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三联疗法”治疗痤疮36例
2012-12-10赵爱玲徐亚莉
赵爱玲,徐亚莉,张 蕊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形成粉刺、丘疹、疱疹、结节、囊肿等皮损,严重者可遗留疤痕,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针刺三联疗法是徐亚莉老师在多年临床中总结出的一种对痤疮具有显著性治疗作用的疗法,即针刺、刺络拔罐、耳穴贴敷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法。笔者于2010年8月-2011年7月跟随导师徐亚莉副教授应用针灸三联疗法治疗痤疮患者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均来自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病例。其中男11例,女25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31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3年。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痤疮的诊断标准:①初起毛囊口呈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也可发展为脓疱,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者可形成硬结性囊肿;②多发于男女青春期面部、胸背部,并伴有皮脂溢出;③常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感受外邪等诱发,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④青春期过后,多数患者可自然减轻。
1.3 纳入标准
①根据本病发病特点,确定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15~35岁患者;②治疗前30天内未使用过与本病相关的药物,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与本病相关的药物;③能够按照计划疗程坚持治疗,并愿意配合本研究者。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5岁以下或者35岁以上或药物性痤疮患者;②合并有脑血管、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糖尿病或精神病患者;③符合纳入标准,但未按计划疗程治疗和(或)在治疗中使用与本病相关的药物而无法判断疗效者;④由于其他原因而不能坚持配合治疗、随访致使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及安全性判断者。
1.5 治疗方法
36例患者均采用针刺、刺络拔罐及耳穴贴敷综合方法治疗。
1.5.1 针刺疗法
主穴:攒竹、太阳、颧骨、面岩、颊车、合谷、曲池、足三里,并在皮损密集部,沿丘疹、疱疹、结节囊肿的下缘向根部刺入。辨证配穴:肺经风热证者配风池、尺泽;脾胃湿热者配阴陵泉、隐白、内庭;血瘀痰凝者配血海、三阴交、丰隆。操作方法:面部腧穴用1寸毫针浅刺,其余穴位用1.5寸毫针常规针刺,局部消毒后,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3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于治疗中脓疱、结节或囊肿已成脓者,可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注射器针头点刺,挤尽脓液,待挤出血液1~2滴后,疮口处再次用碘伏消毒予以治疗。
1.5.2 刺络拔罐疗法
主穴:大椎、肺俞(双)、膈俞(双)、肝俞(双)、胃俞(双)及大肠俞(双);每次选取3组穴位(均不与上次选取的穴位重复),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再用闪火法拔罐,留罐10min,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3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3 耳穴贴敷疗法
主穴:内分泌、皮质下、肾上腺、面颊、肝。睡眠欠佳者加贴神门,皮脂溢出严重者加脾,肺经风热重者加肺、大肠。操作方法:两耳交替,每次治疗选取1耳,常规消毒后,贴压王不留行籽,嘱咐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min,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3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
1.6 注意事项
①治疗期间少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②生活规律,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熬夜等;③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炎性病变,切忌用热水烫洗患处,应常用温水、硫磺肥皂洗涤颜面;④禁止用手挤压,以免炎症扩散,遗留凹陷型疤痕;⑤治疗后期可配合使用中药类美白型面膜,以消除痘印,勿滥用化妆品。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仅留有色素沉着,无新起皮疹,无油腻感及痒感;显效:皮损消退80%以上,新起痤疮皮疹少于5个,油腻感明显减少,稍有痒感;有效:皮损消退30%~79%,新起痤疮皮疹少于10个,油腻感及痒感略有改善;无效:皮损消退29%以下,或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2.2 治疗结果
36例患者中治愈11例,占30.56%;显效15例,占41.67%;有效9例,占25.00%;无效1例,占2.78%;总有效率达97.22%。
3 典型病例
李某,女,19岁,在校大学生,因面部反复丘疹、脓疱1年余,经多方治疗,疗效均不明显,遂于2010年9月6日来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诉平日自感学习压力较大,纳差,饮食及睡眠均欠规律,大便多干结,1~2日一行,月经规律,量较多。病起自感面部瘙痒难忍,偶有抓挠。视诊见前额、两颊、口周以及下颌有大量丘疹集簇发生,部分融合成片,偶见散发疱疹,痤疮色红,高于肤面,并有少许陈旧性色素沉着斑。皮温正常,根脚较深、硬。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寻常型痤疮,中医诊断:粉刺,证属脾胃湿热。依上述疗法治疗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1个疗程后,患者面部红色渐退,痤疮根脚逐渐变软,皮损减少,3个疗程后,面部皮损基本消失,脸色红润光泽。随访半年,未复发。
4 讨论
痤疮是发生于颜面、胸背等部位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通常和性激素分泌失调、皮脂分泌亢进、毛囊角化过度和毛囊内微生物生长过度等因素有关,属祖国医学“粉刺”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是由于过食肥甘辛辣之品,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或素体阳热偏盛,复感风邪,风性上扬,挟热上熏面部而发红色栗疹;或脾气不足,湿浊内停,郁久化热,湿热瘀痰凝滞肌肤,致使皮疹扩大或局部出现疱疹、结节。
现代医学认为针刺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从而改善痤疮的炎性病变环境。徐老师在临床中以针刺治疗为主,局部取攒竹以疏通局部气血,太阳疏泄头面部风热,颧骨、面岩均为头面部经外奇穴,针刺选此二穴,可更好地发挥其疗颜面痤疮之功效;颊车为足阳明胃经经穴,可疏通局部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局部浅刺的意义在于通调面部气血,改善局部循环,同时也不致使毒邪深陷。循经主穴合谷、曲池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和合穴,合用可泻热驱邪,通行气血,通腑排毒,足三里补脾胃之虚,促进脾胃运化水土,取阳经循行处之腧穴,可调理阳经之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祛湿。此外,针刺丘疹、疱疹、结节囊肿等皮损处,有改善局部循环,软坚消痤之功效。肺经风热者加尺泽、风池以疏风清肺;脾胃湿热者配阴陵泉、隐白、内庭以运中焦、化湿滞、泻胃火;血瘀痰凝者配血海、三阴交、丰隆以养血活血,祛湿化痰。
刺络拔罐疗法是依据“凡治病,必先去其血”、“血实宜决之,宛陈则除之”的理论,点刺腧穴以祛瘀排毒,调气和血,配合拔罐增强疏通经络之力。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刺血疗法有促进血液循环障碍改善,促使组织再生和修复的作用。大椎乃督脉经穴,为诸阳之会,是清热要穴,可泻诸阳经气血之瘀热,背俞穴点刺放血,并加拔火罐,可泻相应脏腑之邪热,有活血解毒化瘀之功效。
《灵枢》中记载:“耳为宗脉之会”,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行于耳。故刺激耳部穴位,可调整相应经脉、脏腑的功能,以治疗疾病。现代医学认为,耳穴贴敷可间接刺激面部神经末梢,促使面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后加快皮损区更替,促进其新陈代谢,调节皮脂腺的分泌。耳穴贴敷皮质下具有消炎之效,贴敷内分泌、肾上腺可调整机体的内分泌功能,从而使皮脂分泌降低,皮脂排除减少,面颊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治疗相应部位的疾患,肝可活血化瘀,调节脏腑气机。
三法配合使用,针刺疗法通过刺激腧穴,调整经络,改善脏腑功能而达扶正祛邪之效,佐以刺络拔罐疗法针对痤疮的病因予以治疗,配合耳穴疗法以增强刺激量及针刺后效应。针刺三联疗法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标本同治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临床实践证明,此疗法具有安全、经济、疗效肯定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