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关中士人文学面貌考论
2012-12-21唐会霞
唐会霞
(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西汉时期关中士人文学面貌考论
唐会霞
(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西汉时期,我国文学在先秦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关中士人作家以人数多、作品众、成就高成为西汉文学最优秀的群体。他们的作品以散文和赋为主,其中政论散文、历史散文、抒情散文成就最为突出。这些作品结构庞大、气象雄伟,善于开拓创新,表现了关中士人充沛的激情与杰出的才华,彰显了大汉帝国的气势。
西汉;关中士人;文学面貌;散文;赋体文学
引言
“关中”一词,始自战国。《战国策·秦策》云:“王襟以山东之险,带以河曲之利,韩必为关中之侯”。[1]74关中,即四关之中。而所谓四关即西边大散关,东边函谷关,南边武关,北边萧关。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地理位置上雄踞华夏之中部,为天下要害之地。历史上曾十三次成为王朝建都之地,是当时华夏政权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溯及远古,关中地区也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和炎帝均起源于此。“从目前学者的研究趋向和认知来看,炎黄部落最早的发祥地在陇东,陕西西部的黄土高原的溪谷中,即古代的秦川大地。”[2]可见,关中一带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延续时间长、疆域范围广的大一统封建王朝,也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传统的奠基期。关中地区有幸成为这个时代的中心之地,见证了这个王朝的兴衰成败,诞生与汇聚此地的广大士人,竭尽才智为其文化科技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就这一时期关中地区文学的面貌略作探究,以就教于方家。
一、关中士人作家与作品数量概览
关中文学可分为士人文学与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笔者将另行撰文讨论,本文暂不涉及。(本文所论关中作家,仅指关中知识分子即士人作家。文学作品仅指西汉诗、赋即严可均《全汉文》所录各体散文、《史记》。其余诸子百家学术思想著作,未予涉及。—作者注)关中士人作家包括两个群体:第一,祖籍并出生于关中的本土作家和虽非祖籍但出生并成长、生活于关中的作家。第二,徙居关中、或者在关中为官、生活的作家,本文称其“关中外来作家”。作家身份大概以入《汉书·艺文志》、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近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著作为标准。
据如上标准,关中本土作家有: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询,刘奭,刘骜,刘欣,司马谈,司马迁,张汤,田蚡,苏武,车千秋,杨敞,杨恽,杨贵,挚峻,谷吉,谷永,徐福,朱博,王嘉,公乘兴,李寻,何并,冯商,许商,毕由,杜参,关并,张戎,史路恭等33位。
关中外来作家主要有:刘邦,朱建,贾谊,晁错,严助,韩安国,朱买臣,公孙弘,司马相如,东方朔,终军,吾丘寿王,主父偃,徐乐,倪宽,严安,枚皋,董仲舒,孔安国,孔衍,孔光,徐博,赵充国,丙吉,魏相,张敞,杜钦,杜业,萧望之,贡禹,匡衡,王褒,王尊,史丹,王章,王凤,班婕妤,翼奉,何武,薛宣,朱云,平当,杜邺,郑崇,师丹,翟方进,扬雄,彭宣,息夫躬,刘向,刘歆,朱宇,鲍宣,韦玄成,王莽等55位。以上为作品存留较多、影响较大的作家。此外还有存留作品较少、或《汉书艺文志》记载但作品不存的作家40余位,共计110位左右。与关中本土作家合计共140余位。
可以看出,西汉关中本土士人作家与关中主要外来士人作家名单几乎囊括了除陆贾、枚乘、邹阳、桓宽等以外的西汉所有著名作家,这意味着西汉文学成就最为突出、在历史上声誉最高的作家几乎全部来自或活动于关中地区。据《汉书·艺文志》、《全汉文》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记载收录,西汉作家约有350人左右,那么关中作家人数占其总数的40%以上。
关中士人作家的数量居全国作家数量的百分之四十,其作品数量亦居全国各地区之冠。清严可均《全汉文》收录西汉作家共310多人,各体散文共1490篇左右,其中关中作家如上文所述约140余位,文章数约1050篇以上,占《全汉文》所收文章的70%以上。此外,《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类记载西汉赋家78家940篇。其中可确认为关中作家的共32家,赋作393篇。
相对来说,关中作家的诗歌作品较少,据《汉书·艺文志》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记载收录,有诗作的关中诗人有:刘邦,汉高祖唐山夫人,戚夫人,刘彻,李夫人及幸贵人,司马相如,东方朔,李延年,刘弗陵,李陵,杨恽,韦玄成,刘向,班婕妤,黄门倡车忠等数人,共47首诗歌及6句七言诗。
诗、赋皆有的作家数量较少,仅有刘彻、司马相如、东方朔、刘向、班婕妤等数人。
以上所列西汉关中士人作家140余位,其身份可分为如下两大类:
第一类:皇帝和后妃。西汉历代帝王共15位,《全汉文》收录10位,各体公文、书信、诗、赋共430篇。收录后妃10人,各体公文等共64篇,合494篇。另外,《汉书艺文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还收录或记载有汉高祖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7章,戚夫人歌诗1首,李夫人及幸贵人歌诗3篇(今不存)。
第二类:关中本土士人及外来士人、少数非文士出身之官员。这类人群现存各体散文及赋共500余篇,诗歌20余首。
这类人又可分为两大类:(1)有文名、有文集的士人,如贾谊、司马迁、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吾丘寿王、主父偃,徐乐,倪宽、董仲舒、孔臧、李陵、魏相、张敞、王褒、扬雄、刘向、刘歆、杨恽、师丹、谷永、匡衡、息夫躬等。(2)无文集而仅存奏疏等公文的士人或非士人作家,如萧何、周勃、车千秋、霍光、萧育等。这类作家数量较大,但所存作品较少。他们在政治上的影响虽然很大,但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均不如前一类。
二、关中士人作家与作品之总体特点
如上文所述,关中士人作家占全国作家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作品数量占全国作品数量的70%左右。综合而论,这些作品有如下之特点:
1.散文与赋作多而诗歌少。如上所述,关中作家群中,创作诗歌的只有10数人,诗歌作品也不过50首。但绝大部分作家却都有散文作品,数量如上文所述约1000篇以上。其文体众多,有诏、制、吿、策、敕、谕、令、铭、箴、奏、奏议、疏、上书、对诏、对问、对、难、檄、解、答、报、上疏、移书、诔、大诰、表、答、颂、刻石文等数十种各体应用文,此外还有学术论文、私人信件、七言、连珠文等非应用文体。这些应用文体以臣子的上行公文和帝王的下行公文为主,占据了西汉散文的多数。成就最突出者为贾谊、晁错、刘向的作品。此外,历史散文《史记》是西汉散文最具影响、最优秀的作品。
赋的创作数量虽不及散文多,但是与诗歌的创作比起来,也极为可观,上文已述为32家393篇,占当时全国赋作总量的41%以上。从这一数目也可看出关中作家赋作产量之高。可惜的是,这些赋作散佚严重,十不存一。据清严可均《全汉文》收录,现在完整或较完整的赋作仅有55篇,其中关中赋家作品存42篇。而且,从创作的难易程度上来说,赋相对于应用文、其它散文来说,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修养及才华。刘熙载《赋概》云:“赋兼才学。才,如《汉书·艺文志》论赋曰:‘感物造端,材智深美’,《北史·魏收传》曰‘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学,如扬雄谓‘能读赋千首,则善为之’。”[3]101作赋也需花费更长的时间。《西京杂记》卷二记载:“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4]91由此可见,赋在汉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武宣之世,赋之繁荣也表明了汉人文学意识的渐趋浓厚。
相对来说,西汉关中地区的诗歌创作极少,不足50篇,今存仅20余篇。这与当时全国的重文、赋而轻诗歌的情况是一致的。
2.结构宏大、气象雄伟。西汉一代,主流文学即散文和赋。散文成就最高者莫过于司马迁,而赋成就最高者为司马相如。清代左宗棠有诗云:“文章西汉两司马”。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则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5]49而幸运的是,司马迁是关中本土作家,司马相如虽不生于关中,但他最著名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却是在关中完成的,且后来也居于关中。因而其代表作《上林赋》自然应归为关中文学。
散文一类,司马迁《史记》以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的宏大规模、纵贯上下三千年的雄伟气魄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彰显了西汉盛世的非凡气势。政论散文中,贾谊、晁错的文章也篇幅巨大,气势恢宏。特别是贾谊的《陈政事疏》,近7000字,宋以前罕有其匹。这篇奏疏不但能切中时弊,为国筹策,而且情感充沛,感人肺腑。
赋类,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用极度夸张的笔墨描写了天子上林苑的壮观、离宫别馆的华丽以及天子游猎场面的盛大,以2900余字的篇幅成为西汉最长赋作。其语言富丽,铺张扬厉,气势磅礴,开创了汉大赋歌颂与讽谏合一的模式,为后代所效仿。这篇赋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充分表现了西汉文学的巨丽之美,成为汉代文学的又一座高峰。
这些作品都以其宏伟的体制、飞扬的气势、激越的情感吻合着西汉盛世的风姿,成为关中文学以及西汉文学的高标。
3.地域发展不均衡。西汉关中地区文学的发展在各地区是不均衡的。关中地区三郡57县,关中33位本土作家仅出生于其中10县,其中24人出生于长安、长陵、茂陵、平陵、杜陵五地,而其余9人虽不生于以上五地,也大部分在幼年时代就随父居于长安,或者成年后供职京城,如司马迁、杨敞、杨恽等。近100位关中外来作家中,有一部分是自幼随父祖徙居关中的,如孔光等。有一部分是在京城为官的,如贾谊、晁错、倪宽、朱建、东方朔、王褒、张敞、扬雄等。还有一部分是在京城为官之后徙居于三辅的,如董仲舒、司马相如、魏相、杜钦、赵充国、萧望之等,徙居的地点乃集中于除长安之外的茂陵、平陵、杜陵三地。由此可以看出,关中地区的作家作品主要产生于京城长安及诸陵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汉代建国之后,政府为巩固统治,多次迁徙先秦诸侯、汉代功臣的后裔以及高官、富贾、豪杰于诸陵,加强了诸陵的城邑建设,使之繁华富庶,吸引了大批俊杰之士居留此地。且诸陵邑距京师长安距离近,很方便了解京城的政治动向,参与国家的各项活动并享受京城优越的文化、教育等资源。同时,作家们的居留与参与,也积极促进了关中文学的繁荣发展。相形之下,关中其它区域,因为远离长安或缺少政府的有力支持,既无优越的政治、经济条件,更无良好的文化氛围,所以成为文学的寂寥之地。
三、关中散文之特色
西汉散文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远远超过前代,并成为后代文人学习的典范。而关中作家的散文又是西汉散文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部分。如前文所述,关中作家共有各体散文1000余篇。这些散文又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帝、后的诏、制、策、敕、吿一类共494篇下行公文,这些下行公文涉及了当时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篇幅上长短不一;风格上,从汉初刘邦、刘恒的质朴无华、浅显易懂到汉代中后期刘彻、刘询的儒雅奥博、工整华美,反映了汉代公文的变化过程与写作规范,也影响到其它类型散文、辞赋的创作。
第二类:帝后之外的其余作家,共有散文500余篇。这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各体上行公文,其次是专题论文、私人书信等。政论文一类注重实用,成就最为突出,著名的有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晁错的《贤良文学对策》、《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言兵事疏》、《论削藩疏》,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三篇,刘向的奏议和叙录等。这些散文中,贾谊、晁错之文被鲁迅先生称赞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5]35毛泽东称贾谊《陈政事疏》“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6]539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三篇,充分强调了教化、养士、求贤的重要性,系统提出了“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为汉王朝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并影响后代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其辞晓畅典雅,雍容醇厚,论述透辟,成为西汉政论文的典范之作。刘向多篇奏议文言辞恳切,论证充分,渊懿美茂,虽无汉初贾谊等文章之气势,却在醇厚、细密上更胜一筹。其它如吾丘寿王、主父偃、张苍、徐乐、丙吉、张敞、杨敞、萧望之、贡禹、匡衡等众多关中作家,都有大量奏议之文,皆各有特色,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叙事散文方面,《史记》在体例、叙事、写人以及语言上的杰出成就,无论古人还是今人皆十分推崇,已成定论,在此不再讨论。
抒情散文方面,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与其外孙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皆为西汉至情至性之文。《报任安书》激切悲愤,血泪交融,傲岸不平之气与痛彻肌髓之情汇聚一起,澎湃激荡,感人至深。其外孙杨恽之文嬉笑怒骂,慷慨愤激,傲骨嶙峋,言辞犀利,正气凛然,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深切不平和对皇权的不妥协。后人对两篇散文多有比较评价。清人吴楚材和吴调侯认为杨挥的《报孙会宗书》“宛然外祖《答任安书》风致”。[7]273李长之先生说:“(杨挥)颇有外祖之风,连文格也十分相似,他之《报孙会宗书》直然是他的外祖《报任安书》的姊妹篇。”[8]327郭豫衡先生也说:“杨恽的《报孙会宗书》意气之盛,不减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可能受有司马迁的影响。”[9]355总之,这两篇书信体散文开创了我国抒情散文的先河,在关中文学史与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关中作家赋体文学的创新
前文已述,西汉关中地区原有赋作约32家393篇。今存42篇。去除非作于关中的赋作,如孔臧、贾谊全部赋作,司马相如《美人赋》、王褒《金马碧鸡颂》、《僮约》、《责须髯奴辞》,扬雄《蜀都赋》、《反离骚》,刘歆《遂初赋》等,那么,关中赋作约有26篇。这些赋作充分表现出关中士人的创新精神。他们的创新之处在于:
其一,题材上的创新。汉武帝刘彻《李夫人赋》抒发了对逝去生命的追悼和哀伤之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悼亡赋。董仲舒晚年居长安所作《士不遇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以“士不遇”为题而抒发怀才不遇感情的作品,鲁迅先生曾评价此赋说:“虽为纯粹儒者之言,而牢愁狷狭之意尽矣。”[5]46稍晚而出的司马迁《悲士不遇赋》也直接以“士不遇”为题,再次使“士不遇”成为士人笔下独立的主题。司马相如作于关中地区的赋中,《天子游猎赋》为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以园林、苑囿、宫殿、田猎为题材、歌颂大一统汉帝国的声威、并对帝王提出委婉劝谏的赋作。《哀二世赋》为咏史劝谏题材,是历史上第一篇叙写秦代暴政亡国的赋作。大秦帝国统一六国之迅猛与破亡之迅速都让世人深为震撼。汉初探究秦政得失、亡国原因的思潮弥漫全国,学界称此为“过秦思潮”。张释之、贾山、贾谊、晁错、主父偃、严安、伍被、董仲舒、刘安、司马迁都有论及“过秦”的言论。但是这些言论都是以论文、上疏、谏说、历史著作的方式出现,而司马相如首次将其引入赋作,扩大了赋的题材范围。《长门赋》将宫怨题材引入赋中,成为后世宫怨赋的滥觞之作。成帝时班婕妤《自悼赋》、《捣素赋》继承了宫怨题材,并与《长门赋》一起开启了后世宫怨文学先河。王褒作于长安的《洞箫赋》是现存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以音乐为题材的赋作,对后世影响甚大。此赋之后,音乐赋大兴,如刘向《雅琴赋》,刘玄《簧赋》,傅毅《舞赋》、《琴赋》,马融《长笛赋》、《琴赋》等等皆效仿其作。马融在《长笛赋》序文中曾说:“追慕王子渊、枚乘、刘伯康、傅武仲等箫、琴、笙颂,唯笛独无,故聊复备数,作《长笛赋》。”[10]798证明自己的《长笛赋》确为受王褒影响而作。由此可见,王褒开创音乐题材赋作之功实不可没。
其二,形制上的创新。东方朔原籍山东,后入长安,被武帝诏拜为郎,后又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因始终被汉武帝“俳优畜之”而得不到重用,乃愤而做《答客难》,设为问答,于幽默诙谐之中暗藏抑郁不平之气,题材虽不算新颖,但在形制上却开创了我国赋类文学“设论”一体,成为后世仿效的对象。正如刘勰所论:“自《对问》以后,东方朔效而广之,名为《客难》,托古慰志,疏而有辨。扬雄《解嘲》,杂以谐谑,回环自释,颇亦为工。班固《宾戏》,含懿采之华;崔骃《达旨》,吐典言之裁;张衡《应间》,密而兼雅;崔寔《客讥》,整而微质;蔡邕《释诲》,体奥而文炳;景纯《客傲》,情见而采蔚;虽迭相祖述,然属篇之高者也。至陈思《客问》,辞高而理疏;庾敳《客咨》,意荣而文悴。斯类甚众,无所取裁矣。”[11]此段指出了后世诸多赋家对《答客难》的模仿。但应指出的一点是,刘勰将《答客难》定为“对问体”,不如萧统将之定为设论体恰切。
结语
综上,西汉200余年里,关中地区的士人文学,无论是散文、还是赋,基本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先后有140余位作家出生、为宦、生活、写作在这里,与全国作家一起创造了西汉文学的辉煌。汉初虽有枚乘、邹阳等人的藩国文学,但贾谊、晁错作于在朝为官时的政论文所取得的成就足以与之相抗衡。汉中期以后,文学的中心移于长安,关中士人以高昂的热情、充沛的激情、深切的社会责任感、过人的才气写出了众多的佳作,为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汉]刘向.战国策[M].济南:齐鲁书社,2005.
[2]石兴邦.有关炎帝文化的几个问题[J].文博,2000,(1).
[3]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葛洪.西京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M].北京:三联书店,1983.
[9]郭预衡.中国散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费振刚.全汉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梁]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I206.2
A
1002-7408(2012)02-0106-04
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人文社科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1JK0261)。
唐会霞(1967-),女,陕西周至人,文学博士,咸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
[责任编辑: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