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价值的再认识
2012-12-09吕厚龙
吕厚龙
(北京艺术研究所,北京 100068)
70年过去了,我们在年年纪念、年年学习、年年座谈、年年高呼《讲话》口号的同时,有必要以更深远的目光、更深邃的思索、更深沉的文化观照和更深厚的文化认知,将它置于时代、发展与未来,重新认识一下它的价值。
一、演进时:由“方针政策”到“毛泽东文艺思想”再到“中华民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10年前,我在一个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一篇《五论<讲话>理念与入世思维变革》的文章,着重提出将《讲话》理念化的问题:
“《讲话》在当时的环境和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价值和决策价值。六十年后的今天,它的一部分具体政策功能已经淡化,而它的理念价值,正在日益显现。文艺行业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在新形势下,正确理解毛泽东同志的文艺哲学思维,正确认知《讲话》理念的现实意义。而不是照本宣科,说几句《讲话》如何伟大了事。
理念,是一种精神的实化,一种具有行为指导意义的思维方式。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定义或者哲学术语,也不是如规章制度般具体的条条框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理念,超越了时代的变化,超越了环境的变迁,也超越了我们所进行的所有变革,它对今天的文艺思维变革和文艺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是实在的理念,不是虚无的概念。”[1]
10年后的今天,我想就《讲话》理念化的问题,再次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要理解《讲话》的这个演进过程,首先我们必须弄明白它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与作用。
1942年,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很大发展,但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延安革命抗日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亟需加强各个方面的建设。《讲话》诞生的时代背景是延安整风运动,这个运动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2]。延安文艺座谈会作为整风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体现出来的方针政策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其作用也非常明显。《讲话》在当时是党的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党领导文艺的基本政策,在以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它都具有很高的方针、政策价值。因为它是实践中来,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证明确实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3]的文艺指导方针。
为了证明三角函数神经网络分析谐波的优越性,将其与FFT进行对比,仿真结果如图3至图6所示。由图3至图6可以看出,三角函数神经网络和FFT均能够跟踪基波和其他各个分量的幅值和相角,但FFT需要至少一个周期(0.02 s)才能得出计算结果,而三角函数神经网络只需要半个周期(0.01 s)就可以跟踪到相应的幅值和相角,将有助于电力系统的实时检测和快速保护。与FFT控制下的波形相比,三角函数神经网络能够快速地跟踪到实际电流信号的各个分量。
延安整风运动使毛泽东思想在全党取得共识。1945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章中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它不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发展,更是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文化本体的传承,我们既不能忽略它的马克思主义核心,也不能忽略它的民族文化本源性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正如《讲话》所表述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4]810。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泱泱大国的执政党,地位的变化、形势的变化、人们思想的变化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的变化等诸多因素,既使《讲话》长期继续担负新中国文化艺术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功能,同时,它思想核心价值的时代化、科学化、理念化演进,也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使毛泽东文艺思想随着时代要求不断进行新的实践和适应性,成为中华民族具有时代意义和发展意义的文化成就。
《讲话》不是一篇孤立的文章,即使是在《讲话》发表的当时,它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紧密连在一起的。《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解读它的时候,必须把它置于文化整体、思想整体之中,而不能随意割裂,片面或者从某一侧面去看。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文化艺术界呈现出繁荣气象,文化视野变得开阔,文化的深层思索也成为时代潮流。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我国的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文化产业从小到大,文化影响力由弱变强,“和谐社会”的倡导让大家乐于思索、敢于发言,面对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全社会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化,讨论文化,自觉地寻找民族文化的本源和未来,中华民族文化在与外来先进文化的融合中和与外来糟粕文化的较量中得以升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得到越来越多的“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认可。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至今仍然是国家文艺指导方针、文化基本政策的原点,被置于中国大文化之中进行认真解析,被赋予了民族文化发展的传承意义和时代意义,其理念价值被发掘,其思想价值、文化价值也得到充分确认。
无论哪个时代的思想、方针、政策,也无论是谁提出的命题,都必须经过本民族文化的审核检验、沉淀解析,传承发展价值得到确认,才具有更长久、更深厚的价值体现。《讲话》的理念价值凸显,正说明了它的可贵。新的时代,新的任务,我们更加需要具有深厚文化价值、先进理念价值、科学发展价值的文化理念,来变革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素质,指导我们的工作,强化我们的能力。
二、现在时:《讲话》理念的指导价值
1.“两个标准”对文化产业的指导价值。文化产业是近一时期兴起的文化现象,它实际上就是把可以进行经济价值交换的文化产品经济化、商品化、工业化、市场化,以获得经济回报的产业构建行为。它的目光聚焦点在投入与产出,它的所谓生产力、竞争力、创新力等诸多指标,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产品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商品,它的政治属性不容忽视。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会议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强调:“应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5]2005年10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全球文化专家再次重申文化产品“确信传递着文化特征、价值观和意义的文化活动、产品与服务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性质,故不应视为仅具商业价值。”[6]都着重提出了文化产品的价值观、信仰等精神传播作用。
文化产业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强大的文化经济推动力,许多国家已经远远走在前面。我国的文化产业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短短20多年时间,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与那些文化产业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以中国和美国比较,中国是文化资源丰厚但文化产业产值排名相当靠后的文化大国,美国却是文化资源相对短缺但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产品输出全球第一的文化强国。美国利用现代化的文化产业模式,将文化创意开发与尖端科技应用、雄厚资金运作相结合,稳占全球文化产品输出的霸主地位。我们在为他们的文化产业取得丰厚经济回报而祝贺时,也无法宽恕美国文化只注重金钱利益、忽视文化责任、逆反人类文化发展目标对全人类带来的伤害——影视动漫的妖灵化、兽怪化、魔幻化颠覆着人类的审美进步,战争片、灾难片打着英雄主义的幌子所表现出的唯我、霸权、凶残等,有意识地通过文化产品输出向全世界灌输美式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道德观、政治理念。“如果说道德成分在文化国家有着永久的核心地位,那么审美成分也是如此。审美理想像道德理想一样,包含了许多文化的更令人感兴趣的和更亲切的属性。没有审美理想,比如对卓越和完美的追求、对创造性的追寻、对美丽的热爱,人性将会被剥夺最鼓舞人心的和最受人尊重的东西。”[7]许多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都在美式文化产品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道德观和政治理念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失去自我,失去人类和平、善良、互爱、宽容的本质,而认同竞争、攫取、掠夺、占有、强权、消灭,全人类的文化安全问题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时候。
《讲话》强调评价文化艺术产品必须遵循“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4]825,要求“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4]826“两个标准”表述了文化发展的最崇高目标,也说出了文化产品的最终价值。文化产品的两个标准是没有主次、没有百分比的,就像一个人的灵魂和肉体既不能分割也不能比较一样。毛泽东把政治放在第一位,强调艺术作品的政治属性,是从特殊时代对文艺的特殊要求出发所进行的表述,是历史、时代的真实反映。今天,我们仍然继续倡导“两个标准”,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强调文化艺术的政治功能,而是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化安全、民族文化安全的严峻形势,强调文化责任——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成为、也必能承担起引领整个人类由美国式的物质享乐追求走向人与族群、环境和人与人之间心灵和谐的重任。
“为文艺而文艺”的说法,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话头,也不是一个国家两个国家遇到的小小逆流,许多时代、许多国家、许多自以为是文艺家的人发出过多次这样的幼稚喊叫,也已经有许多人批判过这种偏执邪见,这是很正常的事。世间根本就没有不带情感倾向、价值取向的文化艺术品,所谓反对政治干预文艺,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诉求。在今天,全人类遭遇这么明目张胆地文化侵略、文化颠覆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文化工作者还在矫情地津津乐道所谓“纯艺术”而放弃社会责任,还以为喊一句反政治功能骂几句娘就是伟大的文化艺术家,还在不懂装懂践踏、毁坏经过几千年实践检验的人类文化精华积淀,甚至变本加厉地为了金钱的攫取而背弃天理人伦,我们的文化产业能做大做强做好吗?
我国已经在全世界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为承载人类“真、善、美”文化发展目标的中华民族文化传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这种文化事业型的文化输出面对严峻的世界文化输出形势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大批文化产业集群能制造出数量可观、质量上乘、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理念、符合人类文化崇高目标的文化产品去影响世界、造福人类。我们的文化产品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两个标准”,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厚的文化资源,构建科学的产业模式,传播先进的文化理念。能用文化产品传播人类文化最高追求的国家才是真正的文化强国。所以,《讲话》提出的“两个标准”一个都不能丢。在文化产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文化的责任,不可以丢失一个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良心。
2.“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针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价值。“为人民大众服务”是《讲话》的核心,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理念。一方面,它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艺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4]811的政治追求,另一方面,它传承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在今天,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它的理念价值尤显重要。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宏图,以2003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为标志,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坚定不移地前行,取得了骄人业绩。尤其是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文化市场的培育管理、公共文化事业的思维变革等诸多方面,成绩更加突出。在文化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在2005年接受过一个有关文化发展的课题,曾对此进行过调查了解,当时就发现已经出现很多好的文化行政体制改革模式,如文化、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合政为一型,如文化、影视、出版、体育合政为一型,如不定型式探索整合等[8]。将近十年过去了,肯定又会有一批更科学、更先进、更符合发展要求的文化行政体制改革模式涌现。大文化管理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也是文化改革服务于大众的必须。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的改革步伐还需要加快,我们的文化决策理念、文化服务理念、文化管理理念还需要按照“为人民大众服务”不断提升。一切文化改革,都必须建立在“为人民大众服务”之上,而绝不可以建立在个人利益、单位利益、集团利益、行业利益甚至地区、国家的经济利益之上。“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4]814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当前文化艺术界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如某些文艺工作者为了金钱、名利欺世盗名、背信弃义。如某些媒体受经济利益驱使传播低级趣味、庸俗肮脏甚至是有悖人伦人性的东西。如艺术品市场,倒卖文物珍品促生了疯狂盗抢国家地下文物、海底文物的罪恶行为;制假贩假一条龙,连一些专家学者和拍卖公司、国有文物经营机构也合起伙来昧着良心瞒天过海、欺骗消费者,市场混乱简直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严重损害了国家文化声誉、经济信誉、政治名誉,扰害了文化市场秩序,伤害了广大投资人的利益和权益。一些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随意开发、过度滥用,很多建立在文化之上的旅游观光产业文化缺失,或只关注拦路收费、立牌坊收钱,或使一些历经千年传承积淀的文化遗产被扭曲,更有甚者,一些不可再生的优秀文化遗产惨遭破坏,而伪文化、假景点、劣文化、新传说竟成为大言不惭的摇钱树……等等等等。虽然这只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问题,只是当前文化现象中的一股逆流,但我们不能对此掉以轻心,因为这些不和谐的文化病害伤害了大众的、国家的根本利益,阻碍了文明的发展进程。而要改变这一切,首先需要树立文化“为人民大众”的工作理念,深化文化行政体制改革,把被凌乱切割的文化蛋糕整合成有利高速发展、高效管理的大文化管理模式。有学者建议成立“文化遗产部”,“负责对文化及自然遗产的整体保护”;[9]也有学者建议改革文化、旅游行政体制分割弊病,“把旅游休闲产业纳入大文化之中来,回归其‘文化旅游、品味休闲、精神愉悦、健康心灵’的文化育化功能,在提升人们生命质量、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等诸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10]还有很多学者专家从更广博的文化视野、更深的文化思维出发,呼吁加快深化文化行政体制改革步伐,整合文化资源,完善文化管理架构,改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部门无权全面管理文化产业的尴尬处境,改善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政出多门,协调与执行成本过高的行政体制架构模式缺陷等问题。“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4]821“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个根本,是引导文化行政体制向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科学化、文化业态立体化、文化产品多元化、文化资源保护社会化、文化遗产开发利用集约化努力的基石。只要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坚持中国文化“以人为本”、“以文化育化文明”的文化价值观,文化行政体制改革必定会取得更丰硕成果。
3.“普及与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利用的指导价值。“普及与提高”是一个具有永久意义的文化命题。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命题长期以来被当成一个简单的工作方针、政策执行,它的一部分文化理念价值被忽略。虽然在《讲话》中它是在解决了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后,作为如何去服务的方法去阐述的,但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方法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表述了一个兼容相生、互促共进、“阴阳调和”的和谐文化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普及与提高”的命题,至少提出了3个文化价值观的思考。
(1)“普及与提高”的统一问题。“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4]821“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4]821-822有生命力的当代文化艺术产品和历史文化遗产,都具有文化普遍性的特质,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必须统一在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个基本点上。这个是“大众文艺”的文化价值观。
(2)“普及与提高”与文艺创作源泉的关系问题。“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拙,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4]82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祖先优秀文化遗产,借鉴外国先进文化成果,都不能脱离大众脱离生活。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到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个根本上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创作方法论,高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是文化指向价值观。
(4)“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哲学思维问题。普及工作与提高工作并不是对立的矛盾体,而是和谐共生、互为引导、互为促进的生命共同体。“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4]819文化是动态的,因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文化是发展的,因为人类在进步,进步有需求;发展文化、提高文化、繁荣文化,不能单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先进文化是以引导本族群、本国家、本文化圈乃至全人类向着人类的文化终极前进为目的,包括精神的愉悦感,物质的满足感,相处的和谐感和文化、道德、信仰、思想、尊严、社会管理架构诸层面上的不断改进、升华等。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必然会激发人们物质占有欲望和感官享受的追求,财富的集聚、占有必然造成物质享用的差距。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主要目的是要使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地享受到文化成果,弥补一部分物质占有差别所带来的不公平,并在文化体验、文化享受的幸福感中促使道德素养的提升。这是文化的和谐发展观。
政府的公共文化支出必须加大,几乎是全世界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政治形态、不同政治追求的所有国家的共识。我国的公共文化支出和教育支出一样明显落后于很多国家,即使是这样,公共文化投入也存在不少让人痛心的资源浪费现象,公共文化设施闲置时间与使用时间不成比例;有些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后基本就成了摆设。如北京国际雕塑园东部一个价值不菲的高档文化建筑,从建成后就长期关闭基本没有使用过,连个厕所的使用效益都不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普及与提高”的理念告诉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不是某种或某些文化事业机构代表政府去布施、去做样子,而是如何呼唤大多数人自觉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唤醒他们的文化幸福感和归属感,用优秀的、高雅的、大家可以共同享用的文化艺术产品或者行为增加他们的生活幸福指数。“人文北京”不但需要宽阔马路两侧的红花绿叶,不但需要节日标语,不但需要对不文明行为的宽容,更需要关注居民的生活舒适、心灵舒畅,更需要加强涉及到千千万万百姓的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也不仅仅是文化中心、文化设施等硬件建设和文化活动组织等文化行为,更重要的是引导居民对文化的关注,对文化的热爱,用文化去增加居民对幸福感、满足感的灵敏度,强化社区作为家园的和谐文化氛围,使社区文化切实有益于社区的文化提升、居民的素质提升、道德提升、幸福指数的提升,有益于社区文化的整体性建设。这就需要公共文化事业服务工作要改变思维模式,认真参究“普及与提高”的文化理念,重新定位工作职责,找准改革方向。(1)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社区文化建设政策和具有发展远景的社区文化建设规划,探索民众喜欢、成本低廉的社区文化活动形式,激励居民参与文化、享受文化;(2)建立社区文化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社区文艺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调动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部分文化公益追求,让“群众文化”这个带有政治宣传色彩和政府指令内涵的文化概念,逐步转变为政府管理、政策引导、法律保驾、大众主动性参与的社会性的社区公众文化行为;(3)在科学调研、精密论证的前提下,稳妥地进行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源结构,健全保障体系,管好投入资金,探索更先进的运营模式和工作程序。
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高尚和谐的道德追求,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受众庞大的各种文化艺术门类,为数众多的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矿藏。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层面的。文化资源保护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安全、文化传承和文化资源如何利用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的文化资源保护工作近些年成绩有目共睹,一些问题也有待解决。普及不是媚俗,提高不是搞怪,开放不是不加拣择,合理利用不是杀鸡取卵。“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是文化愚昧的悲哀,“砸碎金饭碗描纸幡”则是贻羞万年的文化耻辱。自然资源不好好保护,会贻害子孙,文化资源如果被破坏,其恶果比自然资源被破坏还要严重得多。自然资源被破坏,也许还能找出一些替代、弥补方式,如果文化资源被破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再也不是有独立品格的自己了。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中,不能背离“普及与提高”的文化哲学思维,要永远牢记“普及与提高”的崇高理念,将人民的文化回归于人民大众,让文化造福大众,让大众养育文化。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保护好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好文化资源。
三、未来时:《讲话》的理念价值需要进一步发掘、认识和应用
《讲话》是一个有关文化艺术发展方向的思想宝库,但它又不仅仅属于文化,“文化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由社会决定的精神体系。这是我们的世界观,我们对现实的抽象概念。”[11]《讲话》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是整个社会都需要的宝贵财富,是不可或缺的文化食粮,它的价值体系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和更严谨地科学构建。
《讲话》理念价值的进一步发现、认识和应用,要从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中华文化圈文化建设和人类文化追求目标三个主要方面入手,着眼于构建崇高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根本问题。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本精神领会《讲话》,我们会发现它文化积淀的创新性价值;从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每一步前进探讨《讲话》,我们会发现它文化建设的先进性价值;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观研究《讲话》,我们会发现它文化传承的健康性价值……等等理论问题,都需要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时代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认真解读《讲话》内涵。
我们对《讲话》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对于《讲话》理念价值的研究,既需要高于现实的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同时,更需要理论结合实际的工作实践检验。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但愿在年年纪念《讲话》的时候,都会有更多更好的《讲话》价值被发现、被应用于工作中,造福社会,造福国民,乃至造福整个人类。
[1]吕厚龙.五论《讲话》理念与入世思维变革[M]//三求书——吕厚龙学术著作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51.
[2]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M]//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770.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666.
[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会议.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EB/OL].http://www.cnchl.com/a/falvfagui/guojitiaoyue/2009/1112/374.html.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三届会议.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2005-10-20.http://www.ccnt.gov.cn/xxfb/zcfg/flfg/200708/t20070803_42913.html.
[7]D.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05.
[8]吕厚龙.深化文化改革的必然进程:文化行政体制改革[M]//三求书——吕厚龙学术著作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31.
[9]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64
[10]吕厚龙.“北京文化圈”:北京创意文化产业地域模型构建[R]//张泉.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9-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99.
[11]Mary E.Clark.Ariadne’s Thread:The Search for New Mode of Thinking[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9: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