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技术的群体性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
2012-12-12黄娜娜江静华李燕明张灵芝张智敏叶慕镕吴楚燕潘倩仪
濮 欣,黄娜娜,黄 燕,江静华,李燕明,陈 勇,张灵芝,张智敏,叶慕镕,吴楚燕,潘倩仪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中山 528400)
健康管理的重点在于对疾病的前瞻和预防,这与我国的中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本研究通过运用中医特色的体质测评、中药调养、针灸、推拿、膏方等传统的预防保健方法,有效地改善体质和增进健康,达到了预防疾病的目的,成为健康管理的有效工具,在群体性健康管理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总结报道如下。
1 研究目的
2010年3月—2011年4月,通过对中山市大信新家园社区全体居民健康状况的调查,建立本社区人群中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的健康档案,并据此制订中医辨体调养和传统养生技术干预计划并实施,探索出一套具有明显中医特色,并且操作性强的健康管理的有效工具。
2 纳入研究标准
凡社区居民年龄在18~70岁之间,符合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其高危人群的居民。排除有先天性疾病、既往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类疾病者。符合调查要求者216例,其中男104人,女112人;年龄18~70岁。见表1和表2。
表1 216名调查对象的体质分布 %
表2 216名调查对象中血压、血脂、血糖异常所占的人群比例
3 研究方法
3.1 健康状态的评估
首先,对社区居民全部进行中医体质分类,体质测评表主要包括亚健康常见症状自选题38条、中医体质自选题78条。体质分类方法采用北京王崎教授体质9分法[1]。问卷独立填写,当场自填收回,对无能力填写者则由调查员询问填写,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还包括血压、血脂、血糖测定,然后计算出体质偏颇、亚健康人群比例,进行健康状态的初步评估。
3.2 健康管理方法
3.2.1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
首先进行领导层的开发,向社区领导及居委会领导说明项目意义,解决行政支持;组织居民小组长和骨干开会学习,发动居民合作;另外,对工作人员(包括医师、护士、社区管理者)进行培训,建立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又针对家庭主妇进行培训,进行药膳、饮食烹饪控盐等。
3.2.2 中医干预活动
以中医体质学说为基础,从健康指导、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干预。对每个建立了健康档案的居民都有固定的医生与护士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的形式通知干预手段的时间与地点,并进行追踪,如每4个月对调查对象的血压、血脂、血糖进行测定,并分别记录在健康档案里。整体干预期为1 a。在对全体人群进行健康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将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只参加“中医四季养生计划”,研究组另加“中医辨体调养和传统养生技术干预计划”。两组一般资料对比,见表3、表4、表5。
表3 两组居民人数、性别、年龄对比
表4 两组居民体质分类对比
表5 两组居民患病种类对比
(1)针对社区全人群的“中医四季养生计划”。凡社区居民年龄在18~70岁之间,符合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其高危人群的居民均参与“中医四季养生计划”,进行群体性的健康干预。由我院治未病中心专家举办四季养生知识讲座,开展保健咨询活动,并将中医四季养生小册子送到社区居民手中。内容包括:①顺四时。即在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四时气候变化中,人体通过自我调摄与之相适应。②畅情志。是通过自我情志的调节,消除不良情绪的刺激,维持精神安宁,保持正常的心理情绪变化。③慎起居。是指生活作息的规律化,要正确制订合理的起居作息时间,以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④节饮食。指饮食要有规律,要掌握进食的量与时间,保持机体充盛,阴阳平衡。⑤勤运动。是要求适度的运动以保持血脉流通,气机调畅。运动选择了八段锦养生操进行练习。该操简单易学,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便于居民很快掌握并坚持每天习练。
(2)个体人群的“中医辨体调养和传统养生技术干预计划”。纳入研究组的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其高危人群的居民均另加“中医辨体调养和传统养生技术干预计划”。①辨体施养。根据个人的体质有针对性的进行精神调摄、运动调养或足疗按摩等。②辨体施膳。根据不同的体质,采用食疗调理阻遏其相关疾病的发生,采用饮食指导、药膳处方、膏方茶饮等方式进行。③辨证论治。对高危人群及一些慢性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并给予中药干预、心理干预及传统疗法干预,包括针刺治疗、拔罐治疗、艾灸治疗等。
3.3 评 价
3.3.1 评价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数据分析采用干预前后的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的方法。计量资料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对比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3.3.2 评价指标
对体质变化的评价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ZZYXH/T157—2009)进行判断。体质疗效判断方法(自拟):两组干预6个月后,观察体质改善情况。显效:体质转化分下降>35分。有效:体质转化分下降20~35分。无效:体质转化分下降<20分或未下降。
对心脑血管等高危人群的评价我们采用sF-36量表对居民进行了生命质量评价。生命质量的测量[3]sF-36 是在 MOS(Medical Outcome Study)基础上,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一种多条目的简明健康调查问卷。生命质量的评价调查对象在干预前后各进行一次生命质量评价。按照sF-36量表制定者的评分标准对所有调查对象的8个维度进行评分,为便于比较将各个维度的原始分按量表转换公式:各维度转换得分=[(原始分-最低可能评分)/一般平均可能评分]×100,经转换后量表各维度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分值越低,说明患者该维度损伤越严重。
3.4 结 果
3.4.1 全人群的中医四季养生计划的服务效果
首先评价全体人群对中医养生及中医治未病认知程度的变化。经过1 a的宣传指导,我们对216名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的危害知晓率由50.2%上升到88.7%,糖尿病的危害知晓率由46.1%上升到85.4%,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知识知晓率由42.1%上升到86.4%,高脂血症人群对自身血脂水平的知晓率由45.3%上升到91.2%,定期测量血压的行为由69.2%上升到91.3%,定期监测血糖、血脂的行为由65.1%上升到86.2%。养生保健指导前后的知晓率对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通过中医养生知识的指导,社区居民生活方式也有显著性的改变。见表6。
表6 中医养生知识指导前后216例调查对象生活方式对比
3.4.2 两组居民干预前后体质变化对比
见表7。两组对比,经 Ridit分析,u=4.89,P <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7 两组居民干预前后体质变化对比
3.4.3 两组高危人群及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干预前后生命质量的对比
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应用sF-36量表对居民进行了生命质量评价,结果见表8。
表8 两组居民生命质量sF-36评分干预前后对比 分,±s
表8 两组居民生命质量sF-36评分干预前后对比 分,±s
组 别 例数 时间PF RP BP GH研究组 108 干预前 81.20±4.49 80.80±6.87 64.80±3.96 74.40±3.51干预后 84.20 ±4.81*# 84.00 ±1.58*# 61.49 ±2.07*# 78.67 ±2.70*对照组 108 干预前 81.56±3.85 80.89±6.34 64.02±3.24 73.80±3.27干预后 81.21 ±4.63 81.02 ±1.23 63.97 ±2.15 78.26 ±2.54*
续表8 两组居民生命质量sF-36评分干预前后对比 分,±s
续表8 两组居民生命质量sF-36评分干预前后对比 分,±s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比,* 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对比,#P<0.05。
组 别 例数 时间VT SF RE MH研究组 108 干预前 80.00±7.52 71.20±6.10 72.00±9.35 71.00±8.34干预后 83.02 ±6.87* 71.80 ±5.07* 81.46 ±6.19*# 76.20 ±7.85*#对照组 108 干预前 80.02±7.01 71.30±5.98 71.80±8.59 71.68±7.87干预后 82.97 ±6.27* 71.45 ±5.32 77.36 ±6.23*72.05 ±7.39
4 讨论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疾病发生就是要保持良好的体质条件,使机体免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干扰,从而激发人群健康潜力,有效降低发病率,这种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预防医学和个性化诊疗的现代健康管理的观念。中医治未病的过程就是对个体健康管理的过程,“未病先防,欲病先治”,在此理论指导下,结合我国目前的状况,探索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和开展起来的,作为一个健康管理模式,本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4.1 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
本研究中采取了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社区综合干预,既有对社区人群进行的“中医四季养生计划”,又有对亚健康状态、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的干预。全人群策略中,中医四季养生不仅针对一般人群,同样也适用于高危人群和患者;对于高危人群策略,采取的干预措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4.2 临床与保健相结合
本研究以社区为中心,挑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内科医师参与研究。这些医师,既可以对人群进行正确的养生保健指导,又可以针对高危人群给予相应的临床干预措施,如中药调养、心理保健、养生锻炼、针灸、拔罐等中医治疗。这样就完成了临床与保健、药物与非药物干预等综合性的工作。
4.3 创新性
目前有炎黄公司研究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KY3H模式)”,是针对个体的健康管理模式,但操作和流程相对复杂。对于群体性的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尚未见报道。本项目针对群体性健康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中医特色明显,为中医“治未病”理论对健康管理的指导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
4.4 可操作性
作为一个群体性管理项目,笔者以“中医四季养生计划”为切入点,可方便项目的开展、管理。目前国内外现行的健康管理模式侧重于对个体疾病的预警及干预,而本项目侧重于对社区整体健康文化的推广,尤其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并派经验丰富的医师深入居民当中开展养生讲座,传递中医传统养生知识,使群众乐于接受,便于配合。
4.5 可持续性
本项目是针对一种群体性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探讨,一方面,获得了社区管理者的支持与群众的欢迎,具有现场工作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由于治未病工作可在后期获得更大的收益,又为项目的进行提供了效益上的可持续性。
本研究将传统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于具有现代理念的健康管理当中,探索出了一些实用、简便、价廉的健康管理方法,为治未病和健康管理的结合提供了具体的临床实践。但由于缺乏经验借鉴,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经费和时间的限制等,使本研究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加之本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在设计及方法学上难免有疏漏之处,尚待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1]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9.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
[3]Ware JE,Snow KIL,Kosinski M,et al.SF-36 health survey manualand interpretation guide[M].Boston,MA:The Health Institute,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199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