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临床及病因分析
2012-12-09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妇幼保健院儿科237006
王 群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妇幼保健院儿科 237006
新生儿惊厥可以是多种疾病的一个临床症状,其临床表现极不典型,易被忽视。但对新生儿惊厥不及时纠正,可致死亡或多种后遗症[1]。本文对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儿惊厥病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中男38例,女18例。发生年龄:出生~3d30例,占54%;4~10d17例,占30%;11~20d3例,占5%;21~28d6例,占11%。早产儿32例,占57%;足月儿24例,占43%。低体重儿23例,占41%;巨大儿12例,占2l%;正常体重儿21例,占38%。
1.2 发生类型 (1)微小型25例,占44.6%,表现为眼球水平或垂直位偏斜,眼睑反复抽动,眨眼动作,吸吮、嘴嚼或其他嘴角抽动的动作。(2)强直型6例,占10.7%,表现为四肢强直伸展。(3)多灶性阵挛型4例,占7.1%,表现有一侧肢体向另一侧肢体的游走性阵挛性抽动。(4)局灶性阵挛型6例,占10.7%,表现为身体某一部位局灶性阵挛。(5)全身性肌阵挛型6例,占10.7%,表现为肢体反复屈曲性痉挛,有时躯干也有同样发作。(6)微小型和局灶型6例,占10.7%。2种以上形式发作3例,占5.4%。
1.3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56例中Hb 110~130g/L 26例,90~110g/L 20例,<90g/L 10例;低钙血症4例,血钙1.3~2.0mmol/L;低血糖症4例,血糖0.8~1.67mmol/L。新生儿颅内出血8例,经腰穿或头颅CT证实;新生儿败血症经细菌培养证实5例;化脓性脑膜炎经脑脊液检查证实6例。56例中30例进行了头颅CT检查,14例有斑点状改变,6例弥漫性改变,6例硬膜下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未发现异常。
1.4 原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0例,颅内出血8例,低钙血症4例,低血糖4例,化脓性脑膜炎6例,破伤风9例,不明原因5例。
1.5 治疗 (1)一般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保温。(2)抗惊厥治疗:鲁米那:首次剂量10mg/kg,惊厥未控制者,20min后重复上述剂量,惊厥控制后5mg/(kg·d)维持。(3)控制脑水肿:控制液量,利尿剂与20%甘露醇0.5~1.0g/(kg·次)交替使用。(4)病因治疗。
2 结果
新生儿惊厥主要病因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占35.7%(20/56);惊厥发作的形式以微小型最多,占44.6%。微小型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应引起医务工作者注意。
3 讨论
赵祥文等报道[2]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仍有较高的发生率,一般报道为活产新生儿中1.5%~10%;并且在中度至重度的产时窒息中,60%~80%可留有程度不等的神经系统损害。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可产生永久性脑功能障碍。
本文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中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所致多见,占35.7%。在2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除3例无明显诱因外,其余均有宫内窘迫或出生窒息。提倡优生优育,加强孕期教育,积极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特别是预防早产,防止产伤、窒息;对已有窒息患儿,产科儿科医师应严格遵照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法进行抢救,并且要防止感染,以减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及颅内出血等的发生,从而降低发病率[3]。尽量减少诱发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及时发现新生儿惊厥的发作,对于减少新生儿神经系统疾病的后遗症非常重要。
〛新生儿惊厥的表现多种多样,本文以微小型多见,占44.6%。微小型表现为眼球水平或垂直偏斜,眼睑反复抽动,眨眼,吸吮动作,嘴嚼或其他嘴的动作,四肢呈游泳样或踏车样运动,某一肢体振颤或固定在某一姿势,以及呼吸暂停[4,5]。亦有强直型、多灶性阵挛型、全身性阵挛型等发作形式。惊厥对新生儿脑发育有很大影响,频繁惊厥发作后脑缺氧加重,脑组织缺血坏死,造成永久性脑损伤。但由于新生儿惊厥临床表现极不典型,特别是细小的发作,有时与新生儿正常活动不易区分,这给医生和家长的判断带来很大困难。检查新生儿有无惊厥,必须把婴儿被包全部打开,仔细观察自然姿势和自发动作。正常足月儿肢体均有一定张力,以屈肌占优势,故四肢保持在屈曲状态,两手紧握拳,大拇指内收。被包打开后,由于肢体束缚被解除,皮肤受到寒冷刺激,肢体即出现粗大震颤样自发动作,或徐缓的、无规则的、抽搐样的手足徐动,有时可见踝部、膝部和下颏的抖动。这些无意识、不协调的动作是由皮层下中枢支配,在新生儿期出现并无病理意义,但应注意与惊厥动作区别。突然出现的肌张力改变、持续性的伸肌强直,反复迅速的肢体某一部位抽搐,以及阵发性痉挛是具有病理意义的。因此临床医务人员和家长应密切配合,观察病情变化,对待轻微抽搐,应及时诊断处理,阻止神经功能的恶化,减少脑水肿,减少并发症、后遗症(智力低下、癫痫、脑瘫等)的发生,以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本文中引起新生儿惊厥的第二大原因为破伤风,占惊厥的16%(9/56)。患儿全部来自外地打工者的子女,全部由未经训练的人员在家中接生。因此对于外来流动人员尽量做好宣传工作,尽量到正规医院生产。在家中生产的婴儿,一般消毒均不太严格,保健人员应告诫家长带婴儿应到附近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避免新生儿惊厥的发生。医务工作者应尽量避免引起惊厥的诱因,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种种表现,及时发现惊厥的存在,积极寻找病因,积极的对因、对症治疗,以避免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3.
[2] 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J〕.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96.
[3] 姚霖.新生儿惊厥〔J〕.临床医学,2004,24(12):85-86.
[4] 李海燕,唐北沙,江泓,等.良姓家族性新生儿惊厥的临床特征〔J〕.临床儿科杂志,2004,22(1):20-22.
[5] 程功,严成明.95例新生儿惊厥病因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1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