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车贴语传播的文化心理

2012-12-18王惠

新闻爱好者 2012年7期

  【摘要】文章探讨了目前社会上私家车车身上起装饰作用的车贴语产生的背景,对车贴语进行了来源分类:安全警示类、善意提醒类、彰显个性类、其他类。分析了车贴语大量传播的文化心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游戏心理、情感宣泄与认同。
  【关键词】车贴语;文化心理;情感宣泄;情感认同;陌生化言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代步工具——汽车逐渐走入寻常百姓生活中,它不再是权力的符号,更多的是个人品质生活的象征。马路上行驶的车辆中,私家车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如何让自己的座驾与众不同呢?贴上个性贴纸是最便捷最经济的方法。车贴,也称汽车贴花、车标。从粘贴位置来看,一般有腰贴、车身贴、风挡贴和车尾贴。车尾贴最为普遍,其特点最突出,内容最丰富。车贴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单纯文字型、图文并茂型和图画型。本文探讨的车贴语主要是起装饰作用的文字型车贴里的语言,而不包括单位或个人在车体上所作的广告、标明车辆隶属单位的词语等。
  车贴语的产生背景
  随着“新娱乐时代”的到来,年轻、时尚,拥有创新特质的一代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喜欢追求富于表意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格外重视精神层面上的个性与自我认同。在私家车身上打上独特的烙印也成为他们彰显个性的独特方式。车贴给汽车增加了时尚元素和人性化色彩,同时也是车主展示自我的窗口。费耶阿本德对自由社会的定义是:“自由社会是所有传统在其中都有平等的权利、平等的接受教育和接近其他权利位置的机会的社会。”[1]换句话说,他认为在这样的自由社会里,人人都有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生活的权利。这也是车贴语越来越多的原因。
  车身装饰语的来源与分类
  (一)安全警示类
  汽车行驶在路上,最重要的是保持距离。“实习”、“磨合”,简洁明了地说明该车驾驶员情况和汽车状况。“请保持距离”应该是最早、最朴素的车贴语,对后来者给予警示。如果单纯停留在“请保持距离”、“新手上路”层面,就不能形成越来越庞大的车贴语一族。源于安全警示的车身装饰语常见的有:
  “别吻我,我怕羞(修)”,以警示别人的车辆与我保持距离,比单纯的“保持距离”要有趣得多。
  “别跟着我,我也迷路了”,这是车主想提醒后面的车离他远点,保持距离,否则跟了也白跟。这比生硬的“保持距离”强多了,既起到了警示作用,还能博得后面的人哈哈一笑。
  “丑女驾驶,请保持车距”、“别追了,本人已婚”以人们熟悉的追美女、追未婚人士为前提,把车比成人,提醒跟车太近的驾驶员,注意保持车距。
  “别看了,你离我太近了!”像这一类还特意用较小的字体印制,能看清楚小字的距离确实太近了,提醒后车驾驶员保持安全距离。
  “离我远点,别逼我变形”,这句似乎显得有点强硬,并且有点霸气。
  本来就是表达一个“保持距离”和“新手上路”的意思,但在车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幽默诙谐的车身装饰语内容繁多。总而言之,都是在提示后面的车辆,保持距离,避免引起不愉快。
  (二)善意提醒类
  这一类车贴多用幽默的语言提示车情车况。主要包括对驾驶员资质的提醒以及对车内情况的提醒。“新手上路,腾云驾雾!”提醒别人,我是新手,不熟练,请多包涵。“新手旧车,都不太灵!”提醒别人,最好离我远一点,在我这里什么状况都可能出现。“特大喜讯,我今天上路第二天!”还是在提醒别人,我可是新手,不要离我太近,不要要求我太多,刚上路。“脚底三个板,哪个是刹车?”一看就是夸张语言,以自嘲的方式提示后面的车主:我是新手。“才上路,让让我吧!”这位新手就像一位撒娇的小姑娘。“新手龟速,你先走。”被堵车心烦的后车司机看到,自然会在笑的同时谅解之。“大修没钱,欢迎追尾!”提醒后车司机,追尾你负全责,我没有任何损失。还有对车情车况作滑稽的提示:“事故多发车,请绕行!”类似的还有:
  新手初驾,擅长急刹!
  我是奥特曼,您先走!
  熊出没,请当心!
  10年驾龄,安全行驶100公里。
  一杯酒,两行泪,三人悲!
  很多车贴语对车内情况也进行了有趣的提醒,如“baby in car(婴儿在车上)”,“mum in car(妈妈在车上)”等。
  提示车速的车贴语也以别致的方式提醒后车司机,如:
  越催越慢,再催熄火!
  我慢,我排量小;你快,你飞过去!
  您快,请随便超车。
  您是师傅,请超车!
  您就当我是红灯吧!
  谢谢你在后面默默支持我!
  移动障碍,请绕行!
  (三)彰显个性类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一些车身装饰语与司机、车况无关,只是彰显车主个性的幽默话语。这也是语言功能中信息传递功能的具体体现。如:
  做一个徘徊在牛A与牛C之间的人!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哥开的不是车,是灰机!
  别欺负我小,我哥是奥迪!(奥拓)
  小车也有大梦想,长大了我要变成大奔!(奔奔)
  大胆酒驾,小心代价!
  HOLD住油门,你懂的!
  让一分钟,等一秒钟,更好行动!
  不抢道,不抢灯,平安一生。
  (四)其他类
  当然也会有一些低俗的车身装饰语,如:
  来吧,同归于尽!
  别跟我抢道,躲我远点!
  开不好瞎开,挤我跟你急!
  这一类低俗的、带暴力倾向的车贴语让人看了极不舒服。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启示我们: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另一方面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2]低俗暴力的车贴语会让人心理紧张,进入警戒状态,很容易导致双方的争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语言是人类文化重要的载体,它不但反映文化的创造、记录文化的变迁,许多概念还成为人们思维的出发点和固有的定式,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因此,既然在车身上贴上个性化车贴,希望以此和别人沟通,就应该注意影响。
  车贴语传播的文化心理分析
  (一)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车贴语的受众群体大都是年轻人,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思想比较开放,性格比较独立。他们不走寻常路,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常常追求时尚、个性的事物来凸显自己、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彰显自己的不同凡响。他们对新生事物比较好奇,经常怀着一种猎奇心理来看待这个世界,凸显自己的存在。就大众心理来讲,由于言语社团在语言使用上具有喜新厌旧的特点,在语言实践中人们总是怀着一种求新求异的心理,对旧有表达方式产生本能的厌倦感,即“审美疲劳”,因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追逐新奇的、陌生化的言语表达方式,这是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潜在心理。因此,人们在这种求新求异心理的驱动下,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提示,而是采取更加活泼的形式表情达意。这都是语言发展与传播的一种必然结果。
  (二)游戏心理
  生存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审美心理的变化。现代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追求自我的精神放松。车贴语大多流露出诗意和快乐,游戏娱乐性是其最醒目的特征,消解权威,戏谑现实,给自己欢乐的同时也给别人带来快乐,何乐不为?娱乐是人的需求之一,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民众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之下,追求压力的释放和自我的另类回归。乐观态度是从人生苦难中升华出来的情感。马克思说过:“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3]显然,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使自己不高兴也让别人不愉快的人很少,于是有车一族便以游戏的口吻表达思想,娱乐自己,愉悦旁人。
  (三)情感宣泄与认同
  无处不在的堵车滋生了司机的烦恼情绪,而张贴在车后面的个性标语,在给人带来快乐之余,也能让车主们紧绷的神经松弛片刻,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车贴语作为大众文化之一,已成为大众通过想象宣泄个体情感的重要途径。它为人们枯燥乏味、缺乏激情的生活提供了放松的窗口,无形中抚慰、修复了在现实中屡受创伤的心灵。
  结 语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都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存在,而是社会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背景,无视国家、民族间经济文化和政治传统结构的差异,就不可能把握传播世界丰富多彩的个性。英国语言学家弗斯也强调“从语言环境着手来研究语言”,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言语参与者的有关特征,包括言语参与者的言语行为特征和非言语行为特征;二是跟言语行为有关的客观情况与事件;三是言语行为的效果。[4]车贴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是车主和阅读车贴语的司机、行人共同参与的结果,以无声的形式表达形形色色的诉求,符合转瞬即逝的陌生交际环境,能达到交流思想、传递善意提醒以及快乐的目的,效果明显。车贴语不仅是贴在车身上的装饰品,更是特定思想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娱乐、宣泄的作用,有助于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参考文献:
  [1]保罗·法伊尔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M].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6.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王洪君,李娟,修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4]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9.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文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