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时期的民谣及其评价
2012-12-09张春海杜红荣
张春海,杜红荣
(1.延安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2.延安大学 人事处,陕西 延安 716000)
民谣是流传于人民之中并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产生的年代大致可以追溯到人类语言产生的年代。它产生于生活,是民众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经过加工完善,代表了大众的普遍认识和爱憎情感。早在秦汉时期,统治阶级就已经开始用采集民谣的形式考查时政、了解民情,各朝各代的统治阶级对民谣所反映的民意都十分重视。[1]人民公社时期①人民公社在中国存在的时间大体上是从1958年—1985年。1958年人民公社在全国广泛建立。1982年11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规定,改变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权。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搞好农村政社分开的改革。随后,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人民政府的工作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到1984年底,全国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基本结束,在中国农村维持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不复存在。参阅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出现了内容丰富的民谣,这些民谣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公社不同时期政策、体制的认识和态度。
一、人民公社时期的民谣
人民公社时期,随着人民群众对人民公社态度的变化,产生了许多能反映一定社会问题的民谣。
(一)人民公社初期的民谣
1958年兴起的人民公社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随着“人民公社好”的口号传遍全国各地,一个大办人民公社的全民运动迅速在中国农村广泛开展起来。据1958年11月27日中央农村工作部报告,到当年10月底,原有的74万多个农业社改组为人民公社26576个,参加的农户有1.2亿户,占总数的99.1%,农村人民公社化基本完成。[2]142这一时期,由于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高度信任以及领导干部的夸大宣传,再加上人民群众对人民公社运动存在的弊端还没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所以这一时期对人民公社几乎全是是一片赞美之声。
1.赞扬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由于人民公社在一开始时表现出了许多受农民欢迎的优越性,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赞扬人民公社的民谣。比如:“人民公社万万年,‘一大二公’坐大船;政社合一无制约,斗人斗地又斗天。”“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顺着阳光大道走,一步一步进天堂。”[3]“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4]从这些民谣中可以看出,农民对于人民公社能够带领自己走向美好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对人民公社持一种赞扬和肯定态度。
2.表明拥护人民公社的决心
建国初的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对于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有一种超乎寻常的信任与爱戴,甚至到了偶像崇拜的地步,再加上当时人们的政治觉悟普遍较高,出于对毛主席的热爱以及对共产主义的无限向往,人们坚定地拥护人民公社这一新兴事物,人们以许多民谣来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如:“决心办公社,意志坚如铁;把心交给党,把人交给社。”“毛主席真伟大,叫咱干啥咱干啥;他说人民公社好,咱们就搞公社化。”从这些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对于人民公社运动的拥护态度以及办好人民公社的决心。
3.肯定供给制
人民公社在分配体制方面实行“供给制”,这在当时的宣传中与共产主义的实现紧密联系。农民对这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吃、穿、住、用不花钱,人人都能吃饱穿暖的生活感到满意和向往。出现了一大批赞扬“供给制”的民谣:“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时期的公共食堂还是很受人民欢迎的,不但饭菜供应充足,有的公社甚至提出了饭菜几顿不重样。[5]可见,公共食堂在保证了量之外,在质上也能使大部分人满意。人们把对生活改变的满意化为了一首首民谣。如江苏江阴马镇人民公社的民谣:“自从实行吃饭不要钱,农村风气大转变;男的听到吃饭不要钱,浑身干劲冲破天;女的听到吃饭不要钱,做活赶在男人前;老的听到吃饭不要钱,不服年老也争先;小的听到吃饭不要钱,勤工俭学成绩显;鳏寡听到吃饭不要钱,满面春风开笑颜;病人听到吃饭不要钱,毛病顿时轻一半;懒汉听到吃饭不要钱,连声检讨就改变;做活想到吃饭不要钱,一分一秒都争先;睡觉想到吃饭不要钱,越想心里越是甜。为什么心里越想越是甜?共产主义快实现!人人干劲足,个个齐向前,明年定有更多的不要钱。”[6]安徽响山社是最早实行“供给制”的,响山社社员自编歌谣赞颂“供给制”:“发米发柴又发盐,过年过节样样全;有烟有肉有香油,红糖鞭炮带挂面;到热天,发草帽,另有一把芭蕉扇;发毛巾,发香烟,还有肥皂洗汗衫;要结婚,能支钱,生了孩子更安全,有产假,还不算,糯米红糖加鸡蛋;男女老少喜洋洋,高高兴兴忙生产;要互助,心相连,响山变成幸福山。”[7]这些民谣充分体现了农民群众对供给制的赞扬态度,但由于在总体上生活资料不够富裕,所以民谣中的诸多设想大多流为一种空想。
4.赞扬公共食堂
在当时,公共食堂被赋予了解放妇女的重要使命,在宣传中,公共食堂能够把千百万终日围着锅台转的妇女解放出来。江苏常熟县白茆乡的女社员这样赞颂公共食堂:“以前人在田里做生活,心顾家里放不下;回家烧饭不及时,夫妻相骂来争吵;一个不当心,孩子淹死,火烧房子,不幸的事故都来到;现在有了食堂和托儿所,孩子有人管,饭也有人烧,工分做的多,质量提的高,一心一意搞生产,我们妇女真的解放了。”[8]与此类似的民谣还有:“往日收工我回来,先挑水来后拿柴,眼看太阳偏西坡,我还在家不出来。如今吃饭不用忙,收工过后进食堂,只要出工钟声响,无牵无挂把工上。”可见,广大农村妇女对于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能够把她们从家务中解放出来持欢迎态度。当然,由于历史条件所限,这些民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宣传,并未落到实处。
随着人民公社体制弊端的逐渐暴露,出现了诸多批评人民公社的民谣。
(二)人民公社弊端暴露时期的民谣
人民公社化运动轰轰烈烈开始,但好景不长,超越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觉悟水平以及基层干部领导水平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难以为继。人民公社并没有带领人民进入憧憬中的幸福生活,反而带来了普遍饥荒,群众对人民公社式的共产主义理想随着农村经济的萧条而破灭,对人民公社的怀疑与抱怨之声日益增多,对人民公社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人民也以许多民谣予以谴责。
1.批评分配体制不公导致群众生产积极性受挫
人民公社实行的是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供给制主要是指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这在当时被说成是按需分配的因素。此外,还有些公社实行基本生活资料如吃饭、穿衣等不要钱的供给制,更有少数公社实行全供给制,即衣食住行生老病学育婚乐全由公社包干的政策。工资制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按劳分配。1959年1月中央工作会议建议:人民公社分配收入,供给部分与工资部分各占一半。但实际上,由于收入低,绝大多数公社除了保障社员按标准吃粮外,发不了工资。因此基本上就是“吃大锅饭”。在这样的分配制度下,出现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会干不会干一个样”的不公平现象。农民的劳动热情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混工分”与“磨洋工”,形容社员在田间劳动的民谣是:“上工敲破钟,干活大呼隆,下工打冲锋”。[9]73社员往往在上工的哨子响了以后并不急于出门,而是趴在门缝里看其他人的行动,生怕自己多干活吃亏。有一首民谣对这种现象作了形象描述:“一遍哨子不理睬,二遍哨子慢慢来,三遍哨子拖它半天也不碍。”有些社员在集体大田里劳动不仅磨洋工,甚至还破坏农业生产力,“长地种成短地,方地种成圆地,种地不种畔,三亩种成两亩半。[9]73
2.批评公共食堂造成人民生活困难
随着人民公社体制弊端的逐渐暴露,人们不但没有过上预期中的好日子,反而生活日益困难,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们开始怀疑人民公社能否像宣传与想象中的那样,带领人民走入幸福的新乐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以“说是天堂上的去,说是金桥人能过,说的稻谷满田头,只有画饼不顶饿”的民谣对人民公社表示了不满情绪。由人民公社兴起出现的公共食堂,在经过了几个月的“敞开肚皮吃,变着花样吃”甚至进行吃饭比赛之后,在粮食供应上出现了困难,可口多样的饭菜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稀得照得见人影的粥饭和一些代食品,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公共食堂不但吃不好而且吃不饱了。这个时期流传于河南信阳地区的一首民谣对此形容地很是形象:“一进食堂门儿,稀饭一大盆儿;盆里有个碗儿,碗里有个人儿。”[9]121当时饥荒程度可见一斑。
3.批评一些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多吃多占
人民公社时期最具特色亦是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平等”与“共产”,然而人民公社这座可以促使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金桥”并不能克服人们的私欲,再加上困难时期一些干部存在愈演愈烈的官本位思想,所以许多大队的干部都出现了多拿多吃多占的现象。农民对于这种现象意见很大,出现了许多谴责和讽刺这一现象的民谣,比如:“公社好比一尊神,杀猪宰羊擀面汤,大官吃小官尝,社员只能馋得慌”、“干瘪妮挎篮子,俺去食堂领丸子,大人三,小孩两,队长会计用碗挖”。山东省汶上县的农民流传着“大干部,小干部,全身穿着蓝制服;卡几布是蓝的,全是贪得社员的;社员吃亏不吱声,推着小车下肥城;肥城吃饱饭,一辈子不回汶上县”这样的民谣。由于当时物资供应紧张,人们每年分到的布票根本不够维持全家人基本的穿衣需求。当时,生产队的干部把队里仅能购到的几个尼龙布袋化肥的袋子染色后做成裤子,这引起社员的普遍不满,讽刺道:“公社有干部,穿着铛铛裤;前面是日本,后边是尿素,裤裆里夹着百分数;穿绿的,穿蓝的,就是没有社员的。”虽然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但社员们却是敢怒而不敢言,因为在当时的体制下,领导权集中于少部分干部手里,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职权对社员进行打击报复,比如:“得罪队长干重活,得罪会计笔尖戳,得罪保管挨秤砣。”在评工分的时候也是“男的凭个子,女的凭辫子,干部凭面子,强者凭性子。”当农民在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必须贿赂干部才能获得帮助:“不走队长后门,会计不给支领。”这些民谣都表达了农民对干部们特权行为的不满。
4.批评“共产风”和人民公社体制下出现的一些社会丑恶现象
人民公社运动的实质就是试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这只能是一种超越阶段的空想,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不仅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共产主义在人民心中的标准,使共产主义理想庸俗化,助长了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2]143为了保证公有化程度,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收归集体所有,家庭副业、小商小贩以及集市贸易等也都被取消,真的是“土地是国家的,财产是集体的,权力是队长的,工分是会计的,只有裤衩是自己的。”以公共食堂来说,它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农村全部的生活资料必须由食堂来控制,社员私藏食物是绝对不容许的。否则,就是破坏“三面红旗”,就是“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但是公共食堂能提供给社员的给养又不足以维持其最起码的生存,为了生存,有的社员冒着生命危险私藏保命粮。很多农村干部为了完成征购任务,保住公共食堂,维护自己的权威,采取各种手段抢夺社员手中残留的那点余粮。比如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公社山河大队干部组织了一个“挖掘潜力专业队”,村村查,户户搜,一户不漏。有民谣记录:“挖粮队,真厉害,进了家门找布袋;翻了箱,倒了柜,粒粒粮食装起来;哪个敢吭一声气,揪着脖子捆起来;先来一场大辩论,不服再游一回街。”[10]在这样的生活逼迫下,出现了一些丑恶的现象,社员不得已只能去偷公家的财物以维持生存。这样的行为不仅不会被看不起,反而成了一种公开现象。所谓:“十个社员九个贼,谁不偷饿死谁。”“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干部吃囤里,社员吃地里。”
人民公社发展到这一阶段,造成了严重后果:不仅极大地损害了集体经济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破坏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很快发现了这一问题,意识到了纠“左”的必要性。从这一时期开始直至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人民公社体制进入了一个不断调整、反复的阶段。[11]但是,从根本上说,这些调整并没有突破人民公社体制的大框架,而且在不断地调整、纠偏过程中,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认识和采取的举措又出现了几次的反复和摇摆,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受到了极“左”思潮的严重干扰,所以这些调整并没有使得人民公社焕发生机,而是不可避免的走到了瓦解的边缘。
(三)人民公社体制瓦解时期的民谣
从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12月召开的五届人大五次会议这一阶段,是人民公社体制受到强烈冲击并最终走向崩溃的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终止了“文化大革命”中再度出现的急于过渡的现象,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为农村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道路。在这次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公社现在的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制度要“继续稳定地实行”,不允许在条件不具备时匆匆忙忙的搞过渡;公社、大队、生产队的规模,一般情况下不要变动。在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农村从1979年开始了改革。改革首先是在安徽、四川等地兴起的。1978年底,安徽部分地区的生产队以及合肥、芜湖等的一些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四川、贵州、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区的一些社队采取类似的做法,也收效甚佳。[2]277从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适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形式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取代了原来人民公社的生产体制。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民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进行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这就克服了以往分配体制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得到了农民的衷心拥护。当时民间流传的一些民谣有力地佐证了这种情况:“联产承包就是好,一家老小齐操劳;八十太公掌大局,六十爷爷扶犁梢;四十阿爹把粪挑,大小青年工作跑;婆媳下地把水浇,八岁娃娃看青苗。”“全家一齐干,不到天黑不吃饭。”这两首民谣反映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的劳动热情。“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该拿的拿在明处,该得的心中有数;一刀一个血口子,我们越干越有劲。”“承包合同好,自己做主了;收下就拿到,不怕再平调。”这两首民谣则反映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获得了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利。“谷子长,苞谷大,麦子黄豆撒满院坝,自从实行责任制,季季都收好庄稼”、“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等民谣也写出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展现出的处处丰收景象。从上面这些民谣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农民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能够兼顾国家、集体、农民三方面利益的生产方式持欢迎态度。农民拥有了在高度集中的公社体制下不可能实现的自主与自由。但也有人怀疑和反对大包干,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有其无法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于是出现了一些怀疑、反对大包干的民谣。
2.怀疑、反对大包干
由于一部分农民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或者在以往的改革中所受的伤害太深,导致一些农民对于大包干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当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民谣:“耕地累死牛,用水打破头,拖拉机不用了,大片土地成了花布头。”“集体干分掉了;人心干散掉了;干部干瘫掉了;耕牛干死掉了;农具干毁掉了;机械干锈掉了;公房干倒掉了;大田干小掉了;科学干停掉了;公活干歇掉了;教育干低掉了;贫富干大掉了。”这些民谣主要是说明了大包干的弊端,这些弊端也是一部分人反对大包干的理由,即:实行包产到户导致家户耕牛的负担加重;农民因抢水而大打出手;大片土地被人为地分割成小块,导致拖拉机无用武之地;集体财产被分;人们私心加重;干部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农具和机械遭到损毁;集体事业无人参与;贫富差距拉大等。也有一些人认为实行“包产到户”只是权益之计,用不了多久,就会废止这种政策,因而出现了这样的民谣:“一年快,二年慢,三年就完蛋;一年增,二年平,三年就不行。”
关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与坏,历史已经做出了结论。人为拔高而建立起的人民公社,由于不符合历史的要求,跨越了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所以在延续了二十几年之后终于烟消云散。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规定:设立乡镇一级人民政府来取代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宣布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成为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到1982年8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达到74%。[2]278此后,这种形式的责任制又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形式。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农村还出现了大批专业户和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变了束缚农业生产力的旧体制,使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城乡人民都得到了实惠,并且推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虽然在推行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有些原来集体经济比较巩固的社队,没有继续坚持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出现了上面那些民谣中所反映的问题,但中共中央在后来都指示各地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对人民公社时期民谣的评价
人民公社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群众对于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态度也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民谣中。这些民谣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当时政策体制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当时政策体制的理解和认识。
(一)人民公社初期的民谣反映了大多数农民对人民公社的支持态度
从人民公社初期的民谣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民群众对人民公社持拥护态度,对供给制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颇为青睐,对于人民公社的美好前景信心十足,反映了人民群众希望通过人民公社迅速改变贫穷面貌并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迫切愿望。不能主观、片面地认为这种民谣是一种表态和应景性的民谣,它们确实反映了人民群众在一段时间内的真实想法。但随着情况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人民公社的认识和态度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赞同到谴责。
(二)弊端暴露时期的民谣反映了大多数农民对人民公社的否定态度
从弊端暴露时期的民谣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人民群众对现行政策、现实生活的不满日益加深,但是他们不能直接公开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只能借用民谣这一形式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揭露、讽刺,这一时期的民谣深刻地反映出了人民渴望改变人民公社这种体制的强烈要求。体制弊端的充分暴露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人民公社这面红旗其实并不如想象和宣传中的那么美好,它无法实现自己发家致富的愿望,也对自己的人身自由造成了巨大损害,应该废止这种不合理的现存制度。与此相适应的民谣应运而生。
(三)解体时期的民谣主要反映了绝大多数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态度
如果说谴责人民公社体制的民谣是一种“破”,那么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民谣则是一种“立”,不破不立,先破后立,有破也有立。从解体时期的民谣中可以看出在进行历史抉择的时候,并不是总是一帆风顺,人民群众只有在亲身体验过,真正从中尝到了甜头,才会真心实意地接受这种变化与发展,民谣则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在面临这种抉择时的内心感受。通过选择,人民群众最终选择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党亦顺应国情民心,大力推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废止了农民公社,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结语
人民公社从诞生到解体经历了二十多年,它留给我们的经验十分珍贵。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公社的兴起、持续与解体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条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并且必须时刻通过民谣来听取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民谣,是人民心声的真实反映。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该而且必须注意倾听民众心声,注意从民谣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注意从民谣中发现人民的意愿去制定、执行、调整、完善自己的各项具体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政党,才能真正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
[1]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2.
[2]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哲学民歌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90.
[4]北京出版社编辑.人民公社好[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0:84.
[5]沈久泉,等.老新闻——共和国往事(1956-1958).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212.
[6]自从实行吃饭不要钱[N].人民日报,1958-10-24.
[7]拔掉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根架起通向共产主义的阶梯安徽响山社最早实行“供给制”[N].人民日报,1958-10-09.
[8]项珊.公共食堂有十大好处[N].人民日报,1958-08-18.
[9]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10]康健.辉煌的幻灭——人民公社警示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429.
[11]杨胜群.共和国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1949-1965)[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