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浪漫主义的交响乐章
2012-12-18张利
新闻爱好者 2012年7期
【摘要】电视剧《延安爱情》将爱情叙事融入历史的真实背景,通过众多艺术真实的人物默默地传达对主流价值观的追求,对战争的表现侧重人性的反思,成为一部风格独特的红色题材剧,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电视剧《延安爱情》;双重叙事;主流价值观
革命和爱情向来是文艺作品讴歌的两大主题,革命历史题材更是主旋律影视剧热衷的主要题材。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重新崛起”,在题材上似乎“年年岁岁花相似”,而在创作中却让人看到“岁岁年年人不同”。除了制作上越来越精良之外,在人物表现上从一味“忆峥嵘岁月伟人”到演绎革命军人中普通官兵的牺牲和奉献(如《亮剑》、《历史的天空》);从主要展现伟人功绩到细致剖析伟人的内心世界(如《恰同学少年》),再到表现革命历史中无名英雄的情感和理想(如《潜伏》),将一幕幕革命历史画卷真实地再现荧屏,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收视热潮,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从内容到样式都已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作佳境。2011年上半年首轮在东方卫视掀起收视热潮,二轮播出权更被中央电视台高价买走的38集电视剧《延安爱情》(央视版为34集),不仅让业界刮目相看,而且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该剧以从抗日战争爆发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宏大历史为叙事背景,以彭苏恋情为叙事线索,曲折起伏,极富激情地诠释了青年革命者的纯真情感和高尚追求,将爱情表达融入残酷的革命战争,壮烈而又缠绵,恢弘不失委婉,不失为一部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交响乐章。
一、历史与爱情的双重叙事
长期以来,宏大历史叙事的革命题材剧作是中国电视荧屏上的主旋律,这类剧作一般通过对革命历史中伟人丰功伟绩的表现,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中完成对家国的歌颂和对伟人的追忆,使观众在观赏的同时激起对革命历史的缅怀和对伟人的崇敬,教化的意义大于艺术的意义。但相同的题材剧在荧屏上久播不衰,也不可避免地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迫使那些钟爱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创作者们顺应形势,在此类电视剧创作中努力进行一些新的开拓和创新尝试,反映小人物经历的小叙事逐渐流行开来。将历史与爱情结合起来完成剧作双重叙事是《延安爱情》的一个主要特点。
历史真实的发展脉络与彭苏二人的感情发展是《延安爱情》中两条相互缠绕的叙事线索,电视剧主要描写的是出身官宦家庭而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彭登科与我党培养对象、爱国女学生苏贞的传奇爱情故事,这是电视剧剧情的主要线索。虽然这部电视剧始终围绕着彭苏恋情展开,但由于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中展开,所以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爱情片,更多的是从“情人”眼里侧面展示时代轰轰烈烈的进程。与同样是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潜伏》相比,《延安爱情》则更多地渲染了革命者个人情感,更多地表达了革命者的爱情即作为平常人的一面。虽然《潜伏》里也有余则成与翠平的感情描写,但他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组织安排的,之后虽然也有感情的升华,但距离自由爱情的追求还是有区别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多地被残酷的革命现实所掩盖。与余则成、翠平夫妇相比,彭苏二人的恋情则更富有浪漫传奇色彩,并且承担着剧作的主要叙述线索。如果仅仅是描写彭苏二人的爱情故事,而没有对二人执著追求革命的表现,没有对恢弘的革命历史的表现,那么该剧也有可能会成为言情剧《金粉世家》的姊妹篇。
《延安爱情》是以“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为时代背景,旋即展开彭苏二人不无浪漫的爱情故事,将虚构人物的故事牢牢地与真实的革命历史进程结合在一起,既具有史诗性,又具有戏剧性,既满足了主旋律革命历史表达的需要,也满足了当下观众的情感接受需要。彭苏二人的相识、相恋直至分分合合无不处于尖锐矛盾冲突之中,无不契合时代历史发展的变化。故事情节始终围绕彭苏二人感情线展开,时间上呈现的却是历史真实的脚步。历史已经过去,结局早有定论,而特定年代中彭苏的爱情发展则将观众重新拉回那段革命岁月,关注革命队伍中许许多多没有留下姓名、中下层官兵不为人知的情感生活。电视剧正是通过革命历史中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表现了革命历史的进程。通过小叙事反映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大主题。这也是该剧与另一部红色青春偶像剧《恰同学少年》的主要区别。如果说《恰同学少年》是一部红色青春偶像剧,那么《延安爱情》则是红色爱情偶像剧,前者着力表现的是伟人不同寻常的青春岁月,后者着力表现的是不同寻常的岁月中普通人的情感。实力派青春偶像明星邓超、殷桃的出演也在相当程度上带动了观众对《延安爱情》这部电视剧的观看热情。
历史的叙事是通过关文波、方义、纪队长、郑大龙等我军人物的故事情节展开。关文波与方义是战斗在敌后的我党战士,而纪队长与郑大龙则是正面与敌人作战的我军代表人物。前者在敌后战斗的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了抗战初期艰巨的斗争,后者则从正面交代了我党领导的广大将士的精神风貌。这条历史的叙事线索不似彭苏二人爱情叙事线索清晰明朗,却很好地为后者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和衬托,也是形成该剧独特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在浪漫爱情故事的笼罩下,极大地歌颂了我党领导的光辉事业。而剧中形成彭登科思想转折点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就是纪队长的牺牲,纪队长以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彭登科,为后面彭苏二人爱情观的升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整个剧情的发展合情合理。
二、含蓄隽永的主流价值观表达
电视剧尤其是主旋律电视剧发展到当前虽然经过多种样式的变革,但传播主流价值观仍然是它的主要社会功能,形式和内容都是为这个社会功能服务的。革命的爱情观和革命的信仰追求是电视剧《延安爱情》传达的主流价值观念,而对这两大主题的表达,创作者始终是采取欲放还收、欲说还留的策略。显然,教科书式的灌输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观众的口味。该剧将价值观的表达与彭苏二人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相结合,通过彭苏二人曲折的恋情激起观众的观赏期待,成功地表现了非常时期彭苏二人高尚而纯洁的爱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追求,含蓄隽永地表达了主流价值观念,在社会系统中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而又美好的精神境界,同时迎合了当今时代人们对美好爱情期盼和追求的共同心理,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革命的爱情观在《延安爱情》中得到充分的表达,为自由、为革命首先抛却爱情的是我党地下工作者(非剧中的主角)。方义性格内敛,不善言辞,未婚妻是延安军区医院护士倪蓓,而倪蓓并不知道方义的工作性质,而方义至死也没有向倪蓓表白。方义这个人物形象似乎没有传统影视剧中的英雄那么慷慨壮烈,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默默的隐忍,直到牺牲也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正是这种坚忍和不屈才是对革命对爱情最深沉的表达,在他身上发出了革命交响乐章最深沉、最壮烈的悲怆之音。同时,方义也是一个默默牺牲的符号,代表了革命年代众多为党的事业默默工作、无怨无悔的无名英雄。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定的革命信仰和革命的爱情观,并且引发了观众对那些无名革命先烈的无限缅怀之情。
剧中男女主角彭苏二人的爱情生发于“七七事变”,经历了家、国等兴衰荣辱的考验。彭登科由追求爱情进而升华到对革命的追求,和以往影视剧中革命历史人物的思想境界相比似乎落后很多,从人物塑造上突破了此类题材剧人物的框框。苏贞或可看做一个革命的符号,而这个革命的符号则显得温情脉脉,她是红色革命的象征。彭对苏的一见钟情如果说是爱情的顷刻间萌发,不如说是内心革命意识的顿时自醒,用剧中的话说是“对革命抱有同情”。从“同情”革命到追求“革命”,不仅是感情的升华,也是剧情的发展。彭初识苏时是钦佩苏的革命勇气,随着苏贞的离去,彭自觉与落后家庭分离,追随着苏贞的足迹,一直向前直到延安,完成了他对革命追求的仪式。在革命军队中,耳濡目染,尤其是纪队长的牺牲使彭有了思想的飞跃,他逐渐融入了抗战的洪流,由一名不问世事的“革命者”的追求者,变成了一名真正的革命者、坚定的爱国者。由此彭苏二人有了更崇高的共同追求,踏上了大时代的节拍,观众似乎也看到了二人爱情的美好结局。但革命的追求和信仰正是通过时代、通过历史残酷的现实得到表现。按照一般戏剧的表现手法,彭苏爱情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险阻,最后也应该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但彭苏的爱情在革命的现实中经历了许多波折,最终还是失之交臂。舍小我,追求大义,正是以彭苏二人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主流价值观在这部电视剧温情脉脉的面纱中得到完全的阐释。爱情的结果虽不如人意,但爱情观的表达却淋漓尽致。彭登科由一个对世事懵懂无知的少年终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革命战士,其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对于时代历史的责任就是主流价值观的体现。
三、侧重人性反思的战争表现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公然发动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人民进入了八年艰苦抗战,中国历史上称之为抗日战争时期。时过境迁,关于这段历史的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车载斗量、数不胜数,在这些作品中也塑造了大量深受观众喜爱的抗日英雄形象,他们或机智勇敢,或慷慨壮烈,不一而足。在战争中塑造英雄人物、讴歌中华民族精神,表现英雄们临死不屈、英勇顽强的品质是以往此类题材剧表现战争的主要手法。长期以来,延安已经成为红色革命的一个象征,《延安爱情》顾名思义,注定是一部逃脱不了表现战争的剧作,而此剧与众不同的是更侧重于表现战争对人们心灵的伤害,更多地传达了人类对战争的反思。
作品中的人物是作品的灵魂,创作者的人生思考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反映的。《延安爱情》对战争的反思是通过彭登科的哥哥彭禄达、小燕子、秦春等几个人物来实现的。彭禄达在日军侵占北平之后便屈膝投降做了汉奸,电视剧中对彭禄达作为汉奸这一事实并不避讳,但在这个人物身上更多地展现了其成为汉奸的深层原因——保全小家,似乎是在为汉奸辩解,剧中对彭禄达也多有正面行动的表现,如间接对苏贞的营救、关键时刻对彭登科的掩护等等,而对其作为汉奸的一面较少表现。如同绝大部分影视作品,汉奸也没有得到好下场,创作者的立场通过人物的命运得到体现。通过彭禄达这个人物表现了战争对人的心灵的伤害和扭曲。小燕子是剧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人物,她是八路军团长郑大龙的女儿。战争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小燕子因为战争失去了妈妈,最后也失去了父亲,成为孤儿,其本人的遭遇也是非常艰难,差点丢掉性命。电视剧通过小燕子这个孩子在战争中的遭遇和不幸,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破坏,表达了对和平的愿望和呼唤,契合新世纪的时代发展的要求。秦春,因投奔革命却被军阀侵占成为其附庸,委曲求全之中仍不放弃追求革命的初衷,用生命保全了小燕子的性命,但最终还是未能逃出黑暗。秦春这个柔弱无力的女性形象也是剧中令人反思的一个人物,一方面反映了反动势力的残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革命的合法性。立场的不坚定或许是导致秦春悲剧结局的原因,这似乎也在暗示,战争中任何妥协和懦弱都是不现实的和没有出路的。对战争的反思通过人性化的细节进行表现,展现了历史的真实,匠心独运的细节设置也体现了创作者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高人一等的创作水平。
总之,《延安爱情》对红色题材剧的开拓和创新,使得这部电视剧风格独特,再一次使红色题材剧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延安爱情》的片尾曲,曲调婉转,深沉激荡,既唱出了剧中主人公百转柔肠与无尽相思的爱情,也唱出了“山河如旧,路途起伏”这样对家国的哲理性思考,含蓄委婉,发人深省,传达了对今天和平年代和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延安爱情》也不愧是一部主旋律电视剧的成功典范,由于上述原因,其获得成功实属必然。
[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媒介社会责任理论’的国产电视剧创作研究——以浙产电视剧为例”(11YD12YBM)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苏州大学戏剧影视文学博士)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