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不良反应及安全用药探析

2012-12-09程家华

亚太传统医药 2012年12期
关键词:剂量中药用药

程家华

(贵州省岑巩县人民医院,贵州 岑巩 557800)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全世界医学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在很多人的概念中,中药源自于天然,药性平和,且经过加工炮制,无任何副作用。但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已提出“是药三分毒”的论点,且随着其应用范围的广泛,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不利于临床安全用药。笔者特就中药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中药的用药安全,确保患者生命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原因分析。

1.2 方法

通过大量查阅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书籍和文献,再结合我院中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实情,总结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分析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2 结果

2.1 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1)疼痛。此种不良反应多发生在中药静滴中,在注射部位或者沿静脉走向部位可能出现疼痛,多表现为针刺样疼痛。

(2)过敏。此种表现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目前在临床已发生过的可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高达百余种,这主要与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多为大分子物质有关。过敏性皮肤反应又是过敏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轻者为皮肤瘙痒、红疹、湿疹,重者可见剥脱性皮炎、多形红斑等;过敏性休克也是过敏的又一比较危重的类型,多发生在中药注射剂使用中。

(3)毒性反应。此种反应多由于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或因患者对药物特敏感所致,轻者可见头晕、呕吐、腹痛、便血等,重者表现为中毒性休克,继而出现心跳和呼吸骤停,可危害到患者的生命。

(4)其他。神经系统主要症状是口唇或肢体麻木,瞳孔缩小或扩大;呼吸系统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泌尿系统的主要症状是排尿困难或尿道灼痛、尿毒症。

2.2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

(1)不合理用药。①服用剂量过大。在用药过程中经常存在药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但用药剂量过大,就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加之人们错误地认为中药为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在服药过程中经常会自行增加剂量,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比如大剂量的甘草会引发高钠低血症,大剂量关木通会损伤肾小管,导致上皮细胞坏死。加之现代的中药很多是通过人工养殖,炮制中又存在不遵古,更容易导致不良反应。②误服。由于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来源广泛,加上长时间的演变,存在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现象,而且不同地方服用方法不统一,同时很多中药通过炮制后,外形很相似,不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很难以分辨,从而导致患者误服而出现不良反应。

(2)剂型的改变。随着我国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传统的中药剂型得到很大的改变,中药药效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但随着剂型的增多,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比如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口服。

(3)个体差异。药物的作用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体质有紧密关系,一般小儿、老年患者、体质差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原因在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力差,而老年人各系统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且常伴有其他合并症,因此此类患者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4)配伍。中西结合是近年来临床的重大突破,不仅能够避免很多毒副作用,而且还可提高药效,但若配伍不合理,则是导致不良反应的“导火线”。比如将溴化钾与含朱砂的中成药合用,可因生成有毒的溴化汞或碘化汞而引起药源性肠炎。

2.3 预防对策

(1)确保药材质量。由于中药来源地不一样,其质量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批次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容易导致中药制剂质量不稳定。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确保药材的质量,让每批所使用的药材性质稳定。同时在加工过程中,应尽最大可能除去容易引发不良反应的杂质,比如鞣质、树脂等。此外,在炮制过程中,应严格遵守GMP,科学进行。

(2)合理用药。临床医生和药师应充分掌握各种药物和剂型的功能、用法、用药指证、用量、服用方法、配伍禁忌、煎煮方法等,再结合患者的实际合理选择药物,同时指导患者遵从医嘱服药,勿自行加量或换药,并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一旦有不良反应端倪,立即给予处理。对于患者需拿回家煎煮的药物,要详细的告知其用水量、煎煮火候、时间、服用方法和服用时间。对于容易混淆的药物,要指导患者进行鉴别,以免误服。

(3)合理配伍。中医的辨证用药和中药方剂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措施之一,也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本措施。临床使用中药应根据用药对象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精心设计处方,严格控制剂量和用药周期,避免滥用。特殊用法、需超大剂量用药,应有理论或实验依据或从小剂量递增,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加强不良反应监控。防范于未然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关键,也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因此应收集临床不良反应的资料,及时分析,时时监测,为决策部门、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中药不良反应的分析数据,使临床医生更好地掌握中药在人群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做到早诊断、及时处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1]吴嘉瑞,张冰灯.中药不良反应再认识[J].中国药物警戒,2006,1(6):403.

[2]曹群.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及原因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0):66.

[3]邓小敏.浅析中药配伍禁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4):311-312.

[4]万丽剑.中药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疗,2010,29(11):129.

猜你喜欢

剂量中药用药
中药的剂量越大、疗效就一定越好吗?
近地层臭氧剂量减半 可使小麦增产两成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生菜管道水培的影响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