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对外传播中的评论特色
2012-12-18沈双喜
新闻爱好者 2012年7期
【摘要】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时事评论专栏“望海楼”进行抽样分析,通过对文本的议题、指向、时效、作者等方面的量化分析,归纳出“望海楼”栏目有以下特色:在对外传播中侧重经济、文化议题,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指向多元化,但以阐释、建议为主;关注宏观重大议题,不唯时效性;评论作者主要来自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增强了评论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关键词】《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对外传播;评论特色;抽样
作为中国面向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势必在对外传播中担任重要角色。“望海楼”是海外版一个品牌时事评论栏目,自2005年1月1日创办以来,评论以中外关系为主的世界大事和世界关注的中国大事,对国内外各种议题向海外读者发出自己的声音,引领读者与时代同行,“想要知道我们国家和全球有什么重大事件,是作何评论的,首先想看的就是“望海楼”栏目”[1]。
综观学界的研究成果,关于“望海楼”的专门研究仅有一篇《对外传播评论写作风格初探——以〈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栏目为例》[2],该文采用的是例证法的定性分析,通过几篇评论去例证观点的方法未免缺乏科学性。“望海楼”在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申请表中从时效性、权威性、评论文风三个方面总结出其特性,但归纳得非常简单,而且自我评价难免不易令人信服。故本文吸取前人研究的成果,并力图克服其不足,通过对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的“望海楼”栏目进行抽样分析,从评论的选题、指向、时效、作者等方面归纳总结出“望海楼”栏目的特色,以期对新闻评论如何更好地在对外传播中发挥效用有所借鉴。
样本设计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对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的“望海楼”栏目进行抽样。为使研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也意欲以2010年为分界点,对比之前和之后其评论特色是否有变化,故增加对2010年以来报纸样本的权重。通过随机数表,在2005年至2009年中的每月抽取1篇,计60篇;2010年至2011年2月每月抽取4篇,计56篇。样本总数为116篇。
数据分析
样本中有6期没有“望海楼”栏目,其中4篇是社论,1篇为转载的评论,还有一期头版没有评论,“望海楼”栏目的连续性为94.8%,以下分析的样本数为除去此6期的110篇。
(一)选题。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首先表现在选题上,看似随意的选题行为背后,都有其一贯的写作原则和方法,它制导整个新闻评论写作过程,标志其特色、水平和影响力[3]。
在样本中,文化议题31篇,占28.2%,经济议题29篇,占26.3%,文化和经济议题所占比例达到一半以上。在文化方面,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诗》)、电影(《拍好中国人爱看的电影》)、文学(《平常心看待当代文学》)、京剧(《让京剧飞入寻常百姓家》)、语言(《汉语该如何对待外来语》)、教育(《我们何时才有科学大师》)、节日(《请为春节写首歌》)、新闻出版和文化体制改革(《既换了汤 又换了药》)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议题。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望海楼”的选题分布较广泛,除文化、经济外,还涉及政治和国际关系(18篇,占16.4%)、环境(7篇,占6.4%)、体育(6篇,占5.5%)、社会民生(5篇,占4.5%)、军事以及宗教(各有4篇,占3.6%)等。此外,农业、重大灾难、公益方面的问题也有提及,如《减免农业税加快脚步》、《研发杂交稻 养活更多人》两篇文章,就农业税的减免和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阐释评议。
在样本中,不管是文化、经济,还是军事、宗教,都有涉及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议题,在110篇文本中,有42篇选取国内的议题,占38.2%,评论国际事务的有68篇,占61.8%。
(二)指向。新闻评论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是针对新闻报道中重要事实或社会现象及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等,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具有一定倾向的言论[4]。杜秀将这种倾向性分为批评、建议、研究、歌颂、阐释、争鸣等六种指向[5];赵文晶、陈秀玮则认为其包含肯定赞美类、批评谴责类、建议研究类、阐释说明类、争鸣商榷类等五种类型[6]。本文根据样本的文本内容,设立了批评、赞扬、阐释、建议四个指标。
在本文所抽取的样本中,有43篇阐释性的文章(占39.1%),包含在文化、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关系等各种选题中,对重大事件、会议、活动等向受众解读、阐释和说明。
样本中的建议类(30篇,占27.3%)评论主要集中在文化、经济、环境、社会民生等议题上,其中政治、军事、国际关系上的建议性指向较少。赞扬性(22篇,20%)和批评性(15篇,13.6%)指向大都涵盖了选题中的各个领域。
(三)时效。本文所抽取的样本中,“望海楼”在新闻发生近期(三天内)发表的评论共38篇,占34.5%;中期(三天后至一个月)内共有28篇,占25.5%;与新闻发生间隔一个月以上的评论有62篇,占56.4%。其中在22篇事件发生后一天以内刊发的评论中,非突发性新闻有15篇,如《影响深远的访问》一文即是对当天胡锦涛主席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一之前已知的安排进行评论;《从绿茶说到摩洛哥的中国缘》则是在摩洛哥国庆日当天摩洛哥国王所发表的感言。在没有时间范围、新闻由头(无时效性)的32篇评论中,有19篇是关于文化的,占十分之六之多,如《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层之美》、《文化交流需要大国思维》等。
(四)作者。2009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时事评论专栏“望海楼”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推荐表中有这样的描述——“望海楼”有四个“少见”:天天一版有评论,少见;国际评论上一版,少见;作者队伍中国际国内名人政要之多,少见;被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媒体转载、引用之多,也是少见的。从样本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作者队伍中国际国内名人政要之多”并非虚言。
“望海楼”在2005年7月之前并没有对作者身份进行标明,之后才开始注明作者身份。其中为本报编辑、记者所写的有32篇,2005年至2008年41篇样本中(不包含7篇未标明身份的)共有17篇,占41%,2009年之后有15篇,占78篇样本的19%,本报编辑撰写文章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评论作者为专家学者的共有43篇,本报特约评论员的有16篇,基本上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著名学者。此外,还有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等官员政要所著的8篇文章。
“望海楼”栏目的评论特色解析
(一)选题以文化、经济为主。在样本分析中发现,2005年、2006年“望海楼”栏目创立之初,对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评论有11篇,占两年样本的近50%。2007年至今政治议题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在87篇中仅有7篇涉及。在对外传播中,软实力的文化传播比政治传播更容易被接受,也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文化的海外传播能够“输出”文化意义体系,从而提升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为本国营造出一个平等互惠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环境,促进国家现代化发展[7]。
美国学者Samuel Huntington曾指出:“经济力量实际上可能是最重要的权力源泉,在主要大国间军事冲突不大可能发生的时代里,经济力量在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高低方面将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8]当下,我国仍是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010年中国GDP总量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经济议题势必成为对外传播的重点领域。
(二)评论指向偏重阐释、建议。“在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大环境中,代表来自中国的主流声音,对国际重大事件表达‘中国主张’,面对世界对中国的质疑、担心、误解,阐述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向世界解释中国”是“望海楼”的主要定位,阐释、建议性指向评论的侧重正是这一定位的体现。
在对外传播中,应该尽量避免赞扬、歌颂指向的评论。鉴于外国传媒的报道习惯和受众的接受习惯,“以正面报道为主”方针在对外传播中的实际效果很差,一味赞扬、歌颂的评论也会让读者反感。正如陈力丹所言,我们报道成绩很放手,报道负面的东西顾虑很多,有一种生怕给国家抹黑的心态[9]。这种心态下的报道结果是,因为担心局部失分而造成全局失分,正面报道未能起到预期的正面传播效果。评论也是一样,如何将赞扬、歌颂等溢美之词融于无形之中而非大张旗鼓,转变思想和文风,变“正面歌颂”为“正面效果”,才会是成功的对外传播。
(三)不唯时效性。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迅速扩张的今天,新闻的生命更加短暂,新闻评论的出炉也更加迅速,“时效性”被不适当地强调到了夸张的程度。“新闻评论的核心是提供‘交流价值’的。‘时效性’值得提倡和强调,但是不能过分,甚至到‘一票否决’的地位。很多评论编辑已经慢慢形成了一定的惯例,凡是对时间跨度大的评论作品,根本不处理”。归其原因,孙江波认为,一是对长期存在的问题缺乏持久的耐心和关注;二是煽情有余,理性不足[10]。
“望海楼”对新闻时效性也非常注重。在三分之一的新闻发生近期所做的评论中,正如“望海楼”栏目自己的总结:突出一个“抢”字,在国际舆论战中抢占先机。但“望海楼”并不唯时效性,有一大部分评论仍是在新闻事件沉淀澄清之后才发表相关评论,这种保持对新闻的距离,以理性、沉稳的态度对待当下新闻唯时效性的浮躁,让人称赞。不过占近三分之一的对无任何时效性的现象发表评论不免会让人产生对“时事评论”专栏名不副实的感觉。如何把握时效性和适宜性之间的度,还需进一步研究改进。
(四)作者以专家学者为主,评论具有权威性、专业性。一个专栏需要自己相对固定的作者队伍。作者队伍的思想写作水平的高度,决定了这个专栏的高度。“望海楼”以国际国内名人政要、专家学者为作者的评论占样本的60.1%,“望海楼”编辑建立了一个以国际国内名人政要、一流专家学者和主流媒体著名评论员为骨干的作者队伍,涵盖了文化、经济、政治、军事、宗教、体育等各个领域。报纸——中共中央机关报的权威性,版面——头版的重要性,再加上评论作者身份的显著性,无疑使得“望海楼”的评论更加权威、更加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选样本中,有一篇来自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留学生章晓哲的文章《请为春节写首歌》,在众多专家名人政要中,因作者身份的普通而显特别,甚至珍贵。在保证权威性、专业性的前提下,适当为普通人提供一些发表评论意见的机会,或许在对外传播中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木仁.《望海楼》获大奖名副其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11-14(06).
[2]艾然.对外传播评论写作风格初探——以《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栏目为例[J].东南传播,2010(11).
[3]顾建明.中美新闻评论选题方法的比较分析[J].新闻大学,2007(3).
[4]薛中军.新编新闻评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杜秀.新闻评论的时代视角——2004、2005年“新华时评”调查分析[J].中国记者,2006(4).
[6]赵文晶,陈秀玮.民生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研究[J].现代传播,2010(4).
[7]李春蕾,马俐.党报对外传播中的文化安全分层架构模式研究——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J].当代传播,2010(6).
[8]Samuel Huntington,“Why Intenational Primacy Matter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7,No.4,1993,p72.转引自钟伟云.日本对非援助的战略图谋.西亚非洲,2001.6
[9]陈力丹.对外传播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如何做好[J].对外大传播,2005(8).
[10]孙江波.新闻时评对时效性的不恰当强调.[EB/OL]http://sjb8210.blog.sohu.com/70983931.html?act=1195522956828#comment.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新闻学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