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力

2012-12-18黄瑶

新闻爱好者 2012年7期

  【摘要】2010年年末“给力”热潮兴起,“给力”作为网络新词语开始迅速被大众接受并广泛传播,然而其热度的背后也带来了语言上的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剖析给力的构词模式、语义特征、语用价值和新时代传播背景等解释给力的流行原因,并指出了一些关于给力的滥用误用现象。
  【关键词】给力;流行;规范
  近两年众多媒体给予“给力”非常的关注度,一时间掀起了人们关于“给力”“不给力”的使用热潮。究竟“给力”给的是何方之力,得以荣登2010年国内最热年度用词榜首?热度背后又带来了哪些负面的效应?这一切的答案还得追溯其源流、剖析其用法,从而规范它的使用。
  一、给力的流行缘起
  新环境下“给力”一词的产生和流行均与媒体传播息息相关。首先新词语“给力”的产生,是在网络环境下出现的,最早见于中文配音的日本搞笑动画片《大话西游》里“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一句。其中“不给力”是形容事情的结果与预想之间的反差,这句配音被网络上公认为是新词语“给力”的源起。因为从搞笑的氛围里萌生,也为给力打上了诙谐搞笑的标签,为后来的流行埋下了伏笔(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给力与新词语“给力”同形不同义,故不在此参与讨论)。随之世界杯期间,“给力”被炒得沸沸扬扬,球迷们借助“给力”宣泄情绪,如“不给力啊德国,西班牙太给力了”,此时的给力有“带劲儿,真棒”之义。而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报道,把“给力”一词推上了舆论争议的高潮。紧接着11月18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评论说这代表“给力”作为网络新词汇已经被官方认可。至此关于给力的各色标题和应用层出不穷,甚至有中国网友还将“给力”、“不给力”两个词生造成英语甚至法语,虽然其被新闻出版总署叫停,但从侧面不难看出给力正由媒体和网络的“宠儿”,渐变为时代语言的潮流符号,由小众网络词汇逐步普及到大众流行用语。
  二、给力的流行缘由
  给力的构词模式。有人说给力的流行是因为顺口好记。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给力”的生成采用了现代汉语词汇中固有的构词模式,因此符合人们接受的语言常态,自然就顺口好记,也说明了给力的流行不是凭空而造,而是有其内在的流行机制。首先它在构词形态上是汉语中“给”字和“力”字的组合,给而力均由来已久,历史悠长。“给”字在古文献中使用频率极高,演化至今有多种义项并存。现代汉语中多作动词使用,常用词义为给予、处置和被动。做给予义讲有①交付,送与。如:~以,~予,送~,献~;②把动作或态度加到对方:~他一顿批评。做处置义有“把、将”之含义,如:请你随手~门送上。做被动义讲有表示遭受的含义,如:房子~火烧掉了。“力”的由来是甲骨文象形体的演化。“力”,甲骨文中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故“力”字为“力量”之“力”。其作名词含义有四:①力量,力气;②一切事物的效能;③用极大的力量,尽力,致力;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也是物理学名词。其次从音节划分看属于双音节词。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如:目——眼睛;诬——诬蔑;日——太阳。双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不仅数量上取代了单音节词的优势,而且在使用上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现代汉语词汇结构呈双音节化的发展趋势,这在今后不仅不会减弱,而且会永久地持续下去。给力作为双音节词,如果在古代单音节词为主的词群中较少用到,那么在现代汉语中它符合汉语词汇的使用习惯,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人们接纳。就韵律而言,给和力的上声去声的曲折变化,掷地有声,给人以听觉上的激昂感。最重要的是在构词类型上“给力”是典型的动宾型合成词。动宾复合式是现代汉语中一大类主流构词法,如:注意、达标、站岗、投资、美容。给力中“给”和“力”均为成词语素,是双语素复合词。其中“给”作词根表示动作,“力”是给所支配的对象。也是典型的动宾复合词。现汉中由于动宾结构的构词能力强,成为能产的一种类型,如反对恐怖组织——简称“反恐”,网络词语灌水、打酱油等。给力的双语素动宾结构,体现了现代汉语中汉语单音节词重组能力和复合词的能产性优势。总的来说,给力在构词上符合现代新汉语词汇的生成机制,并由其铿锵的声韵构成了流行的必然性元素。
  给力的语义特征。给力有显性的语义特征是其流行的因素之二。给力一词是实词,在实际的语言生活中,用为动词和形容词。作动词有助力和使力之义。形容词有加油、欣慰、好、满意、赞许等含义。无论作动词还是形容词,其语义的显性特征都十分突出,感情色彩呈积极的、赞许的褒义色彩,形象色彩呈使劲儿的鼓气和用力姿态,总体凸显正面激昂的语义场。一个词语的保留和流传,其显性的语义特征是必不可少的,如同为网络流行语的“囧”和“雷”,“囧”古义指光明,今义多表示郁闷无奈的情绪;“雷”原义指自然现象,网络义指对事物的反应格外震惊、出乎意料。“给力”、“囧”、“雷”作形容词使用流行于网络的共同点是词语语义的个性色彩强烈,显性的语义特征突出。在这个多数年轻人追求个性张扬自我的时代,这样的文字必有它的存在价值,因为它彰显了新一代的网民对自我意识的创新性认识和关注。所以给力的显性语义特征无疑是迎合了爱追求新鲜的这一群体的口味,并促其传播。
  给力的语用特征。给力一词可搭配的成分呈多样化,使用的范围具广泛性。作为动词来讲,给力可连带宾语表出力,如:得惠商业街给力高新区(2011-5-26 包头新闻网)。作形容词时可修饰定语成分,表性质状态。如:“青春绽放”大学生音乐之旅展现给力青春(2011-01-30搜狐音乐);2011最给力的风水环境(2011-05-26 凤凰网);《单身男女》“笑果”十足被赞最给力的爱情电影(2011-04-05 雅虎网)。两者均可加否定词缀“不”和副词“很”、“最”等对其进行限制和修饰。这种语用环境,使该词既具有极强的口语化特征,同时又具有极强的书面语特点,这就使得“给力”一词的使用具有了广泛的空间,从而成为当前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流行语。
  给力的传播背景。给力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过程。给力的产生和发展是在新媒介环境下进行的。一开始给力作为网络语言,被小众化或者说少数网民使用,由于它的语义语用等特征,迎合了社会某种心理诉求的需要,很快就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是一个公众平台,网络改变着社会的生活状态,也必然冲击并改变着传统媒体,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事实:网络上流行的,必然在一段时间后转而成为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热门话题。同样,给力一词在网络上传播以后,很快传统媒体及时跟进,特别是《人民日报》的使用,更为“给力”一词的广泛应用给予了赞同与鼓励。“给力”一词正是在这样的传播背景下,逐渐由网络的小众化,转变成了当前的大众化。
  三、给力的泛滥使用
  但随着网络和媒体的传播,“给力”一词又呈现出泛用和滥用的趋势,严重地冲击着词语使用的规范性。比如,有些媒体在使用“给力”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特殊用意”,不注意给力的词性和词义,乱用到宣传语中,和逻辑上无相关的成分乱搭配。如:综艺节目名称“给力星期天”,很难使人联想到精彩、搞笑的节目风格,反而少了周末轻松和愉悦的气氛。中国某旅游景点的宣传语“更近、更爽、更给力”,意指要让广大游客收获健康、快乐、美丽和力量,可从标语中悟不到一点美的意境反被网友称为低俗广告。可见,过滥使用也造成了人们的审美疲劳,使“给力”流向低俗化。
  四、结语
  语言的纯净需要全社会每个成员的积极配合和维持,给力一词因为自身的构词机制、语义特征与语用价值和媒体传播的背景而成为时下流行词汇。在这种趋势下,媒体工作者更应当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主动承担维护汉语言规范纯洁的责任。只有规范性的语言才能在中国语言文字传承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泛滥地使用新词语,生造语句,句法上生搬硬套,不仅不会起到信息传播的作用,还会干扰正常的语言生活,给汉语注入病毒,影响祖国语言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9.
  [2]刘晓丽.全媒时代媒体传播对流行语的影响[J].求索,2010(6).
  [3]张鹭.从给力现象看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新闻语言[J].科技与出版,2011(4).
  (作者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