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12-12-21叶琛
叶 琛
(1.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08;2.福建省司法警察训练总队,福州 350014)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根基
毫无疑问,马克思、恩格斯是上个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在他们的许多著作中,都可读到他们对人、自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他们的自然观处处闪烁着真理的光辉,为我们当今摆脱全球性生态危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综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其理论核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
(一)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一个基本的观点。一方面,人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首先,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恩格斯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人要靠自然界生存,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再次,自然界为人类劳动实践提供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另一方面,自从人类出现以后,自然界就深深打上了人的烙印。马克思不是把自然作为外在的对象来看待,而是一开始就把自然界作为人的内在的东西来看待,人与自然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在马克思看来,人产生了以后,自在自然就被人化了,再也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而成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打上了人的“烙印”,变成了人化自然。马克思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1]
(二)实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分化和统一,也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性地提出实践的观点,突出了其革命的实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实践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中介。首先,实践使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分化。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实现了从猿到人的转化,从自然中分离出来。马克思说:“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拥有了独立性的人开始把自然作为自身实践活动的对象进行改造。同时,在劳动实践中,产生了人类社会,从而人在社会关系方面把自己从动物中提升出来。其次,人与自然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统一。在世界中,人不一定是主体,但主体一定是人。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最集中地表现在人对世界的改造中。人的实践活动不仅使“自在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而且把人的意志性因素注入其中,促使“自在自然”不断向“人化自然”转化[2]。与此同时,人也不断被自然化,实现着人与自然的双向交流,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三)人在实践活动中要遵从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只有依靠自然界才能生存。而自然界有其活动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注意这一点,劝诫和警告人必须正确地遵循自然的发展趋势和自然规律,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实践活动,不可盲目地利用和改造大自然。恩格斯论述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可见,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加工改造和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而不是与人类完全无关的纯粹自然界[3]。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不能站在自然之外去统治和主宰自然。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实实践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
2008年的“周老虎”事件发人深思。据新闻报道,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大约还有4 000多只野生华南虎,仅1956年全国收购虎皮就为1 750张。而现在,我们却要为一张虎照的真假大打口水战?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和野生华南虎堪忧的命运——如果生态环境不改善,就算真有那么一个小群的野生华南虎尚且困难地生存在某深山老林里,最终也只能不可避免地走向灭绝。近几十年来,许多物种以令人惊诧的速度从我们身边消失,如果我们任由生态继续恶化下去,那么走向灭绝不仅仅是野生华南虎,还有我们人类自己!当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的不仅仅是物种灭绝,当我们以更深刻的眼光来审视我们周边时,发现人类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荣进步,人与自然的矛盾却日益积累: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消费迅猛增长,而自然资源正在迅速减少以致枯竭,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污染物质已经大大地超过了环境容量,有限的生物圈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已经不堪重负。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大面积的酸雨沉降,一些地区洪水肆虐,另一些地区干旱成灾,席卷北方的沙尘暴……这一切都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4]。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改变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反过来通过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耗竭等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制约人类的发展。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性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追求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实践民生理念的必然要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是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无能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明确提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重视民生,实践民生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和执政的内在要求。建党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一向以民生为重,为改变广大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进行了不断探索。
当前,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实现总体小康并不断迈向全面小康,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和发展观被提到日程上来。我们党与时俱进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归根到底就是要造福人民,为人民谋幸福。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使我们党将自己的目光指向环境改善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为民生问题是非常具体的,它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如果生态环境得不到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那么人民和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就得不到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只有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清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实践自己的民生理念。
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充分显示了其理论的前瞻性。但关于这两方面的真正和解,马克思也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虽然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只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必然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阶段性战略目标[5]。针对中国目前的生态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培养全民的生态意识
人的意识指导人的行为。人有什么样的意识常带来什么样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如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是如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只有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剥夺自然为主的观念,切实摆正自己与自然的位置。因此,缓解当前生态问题的当务之急之一,是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唤起和提升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只有树立民众的生态意识,才能催使人们正确地去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一方面,我们可以依附于学校教育,建立以“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为主的学校环境教育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方式和方法,让大家从小树立起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其他各种渠道,建立全社会、多层次的环保宣传体系。灵活运用各种大众媒体,采取多种表现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向全社会进行环保宣传,对社会各层次的群众进行多样化的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生态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生活中的自觉行动。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人们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能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牺牲环境资源无所谓。由于这种认识的误导,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小型造纸厂、小型钢铁厂和小煤窑等,一定要坚决淘汰;积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等高新产业,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以绿色农业为主导促进农村经济和环境良性发展,提高国民的食品安全水平。按照生态循环体系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推进生态的良性发展。
(三)倡导生态消费观,推动可持续消费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异化消费”引起了资源极大浪费和环境严重污染,急剧膨胀的消费需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中国人历来崇尚节俭,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民众对消费品的追求不是够了就好,而是超过才好,形成了大而美、多而好的炫耀式消费观。比如,房子不是够住就行,而是越大越好,车子也不是够用就行,而是要排气量越大越好……这些都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因此,必需改变这种炫耀式的消费观念,倡导生态消费观念,让民众的消费从异化消费走向理性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加大消费观念的宣传,启蒙民众生态消费意识,让民众形成小而美、少而好的理性消费观,以一种既能确保自己的生活质量又不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危害的消费意识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从而形成一种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科学消费的可持续消费氛围。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全人类的努力,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何自力,杨志强.生态马克思主义及其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2):19.
[3] 唐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资本主义到生态社会主义: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6.
[4] 柯水发,赵铁柏.论生态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9.
[5] 杨金洲.论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110.
(责任编辑 魏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