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孙中山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的思想

2012-12-21闫普耀郝向东

理论导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对外开放孙中山现代化

闫普耀,郝向东

(1.西安体育学院,西安 710068;2.西安财经学院,西安 710061)

论孙中山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的思想

闫普耀1,郝向东2

(1.西安体育学院,西安 710068;2.西安财经学院,西安 710061)

孙中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明确提出了“开放”和“对外开放主义”的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观点,孙中山也是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基本观点是引进外国先进的物质文明来发展中国,致富图强。他勾画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宏伟的经济建设蓝图,制定出一系列关于经济建设的具体策略、措施和方法。这些思想和实践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空前的重大意义。

孙中山;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现代化;思想

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也是振兴中华、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改革家,是中国近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先驱。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明确提出了“开放”、“对外开放主义”和经济现代化的思想,并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观点,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孙中山的“对外开放”和经济现代化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必然走向,体现了人民的深切热望,对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现代化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杰出的规划者和先驱者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国真正伟大而且能够提出解救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民主、富强的人只有孙中山,他是倡导中国社会改革、推行中国现代化道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具体设想的先驱者。

1.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振兴实业”以使中国富强、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发展史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开明派代表人物林则徐就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军舰、枪炮已“非外夷之敌”,因而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技术制造军舰、枪炮,以达到“制夷”的目的。鸦片战争后,魏源进一步发展了林则徐的这一先进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但魏源学习西方的主张,已不限于军事技术和军事工业,而是要以引进军事工业为开端,进一步引进某些非军事工业。不仅如此,他还主张,在建立新式工业时,除设立“官局”即封建国家所有的制造机构外,也可允许商民“自愿仿设厂局”。这已朦胧地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问题。这些思想,成为后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引进西方新式工业主张的直接先驱。

19世纪50年代末,太平天国后期主要领导人洪仁玕,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采用西方新式生产技术来开矿、制造和建立火车、轮船等交通运输事业的全面移植西方大机器生产的主张,他还主张在建立新式工业时采用雇佣劳动,允许出资人得到利润,并给采用新技术的人以“专利权”。洪仁玕的思想,有了更明确的资本主义性质,他因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纲领的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早期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纷纷提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新式工业的主张。中日甲午战争后,进步思想家陈炽呼吁“劝工强国”,把大规模发展新式工业称作救亡图存、转弱为强的“旋乾转坤之枢纽”。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则提出了“定为工国”的主张,在中国近代第一次提出了变落后农业国为先进工业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口号。

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这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史中的一个优秀传统。这种思想的实质,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孙中山所提出的对外开放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思想乃是对这一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2.孙中山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现代化思想的主要脉络或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是兴中会时期,也就是1911年以前,他初步提出了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并对改革开放思想的内容进行了阐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了一个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状况,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培养人才,全面发展中国的工农商业,做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建议,以求使中国“驾欧洲而上之”。[1]这是孙中山对在先进技术基础上发展中国的国民经济的热望和理想。开放是孙中山的人生主旋律,1897年他流亡伦敦的时候就已经提出,“必须使我们的国家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的态度”。20世纪初,孙中山批判了反对革命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人物所散布的中国只能“循序渐进”的庸俗进化论观点,指出,只要中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在政治上进行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在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采用世界最新成果,在“十年、二十年之后,不难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即或胜之焉,亦非不可能之事也”。[2]

第二个时期是辛亥革命和解除临时大总统以后,他几十次提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问题。1911年,当他得知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动身回国,路经欧洲的时候,在一次演讲里面说“共和国成立以后,当将中国内地全行开放,对于外人不加限制,任其到中国兴办实业;但于海关税则须有自行管理之权柄,盖此乃所以保其本国实业之发达。当视中国之利益为本位。总之,新政府之政策在令中国大富”。[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民国”既已建立,就可以着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了。他到处讲演,宣传民主主义,鼓舞人们为建设富强的国家而努力。在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他自己要求担任全国铁路督办,打算以自己的全部精力从事经济建设,为中国修建十万里的铁路。

第三个时期是“五四”前后,他提出的实业计划及在一些演讲当中也谈了改革开放和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孙中山认为“发展中国工业”,乃是“无论如何必须进行的大事”,因为“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需,文明进步,必赖乎此”。[4]他在战后用很大精力编制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实业计划》一书,主张利用战后欧美各国资本过剩的时机,大规模引进外国的资本和技术,全国开展经济建设,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进入世界前列。《实业计划》共包括六大计划,其内涵构想,无疑是难能可贵的,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重视开发能源,强调重工业的基础作用,注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建设:“实业之范围甚广,农工商矿,繁然待举而不能偏废者。”[5]他嘲讽闭关自守者为“荒岛孤人”,[6]24主张实行“开放主义”,在“保持主权”的前提下,引进外资、技术、装备和人才。

在孙中山提出和设计近代化方案之前,我国的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以及清政府中推行“新政”的革新人士,对近代中国提出过改革方案,归纳起来不外乎“以夏变夷”,或者“以夷变夏”,不是“中体西用”,就是“西体中用”,甚或“全盘西化”。具体的历史条件,包括各种方案的局限,使中国未能选择一种适合国情的社会改革方案,又由于承担社会改革的阶级、社团、政党的软弱,未能扫除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两大社会改革的主要障碍,因此又耽误了中国社会改革的进程。孙中山的思想,不论在气魄、内容和认识深度方面,都是远远超过前人的,是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现代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孙中山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思想、主张,无疑是他那个时代中各种有关方案中最优秀的构想。

二、孙中山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孙中山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是互为一体的,其中心思想,是确立“开放主义”国策,勾画全面和系统的现代化宏伟建设蓝图,引进外国先进的物质文明因素以图中国的富强。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打开门户,借助国际力量,建设一流的国家。这是孙中山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孙中山在民国建立以后,为中国确立了一个开放主义国策,希望把中国放在一个国际大背景之中进行建设。他通过借鉴西方、考察西方,从西方的发展经济出发,来规划建构中国的发展道路,在他看来,中国的繁荣兴盛首先必须要对外全方位开放。民国初年他多次的讲演无不宣传这样的建设理念。1912年他在上海的一次欢迎会的讲话中说,“现世界各国通商,吾人正宜迎此潮流,行开放门户政策,以振兴工商业。”[7]他又不止一次使用了“开放门户政策”这样的概念。在那一年的另一次的讲话他又说“要想实业发达,非用开放门户不可”,[8]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旗帜鲜明地确立了“开放主义”的国策。主旨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力量和各种有利因素服务于中国的建设。他明确地解释了为什么要借助国际力量,认为一个“民穷财尽”、“积贫积弱”的中国,所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人才问题和管理方法的问题,所以他明确表示:“鄙意以为三次(项)皆须利用外人:一、我无资本,利用外资。二我无人才,利用外国人才。三、我无良好办法,利用外人方法。”[9]

第二,本着“开放主义”理念,全面勾画中国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孙中山认为实业开发应分两路进行:一是个人企业;一是国家经营。国家首先应该鼓励个人企业的发展,至于限于个人实力而不能办的企业应由国家经营。孙中山认为国家经营的企业“必待外资之吸集,外人之熟练而有组织才具有之雇佣宏大计划之建设,然后能举”。[6]在雇佣外人的情况下,必须要外人“教授训练中国之佐役”。[6]在偿还外债后中华民国政府可以决定要不要用外人。

孙中山在规划经济发展的时候,制订撰写了《实业计划》,提出了一条以交通运输为重点,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同时并举的经济发展道路。《实业计划》共包括六大计划,主要内容大致有:(1)在中国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像纽约港那样的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2)修建十万英里(十六万公里)的铁路,以五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3)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4)开凿、整修全国的水道和运河,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力、电力事业;(5)用机器及科学方法改良耕地,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并且大规模移民开垦边疆;(6)全国开采煤、铁、石油、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建立和发展各种轻重工业。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对开放布局进行了部署,他的建设蓝图,首先就是要以海港为窗口,依托海洋面向世界。他设计了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进而,以海港为龙头,经济协调发展,内联外引进行全面的经济建设。孙中山的三大港修建有利于加强中国和世界各国贸易交流,是作为开放布局的重要部分。除港口建设外,孙中山还提出了修建铁路的计划,有中央、东南、东北、西北、高原等铁路系统,这些铁路修建可推动各地区经济联系,使全国经济成为一个整体。孙中山始终把交通运输放在开放的首位,把港口、铁路视为关键工业,并在民国元年成立了由自己“全权”负责的铁路总公司,全权办理贯穿各省及边地干线铁路的建设。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不仅包括修建铁路港口,还包括发展工商业,开办银行等方面。开办银行的目的就是引进外资。孙中山还强调了私有制度的变革和实业建设是同时进行的整体的建设规划。他认为中国要废手工采机器,就是要实现工业化,同时也要进行国有化,所以他在规划建设的时候,提到了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实业建设,这个建设的蓝图是一个既系统又全面的工程。

第三,孙中山的经济现代化设想,在其民生主义中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他的社会经济纲领——民生主义的主旨,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即废除封建的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使土地农有,最后实行土地国有。节制资本,即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不许私人大资本家操纵国计民生,垄断经济命脉。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办者,如银行、铁道、航空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他的“民生主义”,虽注重分配问题,但尤其注意于生产问题。基本精神,乃在中国开展“产业革命”,此为解决民生问题之第一要义。其次,在完成产业革命过程中,要进行“第二之产业革命”,即预防由于私人资本的集中而产生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因而引起社会各种弊病之状态。即先图中国之富强,同时,在国富强中,防止其财富不平等之弊。也就是说,孙中山认为,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

三、孙中山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思想的推进方略

第一,经济现代化必须以振兴实业为急务,以政治革命为基础,以民族独立为保障。孙中山提出了以政治改革为经济建设创造前提,必须把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政治的改革结合起来的思想。他十分重视在先进技术基础上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他从挽救民族危机和使几亿中国人民摆脱贫穷饥饿的关键问题出发,认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工农业现代化是“兴国之要图,救亡之急务”;[10]他强调中国的问题是“患贫”,是广大人民“受贫穷的痛苦”,因此中国革命必须实行民主主义,解决几亿人民的生活问题。而要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发达资本,振兴实业”。[11]但孙中山并不是把发展实业、实现中国工农业现代化看作一个单纯的生产力或技术问题,认为经济发展必须有一定的政治前提,这就是破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枷锁。孙中山越来越清楚地理解到这样一个严峻的课题:帝国主义列强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中国面临着被瓜分、共管的厄运,更遑论中国的现代化。在经历了长期实践后,他更理解到帝国主义的“政治力”、“经济力”侵略是中国贫困落后的主因。由是,孙中山也就把救亡图存的民族思想发展为“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扫除“最大障碍”的明确政纲。孙中山认为封建专制暴政是罪恶的渊薮,“荼毒苍生,一蹶不振”,造成贫困和落后,使人民处于无权的状况,“被困于黑暗之中”,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内在障碍,主张通过“国民革命”的途径和手段推翻作为“恶劣政治之根本”的封建专制制度,代之以共和制度。

第二,实行开放必须因地制宜,反对全盘西化,反对崇洋媚外。他说,“我希望有一个负责任的,有代表性的政体,此外,还必须使我们的国家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我不是说,我们要全盘照搬来。”[12]他认为,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完全可以走一条自己的道路,不能完全效仿欧美国家;中国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借鉴欧美文明,取其善果,避其恶果,“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13]因此实行开放引进欧美文明须取其善果,避其恶果。

第三,实行开放既要引进外资,又要确保国家主权。对外开放以维护国家主权为前提,这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孙中山认为,中国由于贫穷落后,缺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本和技术,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几亿人民生活的大问题,又决不能慢慢来,那就必须大规模利用外国资本、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从而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只要主权操之在我,则有利而无弊。他说:“款既筹不出,时又等不及,我们就要用此开放主义。物质上文明,外国费二、三百年功夫,始有今日结果。我们采来就用,诸君看看,便宜不便宜?由此看来,我们物质上文明只须三、五年即可与外国并驾齐驱。彼时我国在地球上不特要在列强中占一席,驾乎列强之上亦意中事。”[14]“国家欲兴大实业,而若无资本,则不能不借外债。……美洲之发达,南美阿根廷、日本等国之勃兴,皆得外债之力。”[15]他也一再说:“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惟止可利用其资本人才,而主权万不可授之于外。”[16]在利用外资时应订立平等互利的条约,采用“纯粹商业之办法”,以求“摆脱外交上之一切纠葛”,“杜绝外来之干涉”。只有这样做,才能“确保主权操之在我”,以利于发展中国实业。

第四,实行开放,以改造中华、振兴中华为目的。孙中山的对外开放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的国家。赶超世界的强国,这是他对外开放的思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孔中山早年崇尚欧美政治制度,因为欧美种种文明比中国进步得多,他说过:“所以我们近来实行革命,改良政治,都是仿效欧美,我们为什么要仿效欧美呢?因为看见了欧美近一百年来的文化,雄飞突进,一日千里,种种文明都是比中国进步得多。”[13]孙中山认为在政治上,要改良必须仿效欧美,即要求建立欧美的共和制度。这是政治上的开放主义也就是引进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经济上的开放主义是引进外资、人才。文化上主张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但后来欧美政治体制出现了弊端,于是孙中山在晚年转而学习苏俄,希望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这些无不体现他正视现实,勇于接受教训,为中国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精神。他无时无刻不在考察中国的现实状况,在寻求救国方案时,立足现状又放眼世界的现状和未来,其目的就是要改造中华,“振兴中华”。

第五,实行开放,要把引进人才与培养中国自己的人才相结合。孙中山强调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引进与培养自己的人才相结合的原则,认为引进外国技术要转化为中国自己的生产力,同时必须要由中国自己来掌握。所以他主张培养中国自己的人才。为了培养中国自己的人才,他提出要从国际教育、奖励留学、引进外国人才、自力更生,通过中国自己的生产线,培养自己的人才方面来做,通过这些方式来培养自己的人才。

孙中山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现代化思想,在当时虽然没有实现的可能,但它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倡导改革开放和经济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在于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这些对于为祖国独立富强而斗争的近代和当代中国人民来说,有着恒久的启发、鼓舞作用。

[1]孙中山.上李鸿章书[M]//.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66:15.

[2]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M]//.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66:65.

[3]孙中山.在欧洲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560.

[4]孙中山.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M]//.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492.

[5]孙中山.在上海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M]//.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383.

[6]孙中山全集(第6卷)[M].中华书局,1985.

[7]孙中山.在上海报界公会欢迎会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499.

[8]孙中山.在安徽都督欢迎会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532.

[9]孙中山.在北京招待报界同人时的演说和谈话[M]//.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460.

[10]孙中山.孙文学说[M]//.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66:167.

[11]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二讲[M]//.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66:802.

[12]孙中山全集(第1卷)[M].中华书局,1981.

[13]孙中山选集[M].人民出版社,1966.

[14]孙中山.建设之两大要务[M]//.总理全集(第二集).上海民智书局,1930:145.

[15]孙中山.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M]//.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66:87.

[16]孙中山.广西善后方针[M]//.总理全集(第二集).上海民智书局,1930:280.

K827

A

1002-7408(2012)02-0109-04

闫普耀(1958-),男,陕西户县人,西安体育学院思政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史料研究;郝向东(1963-),男,西安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

[责任编辑:陈合营]

猜你喜欢

对外开放孙中山现代化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边疆治理现代化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