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报纸新闻标题的源起与嬗变
2012-12-18王飞
新闻爱好者 2012年7期
【摘要】标题是报纸的眼睛,本文通过对大量英美历史和现代报纸的研究分析,系统地梳理了英美报纸标题的沿革和发展过程,并将其分为六个阶段做详细研究。本文最后还简单地介绍了现今英美报纸在制作标题时的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英美;报纸标题;发展
英美报纸的标题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至繁,再由繁至简、回归本真的过程。本文以英美两国报纸的标题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原因是二者都使用英语,且在报业的发展上一脉相承、相互影响。在19世纪之前,美国报业一直在学习英国,到19世纪初,美国工业革命期间,新闻出版业崛起,转而成为英国马首是瞻的对象,很多英国新闻人都赴美学习美国的办报经验。在标题制作方面,英国最初的手抄新闻并无标题,只是将新闻随意排列。标题的出现是在16世纪初,英国新闻书开始启用封面标题,内容由简至繁。近500年后的今天,标题的内容模式和排版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英美报纸标题崇尚简洁之风,以寥寥几个词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受众为目标。英美报纸从业人员将之称为“Tellandsell”(告知并推销)。本文通过对大量英美报纸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英美报纸标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将其分为六个阶段加以阐述。
一、16世纪初最早的新闻标题——新闻书的标题
英国的印刷新闻业始于16世纪初,最早是以小册子或新闻书的形式出现的,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每篇新闻设置一个标题,而仅在新闻书或小册子的封面上对消息来源作以说明。例如,1621年英国创办的《每周新闻》,在其封面上标注着“来自意大利、德国、匈牙利、波兰、波希米亚、法兰西和低地国家的每周新闻”,并注有“译自荷兰”等字样。后来的一些报纸模仿此类形式,并稍作改变,加上了消息内容的摘要,极为冗长,有时多达一二十行,将其排列成为几个倒金字塔叠加的样式。例如,1624年出版的关于英国和西班牙纷争的一本新闻书,封面上写着“来自天堂的新闻”,下面还有一个很长的摘要:“英国的最高首脑们,国王亨利八世,国王爱德华六世,亨利王子,玛丽女皇,伊丽莎白女皇及安妮女皇在天堂召开会议。西班牙对欧洲诸国和自由城邦虎视眈眈,尤其是对英国,其野心毫不掩饰,暴露无遗……”英国学者Straumann认为,早期的新闻书的封面摘要中包含了现代新闻标题中的一些核心要素,可以看做现代标题的雏形。[1]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单个新闻标题开始出现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一大批报纸和小册子问世,导致现代报业的一些要件问世,如社论、特稿、插图、广告等,同时报纸开始为单个新闻制作标题。164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英王查理一世被处决,官方报纸报道了该事件,其标题为“1648年1月30日查理一世在白金汉宫门口行刑之前手着镣铐的哀叹”。标题中“King Charles I”(国王查理一世)几个字是套红印刷,目的是制造一种震撼和大快人心的效果。但总的来看,报纸标题这一新生事物还未普及,制作标题者仍是少数。
比起英国,美国的新闻事业萌芽较晚。美国17世纪时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到1690年才出版了第一张报纸《国内外公共事件报》。在这一时期,美国报纸的形式和内容都模仿英国的报纸。这一时期的报纸规格如书籍般大小,页数少、均分两栏。文章排得密密麻麻,版面没有留白,文章也没有标题,是以第一个字母大写或者是以首字下沉的方式区分不同报道内容,字体小而密,阅读起来稍显费力。后来的一些报纸逐渐开始使用标题,但大多是狭窄的、字体很小的一行。
三、英美征收印花税时期——摘要型标题大量出现
1712年,英国国会为了有效管制出版业,通过了印花税法案,给报业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报纸的出版者一方面要躲避税收,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容纳更多内容,就只能采取扩版的手段。这一结果使报纸的版面有了明显变化,多由过去的两栏扩大为三栏或四栏,报头有小幅的木刻插图。标题的制作方面,由于版幅与栏距的扩大,标题占位也相应增加,同时由过去简单地介绍消息来源发展为开始描述消息的主要内容。英国在1700年左右,已经有一大批定期出版的报纸把标题制作纳入常规的新闻采编活动中。
作为殖民地的美国,其出版业也遭到了1765年殖民政府颁布的印花税法案的压制。报纸出版者也效仿英国采取同样的措施加以应对政府的大额税收。这一时期,美国的报纸栏数开始增加,报纸标题变大。由《波士顿公报》与《新英格兰周报》合并的《波士顿公报与乡村新闻》在1770年1月1日的报纸头条中报道了当地小偷的情况,其主标题为“The List of the Name of the Theft”(小偷名单),副标题是4行摘要式的内容简介。每篇报道之间用不同的花边隔开,显得层次较为分明。
四、廉价报纸时期——垂直版式下的超长标题与水平版式下的跨栏标题
这一时期的英国报业明显落后于美国,而且地位变化极为明显,即从过去的被效仿者变成了跟风者。1810年,美国出现了高效的滚筒式印刷机,廉价报纸开始出现。至1843年,美国发明家理查德·M·霍发明了高速轮转印刷机,霍氏印刷机为防止印版上的活字在印刷机高速旋转时脱落,采用了从上至下贯穿印版的长金属条嵌在版中起固定作用,这些金属条在印刷中形成的细线自然成为各栏的分割。因此,报纸的版式有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栏数的增加上,一般报纸都选择6~7栏,竖排走文,一贯到底。标题的行数直线上升,有时多达二三十行,有时比正文还要长。标题全部挤在一栏中,分成几段,每段用不同字体、字号,通过标题的厚度显示文章的重要性。标题的排列方式也由之前单一的倒金字塔式拓展为悬挂式、阶梯式、金字塔式,或是以上几种的结合。美国一家报纸刊登了记者采访谢尔登将军的报道,其标题共有6句话,分了6段,每句话占3~5行,总共长达23行。内容是:精力充沛的菲尔/本报记者对/温切斯特的英雄进行了一次/有趣的采访,这位伟大的勇士张开/双臂迎接了记者/他在战争中几乎/没了命,他乘坐军车/到处旅行/养尊处优,谢尔登将军/走远了/但我们喝的香槟味道/仍萦绕四周,我们心中暗喜/小菲尔/接见了我们/但人终有/一死,身形矮小但胸怀伟岸的/菲尔普斯谢里登/就连看田野里的麻雀/都要使用/望远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句子断句的方式不是按照小的意群分割成几行,而是一句话到栏的结尾自然转栏,或把整句截成长度相仿的几行。这样一来就削弱了句子的易读性,句子被硬生生地分行,不仅意义上被分割,而且视觉上呈断裂效果。这也是现今编辑英美报纸标题时极为忌讳的一点。
19世纪中期,英国的廉价报纸只有一百多家,而同时期美国已有千家廉价报纸。除了报纸数量和发行量上的差别,还有质的差别,即新闻操作的理念和实践方面,美国报业成了英国报业学习和借鉴的对象。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在莱维·劳森掌权期间,主动学习美国的办报方式,在内容上,扩大报道面,注重趣味性;在编辑上,对重大消息采用多项标题以示强调。如普法战争之中,报道法军溃败的消息用了10行标题,这被认为是英国报纸标题革新的开端。[2]
1860年,水平版式开始现诸报端。这主要是由于报纸印刷开始采用铸版术,浇铸的铅版使图片、标题、广告等不再受分栏的限制,到1890年,轮转印刷机已经被铸版和卷筒纸的印刷机取代。随着印刷技术的革新,报纸可采用横排的方式,打破了垂直版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最初只是标题的横排,正文仍是垂直排版。1862年9月22日,《费城问询报》(Philadelphia Inquirer)头版出现了最早的跨栏横标题。该版头条标题长4栏(版面共分6栏),之下是一幅同长的图片。[3]
五、黄色新闻时期——超大字号的煽情标题与通栏题
19世纪末,普利策的《世界报》大打煽情主义牌,迅速打开销路。后与赫斯特的新闻报激烈竞争,刮起黄色新闻之风。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经常使用大字号的煽情标题、通栏题等,并用黑体字或套红印刷,使得整个版面充满了耸人听闻、灾难压身的感觉。美西战争前后,黄色新闻达到顶峰,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大量制造能激发美西矛盾和民众仇恨情绪的“新闻”刊登在版面上。1898年2月,美国在哈瓦那护卫美国侨民的缅因号战舰离奇爆炸,《纽约新闻报》未经任何查证,就剑指西班牙为幕后操纵者。1898年2月19日的版面充斥着多个巨大的新闻标题,例如,在报眉位置的标题赫然写道:悬赏5万元——是谁毁了缅因号?报头下方,又是一条通栏黑体大标题:缅因号爆炸是敌人所为。版面中心是极其醒目的大字多行标题:罗斯福肯定军舰爆炸不是事故。左右两侧也分列着主要由标题构成的“悬赏5万美元捉拿缅因号暴行的凶徒”的报道。同期,《世界报》的标题之作也惊世骇俗,1898年5月8日,战争爆发后,该版报道约翰·杜威在马尼拉战胜西班牙军,报头下两行通栏大标题贯穿版面,版面底部又是两行通栏大标题,二者之间的正文采用大字号,完全打破栏的限制,采用通栏横排走文。
那时,标题的竞争成为报纸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过去的多层标题相对少了,被大字号的跨栏标题取而代之。有意思的是,如果报纸编辑认为字号仍不够大,就要求印刷者立即用木头做出符合要求的超大号字,投入印刷。黄色新闻之风引起了全国报纸的仿效,在21个报纸集中的城市里,约有三分之一的报纸是纯粹的黄色报纸。到1910年左右,虽然通栏标题还经常被使用,但是令人沮丧不安、耸人听闻的标题已经基本上销声匿迹了。发行经理们也不再急匆匆地冲进编辑室要求编辑排个通栏大标题,以增加报纸销量。至此,黄色新闻有所收敛,新闻工作者在标题制作方面趋于理性。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由于标题的灵活运用,许多有关新闻标题的专Zd/Qt06STRvg5o//c8Otxw==业术语被确定下来。例如Skyline head(最高头题,指的是处于报头上方,即报眉位置的跨栏大标题)、deck(辅题)、subhead(分标题)、kicker(引题)、stethead(集纳标题,例如“TODAY IN HISTORY”历史上的今天)等。
六、一战后——简洁标题的兴起
一战以后,英美报纸兴起了简洁之风。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什么都是快餐式的,报纸也不例外,快速读报成为一种需要。新闻标题要求准确易懂、短小精悍,一般6~8字为宜。除此之外,其排版方式更多地转向streamlining(流线型)的方式。设计者们将多行标题左对齐,形成右侧留白,而非过去的正金字塔或倒金字塔式。他们认为,左缩进的标题比传统的标题易读性更强,而且在编辑标题时更加快捷方便,也符合英语从左至右的阅读顺序。装饰方面,那些华而不实的花边、花框被大刀阔斧地砍掉,转以适当留白来进行视觉分割。在标题大小写的问题上,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易读性,多数报纸使用的是大小写字母的结合。
另外,现代无衬线字体(Serif)逐渐显露报端,并受到重视。在印刷报纸早期,印刷质量不高,文字细节经常会丢失,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问题,早期报纸使用的字体都是Sans Serif(有衬线)类型的,每个字都有厚重的衬线,以便能清楚印刷。但在行文阅读的情況下,Sans Serif容易造成字母辨认的困扰,常会有来回重读及上下行错乱的情形。这一时期,新设计出的Century,Caslon,Goudy,Garamond等无衬线字体给传统的罗马衬线字体提出了巨大挑战。提倡者认为,不带衬线的字体,比起罗马字体要更加朴实一些,容易辨认,易读性较高。同时字体更加窄细,这就意味着可以在同样大的标题位置中容纳更多的字。不花哨、不张扬,从而体现报纸务实的个性,也更适合标题流线型的排版方式。但这并非衬线字体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在英国,粗衬线体还是很受欢迎,2006年,英国大报《卫报》改版时,设计了一款粗衬线体——“卫报埃及体”(Guardian Egyptian)作为其报纸主字体,颇受读者青睐。
参考文献:
[1]Straumann H:Newspaper Headlines.A Study in Linguistic Method.London.1935:75.
[2]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
[3]张金玺:美国报纸版式的流变与动因[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