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2012-12-21李明
李 明
(开封大学 马列德育部,河南 开封 475004)
“十二五”期间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李 明
(开封大学 马列德育部,河南 开封 475004)
产学研结合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注重建构产学研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机制。
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两次提到产学研战略联盟,强调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十二五”规划也提到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本文拟就“十二五”期间高校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一、关于“产学研结合”和“复合型人才”
1.“产学研结合”。“产”指产业,“学”指学校,“研”指研究机构。产学研结合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产学研结合”不仅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有重要意义,而且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产学研结合对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和创新型的复合人才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产学研结合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1906年,美国赫尔曼·施奈德教授首次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提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问题,很快为世界许多国家采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也提出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相关方针和政策。1950年,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学与实际的结合。以后在政府出台的文件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教学和生产劳动的结合被多次提到。1992年4月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过程”,此后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在宏观层面上得到重视,并大规模发展开来。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科技企业,企业在高校建立研究机构,高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随后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200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培育创新型企业。这些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重视。
2.“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就是指基础扎实深厚,知识面广,同时通晓两个或多个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并且能将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形成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所掌握的专业和学科的整体功能,来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的人。复合型人才应当同时具有应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而且能够在实践中将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研究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创造出更高效快捷方便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事物。
走产学研结合是各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压力,必须依靠大学和科研机构解决发展中的技术支撑问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单靠企业自身的能力难以满足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外部的压力需求。借助外部科研力量,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就成为企业的现实选择。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产学研结合也有强烈的内在需求。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改革中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科研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从产业发展中选择研究方向、验证研发成就的需求日益强烈。大学和科研机构拥有大量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但在资金、中试设施等方面往往不具备成果转化的条件,迫切需要加强与企业的结合。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近些年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自1992年到2003年,“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共实施了520多项国家级重点产学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020多亿元,利税210多亿元,创汇、节汇36亿美元。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开发了国家级新产品11600多项,新产品利润率达到859亿元,节、创汇累计达460亿美元。通过“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引导,全国共建高校与企业合作研究开发机构和经济实体8200多个。2001年参加产学研合作的单位有38.6万个(次),参加人数420多万人(次),合作开发项目22万多项。国家科技部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度反映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主要由大学、科研院所完成,而体现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反映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项目则主要由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分别完成或者合作完成。这表明,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正不断趋于完善。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依旧比较薄弱,任务十分艰巨,产学研合作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本文拟就这些不足的地方进行分析,探讨“十二五”期间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二、目前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地区各高校各专业产学研结合不均衡。由于产学研结合教育涉及到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三方的利益和关系,所以在产学研结合中,处于经济发达、企业林立、科研院所集中和实力强的一线城市的高校进行产学研结合就比较容易。由于企业看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发明、推广应用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以科研能力比较强又具有自身学校专业特色的工科学校比较受企业的青睐。在全国高校中兴起的产学研大潮中,国内知名度较高、科研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和重点工科院校对于企业和科研院所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在全国各类高校和各类学科专业中,那些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理工科专业在进行产学研结合中出路更广,更吸引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眼球。鉴于地域、学校和专业的差别,各地区各高校各专业产学研结合的成效不同,其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也千差万别。
2.各高校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对产学研结合的重视,我国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理论和实践已经有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高校产学研结合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影响产学研三方进行长期有效合作的问题:产学研结合中还没有形成风险防御机制,不适应重大产业技术的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产学研结合中合作协议对责、权、利界定不清,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合作成果的分享缺乏明确可操作的规定,对协议的履行缺乏有效的监管;产学研结合中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没有形成关于产学研结合的评价考核标准;对于产学研结合中,三方公共承担国家项目的完成缺乏配套的保障机制,合作中的三方缺乏在人员变动、协作方式、资源对接等多方面的协调机制,等等。
3.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缺失。从整体上看,高校忙于进行产学研结合中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科研院所科技研究人员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转化工作,对高校大学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相对缺乏必要的思考和实践。虽然国内外已经有一些理论和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模式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有促进作用,有利用培养创新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各专业整体上缺乏对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和实践,产学研结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也只能是偶然的。即使有个别学校个别专业开始了研究和实践,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又需要协调三方利益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等。
三、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1.各地区各高校各专业产学研结合应因地制宜和互帮互助。各地区各高校各专业在产学研结合中根据本专业的特色、优势和影响力选取决定合作对象,不互相攀比,不一味攀高附贵地把目标都放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处于小城市的地方大学和高职院校要量力而行,选择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中小型私营企业和扎根本地区的大型企业的分厂。[1]对于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校可以互相联合,取长补短,建立某一项或多项课题或长期合作的高校联盟,处于科研和综合实力下游的高校可以牵线将自己的教师和同地区科研和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整合,共同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品和技术的研发。现在我国许多地方建立的多个高校的科技园区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和探索增强地区高校产学研结合能力的一种方式。
2.循序解决各高校产学研结合中的机制不健全问题。针对高校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的影响产学研三方进行长期有效合作的问题,必须不断地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比如,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的合理利用和评估监督体系,政府、教育行政科研部门、高校、科研院所要制定有效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产学研积极性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政府正面组织或帮助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建立协调三方利益冲突和监管合作运行的机构,给予三方产学研结合的信息、政策、资金支持;对于风险大、投入大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创新要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机制;健全产学研结合的利益保障机制,合作协议要对责、权、利界定清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和出台产学研结合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利益分配明晰公平,使产学研三方实现互惠互利与共赢。
3.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知识面广、能够将两个或多个学科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助推器。理论和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模式有利于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协调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三方利益,是建立在三方有效合作的基础上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既需要在多方面进行革新。比如:建立由企业、科研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研究人员参与指导的联合导师制,[2]并且高校要致力于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教学目标上,联合导师不仅应该是知识的输出者,还应该是学生应用知识和研究创新的引路人;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增加关于学科前沿的引领、技术应用现状的分析、技术操作和科学实验的实际操作、与本专业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等内容,注重文、理、工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充分利用三方资源多安排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和相关行业企业的管理岗位的实践实习,及早接触到本专业的仪器设备、技术工具、实验材料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使学生能够将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另一方面,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技能大赛和产学研的科研课题研究;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要结合自身发展历史、现状、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和方向,挖掘和建立自己的专业学科特色,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发展应用型和边缘、交叉性专业。这样才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总之,“十二五”期间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有大的成效,就要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甚至政府、教育科研行政部门努力使产学研结合成功长效进行。在产学研结合中整合科研院所、企业、高校三方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增加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和实践,这样产学研合作中才能打造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
[1]王锋,颜弘.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7,(3).
[2]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5).
G649.2
A
1002-7408(2012)02-0088-02
2011年河南省科技厅项目(112400440011)。
李明(1956-),女,河南开封人,开封大学马列德育部教授,研究方向:高教管理与研究。
[责任编辑:陈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