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形成机制及CT诊断
2012-12-09王滨
王 滨
(广西合浦县中医院,广西 合浦 536100)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既往认识不足[1],常被误认为椎间盘突出并钙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体后缘骨折和后纵韧带骨化等,同时有关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报告也相对较少[2]。因此,为有效探讨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形成的具体机制及其CT表现,进一步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笔者特对收集到的23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病例,充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的23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病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0~70岁,所有患者均以腰腿痛为主诉,单纯腰痛6例,腰痛并下肢麻木、放射痛5例,单纯下肢麻木10例,无腰腿痛症状2例。
1.2 设备与方法
采用飞利浦单排螺旋CT机。18例常规层厚、层距5mm轴位扫描,5例层厚、层距3mm薄层轴位扫描。观察骨窗1200,250Hu;软组织窗250、40Hu。照片:所有病例均由2名高年资医师共同阅片并作出诊断。
2 结果
2.1 CT表现
腰椎椎体后1/3~1/2、后下或后上缘骨质缺损区,居中或偏于一侧,呈类圆形、梭形、不规则形、多环形骨质缺损,周边有硬化,与缺损区相对应可见结节样的骨块,后壁呈弧形凸入椎管,前缘多毛糙,后缘为光滑的骨皮质。骨块与椎体全部或部分分离。与椎体缺损区相对应侧骨块与椎体之间夹有一条厚薄一致的透亮带影。软骨结节骨块明显后突则致椎管或侧隐窝狭窄。
2.2 CT分型
(1)上缘正中型:5例,占21.7%;(2)上缘偏侧型:2例,占8.7%;(3)下缘正中型:11例,占47.8%;(4)下缘偏侧型:5例,约占21.7%。
2.3 软骨结节的分布
软骨结节大小不一,本组中最小截面为3mm×5mm,最大截面为18mm×21mm。结节对应的椎体后1/3~1/2、后下或后上缘骨质缺损区域,其密度与推间盘相似。CT值为60~85Hu,周围有硬化19例(82.6%),无硬化4例(17.4%)。受累椎体21例为单发(91.3%),2例为多发(8.7%),共形成软骨结节25个。其中L4椎体12个(48.0%),L5椎体5个(20.0%),L3椎体1个(4.0%),L2椎体4个(16.0%),S1椎体3个(12.0%)。
2.4 软骨结节与椎间盘关系
软骨结节层面对应骨质缺损区与椎间盘突出关系密切。其中椎间盘脱出5例(21.7%),椎间盘突出17例(73.9%),两者合计22例(95.7%)。椎体骨质缺损区没有突破椎体后缘1例(4.3%)。
2.5 软骨结节继发改变
软骨结节平面椎管和侧隐窝矢状径均有不同程度变窄。椎管最小矢状径7.2mm,最重者侧隐窝完全闭塞。相应椎体变形并向后突出18例(78.3%)。硬膜囊、神经根同时受压变形、移位11例(47.8),单纯硬膜囊受压14例(60.9%),单纯神经根受压移位7例(30.4%)。无硬膜囊和/或神经根受压2例(8.7%)。
3 讨论
3.1 软骨结节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基础
软骨结节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1986年laredo融合并研究了各种认识,提出了更让人认同的“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LPMCN)的诊断,认为LPMCN发病机制类似椎缘骨。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在先天解剖缺陷的基础上,青少年时期脆弱性较高的软骨终板在脊柱各种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破裂,椎间盘组织经破裂的软骨终板疝入椎体与骨凸环之间的薄弱区,形成Sehmorl结节,骨凸环后段则被挤向后方,并继续骨化直至骨骼发育成熟,构成软骨结节的后壁,并突入椎管,遂发展成本病[3]。总之,先天性解剖缺陷是原因,慢性创伤系动力,起催化作用,而LPMCN是结果。
病理上软骨结节有三种组织类型:即髓核、软骨结节、结缔组织。这三种组织均通过软骨终板的裂口,而后突入椎体内。其成因与椎间盘内压力增大有密切关系[4]。椎间盘结构(主要是髓核)疝入到椎体与软骨板之间后压迫椎体松质骨,使其逐渐吸收慢慢形成骨缺损,因相邻骨质受刺激而逐渐形成硬化带这是椎体后骨缺损区积软骨结节形成的病理基础[5],本组病例骨缺损区周围有硬化19例(82.6%)提示了这点。椎体后1/3~1/2、后下或后上缘骨质缺损,居中或偏于一侧,其后有软骨结节骨块突入椎管,以L4最为好发,其次为L5和L2,多位于椎体后下缘,少数在后上缘,一般为单个椎体发病,也可多发,本组统计数据与上述提法基本一致。作者认为其好发部位可能与腰椎的承重、应力区及椎板的薄弱区(脊索退化部及血管闭塞部)等有关,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索。几乎所有病侧均有同层面的椎间盘突出[6],本组病例椎间盘脱出5例(21.7%),椎间盘突出17例(73.9%),两者合计22例(95.7%)也证实了这一点。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其主要危害是后突的骨突环及伴随的间盘后突压迫椎管内的硬膜囊和神经根。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发生部位不同对硬膜囊及神经根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上缘正中型:最多见,易压迫硬膜囊,较大时可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上缘偏侧型:较常见,易压迫硬膜囊和同侧神经根;下缘正中型:较常见,压迫硬膜囊;下缘偏侧型:较少见,压迫硬膜囊及同侧神经根。
3.2 CT检查及诊断
(1)比较影像学平片、CT、MRI均可显示椎体后缘软骨结节。但平片因有骨结构的重叠,有些较小的软骨结节,尤其是L5、S1上缘的软骨结节可显示不出来。另外,平片不能显示软骨结节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影响。MRI由于可多方位、多层面成像,且检查范围大,对椎间盘位置变化检出率明显高于CT和平片,显示软骨结节对脊髓、神经根的影响效果好。但观察软骨结节的形态、数目及边缘硬化等改变不如CT。CT密度分辨力高,CT对骨化显示最敏感,作者经验,常规腰椎轴位扫描加薄层扫描可以清楚显示软骨结节的位置、大小、形状对硬膜囊神经根及骨性椎管的影响,在观察椎间盘疝、椎体骨质缺损区及硬化边宜用骨窗,观察软骨结节、椎间盘位置及两者关系用软组织窗。当然,应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软骨结节的范围、厚度及形态,多角度直观地观察软骨结节对脊髓的压迫,克服常规X线片和普通CT只能单角度观察病变的局限,提高诊断准确性,并有助于手术入路设计,是最好的检查方法[7]。但图像重建处理繁琐,费用相对昂贵。
(2)CT诊断:①腰椎椎体后1/3~1/2、后下或后上缘骨质缺损,居中或偏于一侧,类圆形、梭形、不规则形骨缺损区,边缘有硬化,缺损区CT值与椎间盘组织相似,60~85Hu;②与骨损区相对应,有类圆形、锥形或不规则骨块,前缘多毛糙,后下缘为光滑的皮质,全部或部分与椎体分离,其间有透亮间隙,宽约2~4mm不等,部分骨块与椎体相连续,呈唇样伸向椎管。骨块后缘与突出的椎间盘后缘显示一致;③多平面重建示:突出骨环与椎体一致;④软骨结节骨块明显后突则致椎管或侧隐窝狭窄。
(3)鉴别诊断:①椎间盘突出并钙化。椎间盘突出钙化,病灶特别浓密,无骨小梁显示。一般无椎体内低密度骨缺损区及周边硬化带。椎体后缘无后突无断裂[8];②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骨质增生通常位于椎体后缘中线两旁,骨赘与椎体骨皮质相延续,对应区域无椎体内低密度骨缺损区及周边硬化带;③椎体后缘骨折。有近期明显外伤史,骨折块前后缘均锐利;④后纵韧带骨化。多见于颈椎,腰椎少见。后纵韧带骨化长度及厚度不一,可累及多个椎体,一般情况下骨化长度和厚度呈正比关系,上下层面扫描可见骨化连续不断。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范围、厚度及形态,更有助于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鉴别。
[1]黄志凌.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J].中国医疗前沿,2011,6(4):71-72.
[2]陈炜.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与临床意义分析[J].放射学实践,2007,22(5):509-510.
[3]王云钊.中华影像学骨肌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59.
[4]梁碧玲.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19-620.
[5]殷好治,粱福民,壬希林,等.腰椎后缘软骨结节CT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2(19):145.
[6]耿道颖.脊柱与脊髓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74-75.
[7]李景学,孙鼎元.骨关节X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89.
[8]尚铁松,王云钊.腰锥间盘退变的X MR表现与病理对照[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9(36):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