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帮忙类节目看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
2012-12-18王春玲牛炳文
新闻爱好者 2012年7期
【摘要】帮忙类节目是新的竞争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变革成果,已经成为提升电视民生新闻收视率的重要节目形式。从帮忙类节目的发展可以看到电视民生新闻的方向性转型,即从演播室制作、播出到新闻记者、主持人走进新闻现场,从信息告知到解决问题的功能深化与拓展,从关注事件到挖掘故事的叙述策略的转变。
【关键词】帮忙类节目;民生新闻;新闻现场;解决问题;挖掘故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作为一种商品,和其他消费品一样要经历发生、发展、高潮、衰落的生命周期。在经历一段时间的辉煌之后,电视民生新闻很快因题材狭窄琐碎、传播模式陈旧、新闻内容严重同质化而遭遇发展的瓶颈。在很多电视台的收视率评估中,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率虽然仍居众多新闻节目之首,但是从纵向比较来看,其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因而,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激发受众收视热情,就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课题。作为电视民生新闻新一轮改版的重要成果,帮忙类节目从众多电视节目中异军突起,成为提升电视新闻收视率的重要节目形式。陕西电视台的《周姐帮忙》、石家庄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小吴帮忙》、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的《范大姐帮忙》、安徽经视的《帮女郎 帮你忙》等诸多帮忙类节目都成为当地知名度非常高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而很多传统民生新闻也不断加大帮忙类节目内容在栏目中所占比例,使得“帮忙”成为栏目最为鲜明突出的特色。如河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今日资讯》栏目在2007年改版中增加了“楠楠帮你办”板块,很快成为该栏目知名度较高的内容,受众反应非常热烈。此外,许多维权类节目,如广东梅州广播电视台的《维权820》等开播并迅速火爆。帮忙类节目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是新的竞争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变革成果,和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播出模式相比,帮忙类节目呈现出新的变化,而这诸多变化昭示着电视民生新闻的方向性转型。
一、从演播室到新闻现场的转型
电视有着声画并茂的独特传播优势,因此与广播、报纸相比,电视新闻更善于营造逼真的现场感,从而更大限度地令受众感觉身临其境。但是在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制作中,这种传播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口播加录像的传统演播室方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虽然间或有出镜记者进行现场报道,但是所占比例普遍偏低。帮忙类节目甫一出现就对民生新闻传统的制作播报方式进行了变革,让主持人走出演播室,走进新闻现场,始终参与、追踪新闻事件全过程。这一播报方式的改变极大强化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使得新闻传播的现场感更强,让受众有身临其境,始终与新闻事件同步的感受,从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新闻传播的品质和效果。比如石家庄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小吴帮忙》栏目,在电视镜头中,节目主持人“小吴”的足迹遍布城市农村的大街小巷,帮助百姓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纠纷,和传统的演播室播报方式相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新闻时效性是新闻价值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追求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的基本手段。而在传统的民生新闻制作过程中,大多是记者先拍摄,后配文字稿,再通过播音员配音播出的制作传播模式,这种模式有意无意地延长了新闻事件和受众之间的时空距离,削弱了新闻的时效性。在帮忙类节目中,主持人出现在电视画面里作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和目击者,直面电视受众,引导受众追随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从而缩短了新闻事件发生和受众接受之间的距离,使得受众产生与新闻事件进展过程同步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新鲜感,使新闻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主持人走进新闻现场的播报优势还在于能够营造充分的现场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强化受众的参与热情。在帮忙类节目中,主持人走进新闻事件发生现场,与新闻当事人直接对话,向受众展示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从画面到声音都来自真实的新闻现场,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特定的声音、特定的动作,这一切都营造出情景交融、声画并茂的现场立体感。对于受众而言,其目光、思维、情感也一直和新闻事件发展同步,被电视画面与声音所笼罩,与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情感产生强烈共鸣,其情绪伴随着新闻当事人的喜怒哀乐而起伏,受到剧烈的震撼和感染,从而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现场体会。
传播学说服效果理论认为,信息的传播效果取决于很多中间环节,而层级的多少是影响信息的可说服性的重要因素。传播层级越多,控制链条就越长,信息的变形程度就会提高,从而可信度降低,反之信息的可信度就越高。帮忙类电视节目采用主持人走进新闻现场的方式传播新闻信息,有意减少了后期配音和剪辑的环节,有意消解了演播室播出的刻板和陈旧感,用同期声和新闻画面相配合,使得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真实性的认同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强化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主持人走进新闻现场的传播优势还在于能够有效打破受众接收信息的被动格局,极大地强化了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参与感。以往的新闻报道中,受众对于信息是未知的,而记者和播音员对事件过程和内幕却是已经知晓,因此电视传播和观众接受具有明显的主动的“传”与被动的“受”的区别,受众的参与感很弱。在帮忙类节目中,事件的拍摄和出镜记者或主持人同步,他们和受众一起观察、体验事件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众的心理期待被调动起来,往往不再单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看事件进程,而在很大程度上和记者一起对新闻事件进行同步关注,其情感变化、思维活动始终伴随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加大了对于新闻报道的参与程度,强化了新闻报道的效果。
二、从信息告知到解决问题的转型
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不仅作为“瞭望哨”承担着环境监视的功能,还通过在社会系统内部的联络、沟通和协调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如果说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是通过提供平民化的信息满足于普通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来完成其服务功能的话,那么帮忙类节目就在这一功能发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以疏导和解决百姓生活中遭遇的各种问题来搭建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桥梁。
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方利益分配尚存在许多不均衡现象,市场秩序不尽完善,法律、规范处于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服务型职能的转变尚未彻底完成,不同社会组织还未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职责,因此不同的社会群体、机构之间冲突不断,百姓生活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解决,从而导致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市民之间的各种隔阂不断加深。帮忙类节目通过直面百姓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构建起各种力量对话的平台,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推动问题的解决,为实现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统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报道题材的选择上,帮忙类节目把着眼点放在百姓生活中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上,捕捉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挖掘矛盾背后的深层原因,协调矛盾各方的利益诉求,最终推动问题的解决。无论是积极组织对身患重症的贫困患者的救助,还是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集思广益探讨解决之道,抑或是剖析教育、医疗、地产等行业的弊端,维护百姓合法权益等,帮忙类节目已经从单纯的信息告知功能转而成为为受众解决难点问题的重要渠道,通过透视百姓生活中的冷暖苦乐悲喜,成为“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的重要平台。
在帮忙类节目中,记者不再仅仅扮演信息传播者、事件旁观者和新闻记录者的角色,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以及不同意见的沟通者。除了向受众报道新闻事件外,记者还和新闻当事人一起参与到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中,引导和推动着事件的发展方向。例如在大量维权报道中,记者除了在新闻现场向受众报道发生了什么事件之外,还和消费者一起走访商家,咨询职能部门,解读各种政策,并通过热线的方式和更多受众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利用新闻媒体强大的影响力为各种力量、各种话语搭建多元对话的桥梁,最终促使事件解决,维护了百姓的利益。
对于最初的电视民生新闻而言,因为侧重于信息传递功能,所以新闻报道更多体现为一次性的单项性报道形式,告知功能完成报道也就相应结束,然而帮忙类节目的最终目标是推动问题的解决,因此更多以延续报道的形式制作和播出,每一次对于百姓所遇难题的关注都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事件的简单告知报道的层面,而是始终追随事件的发展进程,展现矛盾各方的反应和行动,以事件的解决作为报道的结束,这就使得民生新闻的服务性体现得更为彻底和鲜明。
三、从关注事件到挖掘故事的转型
人类天生具有偏爱情节的本能,因此故事往往因其悬念迭起的情节推动、丰富生动的细节呈现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现而始终受到大众的欢迎。美国知名品牌栏目《60分钟》的缔造者唐·休伊特在谈到节目成功的原因时说:“《60分钟》成功的公式是简单的,它可以简化为几个字,这几个字是世界上所有的儿童都知道的,那就是:给我讲一个故事。就这么容易。”[1]因而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就成了近些年中西方电视新闻采制的一种常用手法,尤其是在民生新闻的发展进程中,铺排故事情节、展现人情世态也就成为强化节目趣味性的一种重要方式,这在帮忙类节目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帮忙类节目着力展现各种冲突所构建的立体化场景,刻意讲究矛盾的铺排和问题解决的一波三折的冲突过程,向受众提供不同声音的多元交锋,挖掘事件中浓厚的人情人性,在切实为受众提供实际生活的启示与帮助的同时,也提高了广大受众的收视兴趣,满足了受众的收视愉悦感,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可视性。
每个新闻事件的背后都是人,人是故事的核心,没有人就没有故事,没有人的故事就不是好故事,所以要想讲好一个故事,首先必须把人写活,人的命运、遭遇、情感始终是拨动人们心弦的重要内容。因此,一个电视故事是否吸引观众,关键的问题还是要讲人的故事,通过对人的命运和人的情感故事的描述,展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生百态,从而使观众设身处地地感受新闻故事。在帮忙类节目中,对于人的关注、对于人情的展示、对于人性的挖掘是贯穿节目始终的主线,无论是对百姓生活困顿的全景展示,还是对人们渴求帮助的热望的表达,抑或是对普通人互助友爱的情怀渲染,都触碰着受众内心深深的柔软情愫,激发起人们的同情和善意,从而激励人们以行动传达和表现人性的温暖和光芒。
仅仅具备题材上的故事性只是完成了节目趣味性的一个步骤,能否吸引受众更为重要的是对故事的叙述方式,为了将故事讲得更好,帮忙类节目非常重视叙述策略和叙述技巧:通过营造冲突使得戏剧感更强,注意铺陈情节的起伏跌宕,而细节的抓取有助于丰富故事,尤其是悬念的设置牢牢吸引了受众的情感注意,在不长的时段内,编导往往有意运用断续勾连的方法将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蒙太奇式的剪辑组接,从而巧设故事冲突,不断构建起受众的心理期待,让受众跟随记者或主持人探究事件发展的进程和结局。
四、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因其鲜明的服务性特征备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而帮忙类节目作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延伸,拓展了电视民生新闻新的发展方向,尽管其中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但是随着“三贴近”原则的进一步落实、“走转改”活动的进一步深入,作为帮助百姓排忧解难,构建政府部门和受众之间的沟通桥梁的帮忙类节目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苗棣,等.美国经典电视栏目[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49.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