”的口号,而今天,在《南方都市报》办公室主任杨毅看来,这一口号应改为“南都全媒体:我们来真的了”。不只是南都,对其他都市类报纸来说,“来真的了”同样适用。
从依托报业网站到逐渐介入电台、电视台相关运营
《华西都市报》持续打造华西传媒集群,在纸质媒体和移动媒体的结合上打造魔码(二维码)功能。同时拿下当地电台FM900营运权,介入四川电视台第二频道。《贵州都市报》2009年创办的定位于区域性互动网站的贵都网正朝向不依附于报纸的方向发展,在孙雁鹰看来,报纸可以当成网络的孵化器,一旦成熟,完全可以独立地自主成长。
□ 2012年11月23日,2012年全国都市报总编辑年会会场。
《南方都市报》则把“跨媒体集成战略”作为其三大战略中的“核心战略”,专设音视频制作部,与广东电台合作“南都视点·直通广东”,打造“看得见的广播、听得见的报纸”。
破除“迷信”,中小城市也爱“新媒体”
《华西都市报》二维码进入“3.0版本”,开始从简单的“扫图”向移动支付等多元业务升级转型。在川南城市群推广“魔码”营销的过程中,《华西都市报》发现,魔码与广告相结合,对二级城市的吸引力倍增。《都市快报》总编辑杨星在会上特意播放的一段《泰晤士报》转型启示的视频中,《泰晤士报》的演讲者同样提醒,新媒体、新终端千万不能“太复杂”,新闻优势是第一位,“不能让技术遮掩了新闻的理念”。
从虚拟平台到物理平台
基于对全媒体的深入理解,《南方都市报》第一次明确提出改称“南都全媒体集群”,《南方都市报》总编辑任南都全媒体集群总裁。全媒体信息集成系统全面上线后,南都相当于建立一个物理形态的中央控制平台,平台与集成系统一起,形成南都信息集成中心。与此同时,《南方都市报》从采编、经营、行政“三轮驱动”变为这三者再加上“品牌”的四轮驱动。在实际操作中,“品牌”发挥着“项目孵化器”的职能。
都市报与门户网——昔日“冤家”的“合作式合解”
杭州与南京相距不远,而短短几年,都市报和门户网站间的关系和态度却如隔霄壤。在年会提供的通讯录上,参会人数最多的是搜狐网,其中包括一名副总编辑。而虽不在通讯录上,却同样专程赴杭参会的还有至少两名腾讯的员工。在会上给老总们做主题演讲的专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在微博中感谢搜狐网的邀请,而茶歇中走动最为频繁、与老总们聊天最为热烈的还是搜狐的媒体合作部主任。
《贵州都市报》总编辑孙雁鹰在发言中强调和互联网的合作。孙雁鹰认为,与商业门户网站间开展的包括活动、技术支持等在内的合作是一个“合解”的过程。今天,区域性媒体必须同生共存。在现实中,腾讯与《楚天都市报》合作的大楚网总收入从5000多万提升到目前的8000多万。其与《南方都市报》合作的大粤网2011年8月上线,当年盈利,并迅速攀升至广东区域网站前列。
在今年年会上,合作,代替对抗,成为都市报与门户网站交流的新词汇。事实上,那些昔日相互间横眉冷对的传统媒体,在网上、微博上却热烈地相互“@”,一起捧场。在门户网也成了“传统媒体”的当下,显然,都市报和门户网相互需要的程度正在不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