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写作的基本职业素养

2012-12-18王映霞

新闻爱好者 2012年7期

  【摘要】作为新闻行业最核心的技能之一,新闻写作自然会因其独特的行业规定性而要求从业者具备敏锐的新闻意识、深切的时代感悟、创造性的新闻发现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等基本职业素养。
  【关键词】新闻写作;职业素养;新闻意识;时代感悟;新闻发现
  
  新闻报道作为特殊行业的一种专业行为,有着特殊的职业规定性,因而才鲜明地区别于其他行业而在社会分工中独树一帜。作为新闻行业最核心的技能之一,新闻写作自然会因其独特的行业规定性而要求从业者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一、敏锐的新闻意识
  新闻意识是新闻从业者职业素养成熟的表现,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基本前提。当一个具有敏锐的新闻意识的人面对某一社会现象时,往往能够凭借自己特有的新闻敏感发现新闻价值,并立即在大脑中形成采写意向、计划以及报道形式、新闻手法等全套构想,获得对新闻的全面把握,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写出成功的新闻作品。
  敏锐的新闻意识首先要求采写要及时。写新闻的人要善于捕捉新闻线索和新闻事实,迅速而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反应。新闻贵在新,时间是新闻的生命,只有具备新闻价值的新闻才具有报道意义。在新闻界,一向有着“抢”新闻的说法,任何一家新闻媒体都希望抢先报道新闻事实。无论多么重要的新闻,时过境迁,其新闻价值往往会一落千丈。所以,闻风而动的采写作风,倚马千言的写作能力,既是新闻写作者新闻意识的具体表现,也是新闻职业必备的素质和修养。
  敏锐的新闻意识还要求报道要有宏观意识。具有职业素养的新闻从业者,总是善于选择那些牵动全局动态的新闻素材,给人们传达有意义的信息,为读者认识社会提供有意义的参照。因此,新闻从业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素养就是审时度势,从宏观的意义上把握新闻事实,否则,很容易走向就事说事、搜异猎奇的泥潭。有些通讯员之所以在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难以识别社会动向和捕捉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主要就在于缺少宏观的新闻意识。因此,新闻从业者要将宏观的新闻意识置于主导地位,并以此来统辖自己的视野和笔力。
  二、深切的时代感悟
  新闻写作与时代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新闻写作者对新闻意识的培养和把握,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作者对时代的感悟,是时代召唤在其内心引起的回响。对时代的关注是新闻从业者获得新闻敏感的重要途径,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总是伴随着社会问题而产生。也就是说,新闻记者要想拥有敏感的新闻意识,必须具有感悟时代的能力。因而,对时代的深切的感悟就成为新闻职业素养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对时代感悟得越深切,就越容易揭示新闻中的时代意义。背负时代的重任去观察社会,审视社会情势的各种变化,那么对新闻的捕捉就往往独具慧眼。因为只有以关心社会命运为己任,以对人类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宏观意识看待、把握新闻职业,那么在面对大千世界时才能随时留心各种事情,善于从对社会整体蓝图的审视中把握宏观形势,凡事从大局出发,使新闻报道的选题、采访、写作、编排等在整体运思中突出体现时代本质。许多著名的新闻记者,正是由于对时代的深切感悟,才使他们没有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一般性报道,而是通过对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报道,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风格面貌,从而赋予了新闻写作浓烈的时代色彩。
  对时代的深切感悟是产生创造性爆破力的内在驱动力,主体大脑中输入的时代信息数据越多,对时代的反馈能力就越强,因而在对世间万物的审视中更容易发现符合时代精神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也正因为如此,一些无愧于时代的新闻工作者经常以时代的感召来采写新闻,以无数铁的事实描绘时代的轮廓,向社会报道输送最富有时代意义的信息。比如著名记者穆青就是在时代的感悟中采写大量新闻的,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还是90年代的《潮涌中州》;无论是人物通讯《改革大潮中的老支书》,还是新闻特写《抢财神》;无论是报道科学家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还是报道普通农民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等,都是以特有的时代意识而在社会上引起重大反响的,穆青也因此而显示出他的职业素养和才力。
  三、创造性的新闻发现
  在写作学领域,整个写作活动过程有两个分野鲜明的词汇:写作与创作。一般来说,“写作”为所有的文体所共用,一般的实用性文章制作叫“写作”,文学性的文章也可以叫“写作”。但是,“创作”这个词汇却有着特定的内涵,专指那些带有虚构性的文学作品的创制,从而表示这种写作活动独特的创造性。比如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构筑、环境的设置、细节的编织等等,往往都表现着作家超人的想象和虚构的能力。甚至在艺术形式上,包括结构、技法、语言,也都讲究“陌生化”、“反常化”,既不能摹仿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这都是文学创作所必需的,并且也因此显出了艺术作品的独创性特征。
  但是由于新闻写实的本质规定性,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事件、环境、细节必须真实,不能有任何成分的虚构和编造,结构、语言也不能“反常化”,只能客观去记录事实而不能“创造”事实,所以人们往往认为新闻是不能创造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固然,由新闻要求传递信息的客观性所决定,新闻写作是不能进行任何虚构的,即便是合理的想象也不允许。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新闻就不讲究创造性,只不过这个创造不是对报道内容的想象和虚构,而是对新闻报道视角的创造性“发现”。可以说,发现是新闻写作在运思之始就必须具备的内涵,是新闻思维创造性本质的具体表现。
  一般来说,新闻报道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发现:一个是对有价值的事实的发现,另一个是对隐藏在事物表象深处的本质、规律的发现。前一个发现对新闻思维而言是常规性的,每一篇新闻都应该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一次创造性的发现,而后一个发现则是新闻思维的一个更高层面的要求,是每一个高水平的新闻记者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奋斗目标。
  如1995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博士教授当上北滘镇书记、镇长》,这篇消息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报道了博士、教授当乡镇干部这样一件新鲜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中国农村的一场伟大变革。部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农民,已经甩掉了传统的耕作观念,开始向知识化、科技化进军。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抛弃了老死于书斋的生活方式,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潮流,将自己的知识直接转化为价值。时代意义的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报道的新闻价值,这也是此篇作品获奖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也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之一。新闻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实事求是,追求真实。真实性是新闻业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新闻报道取信于民的首要因素。失信于民,不仅直接威胁到新闻报刊的生存,也是有违于道德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实事求是、追求真实就成为新闻道德规范的一项首要内容。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所作的报告中强调,新闻“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不偷就是不抄袭别人的东西;不装就是不装腔作势;不吹就是不讲空话大话吹牛皮,而是要实事求是,追求真实。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任何弄虚作假、无中生有,或者拔高夸大、添油加醋、虚张声势的行为都是有违于新闻道德规范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注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客观真实,以揭示事实的本质规律为己任,勇于同丧失新闻工作者人格和报格的丑陋现象说“不”,办真实的报纸,写真实的新闻。
  
  坚持真理,仗义执言。由大众媒介的传播、宣传作用所决定,新闻报道在本质上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舆论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成为判断是非曲直、操纵社会意识而形成公众观念的权威机构和强大的力量。也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国家机构和政党都非常重视新闻报道的导向作用。一个新闻从业者在面临敏感的政治事件或大是大非的问题时,能否坚持真理、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立场以引导民众正确认识理解,是衡量其职业道德品质的根本标准。
  所谓真理,就是符合人民的利益、愿望的事理,从本质上来讲也是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科学反映,因此,符合人民意志的就是“是”,背离人民意志的就是“非”。1999年10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视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时曾对全国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四句要求:“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可以说,坚持真理,就是要反映人民的意愿,从百姓的角度引导舆论宣传,评价政府工作的得失。一切出卖人民利益、丧失人民的立场、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邪恶行为让步的新闻报道,都是新闻职业道德所不齿的。
  保护消息来源,尊重作者权利。从新闻的形成与生存状态来看,新闻传播问题说到底还是新闻报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问题,新闻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是由受众决定的。受众不但从新闻的接收量上决定着新闻报刊的发行量和新闻媒体的效益,而且还往往以新闻反馈的形式为新闻媒介提供着大量的新闻信息。因此,保护消息来源、尊重作者原意不但是新闻媒介取信于民、塑造形象的有效手段,也是新闻工作者处理和受众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投书报社的作者受到打击的现象,虽然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只要投稿者或提供情况的人没有触犯刑律,不是恶意的诽谤、诬陷或搞政治阴谋,新闻机构就有责任、有义务保护他们不受到来自任何方面的威胁、打击、报复和迫害,这也是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所赋予它的一个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与此相应,新闻报刊、广播电视在使用别人提供的材料或引用别人的话语时,也要尊重其原意,不能随意根据自己的好恶需要而进行歪曲和篡改,这也是保护消息来源、尊重作者权利的道德准则的具体表现。作者不愿公开发表的文章,新闻媒体就不能强行发表;没有得到作者本人的同意,新闻媒介也不能擅自刊登转载其文章、讲话;消息提供者不愿透露姓名或单位,新闻记者或通讯员就有义务为其保密。
  杜绝有偿新闻,反对以稿谋私。新闻记者向来是一个受人景仰的职业,一度被人尊称为“人民的政治家”、“播种正义的战士”、“传播火种的勇士”。但是,一个时期以来,这个被誉为“布衣宰相”、“无冕之王”的职业又被送上了一个“金元新闻”的雅号。其原因就在于少数记者在拜金思潮的影响下,无视新闻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记者的良心,开始利用新闻记者的职业之便,以稿谋私,从而使社会上出现了“豺狼虎报”、“防火防盗防记者”的传言。个别新闻记者的这种不良倾向,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新闻通讯员,从而也影响了广大通讯员的整体形象。
  新闻之所以能够真实、客观地报道社会事实,首要的一点就在于新闻写作者不偏不倚的态度和坚持真理的道德品质,因而才能在采访、写作、编辑的每一个环节上做到客观、公正、科学立言,从而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否则,不管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名义接受了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馈赠,往往就会利用采编权搞交易、拉关系,把新闻报道变成人人所不齿的以金钱交易为中心的有偿新闻,从而背离新闻职业的道德准则。所以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采写稿件时,都一定要警惕以稿谋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新闻的高尚、纯洁性。
  (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