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2-12-09李晓菲刘振华王园媛王云月
陈 涛,李晓菲,刘振华,王园媛,王云月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白背飞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病毒病。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气候条件 (云南省近几年持续干旱)、水稻品种等发生变化,并随着毒源的大量积累与传毒昆虫的加重发生,使该病在云南稻区的危害逐年加重,对云南水稻生产构成了新的威胁。
1 发病症状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由斐济病毒属南方水稻黑条矮缩 病毒 (Southern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Genus Fijivirus)引起。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病,症状因染病时期不同而异。秧苗期感病,稻株严重矮缩 (不及正常株高的1/3),不能拔节,重病株干枯死亡;本田初期感病,稻株明显矮缩 (约为正常株高的1/2),不抽穗或仅抽包颈穗;分蘖期和拔节期感病,稻株矮缩不明显,能抽穗,但穗小、不实粒多、粒重轻。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褶,皱褶多发生于叶片近基部;拔节期感病,稻株地上数节节部有气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约1~2 mm的瘤状突起 (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一短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异,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部位越高。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
2 发生规律与危害
该病主要通过白背飞虱传毒,其不经卵传毒。植株间不相互传毒。白背飞虱获毒30 min,传毒15 min,病毒初侵染源以迁入带毒白背飞虱为主,冬后带毒寄主 (如田间再生苗、杂草等)也可作为初侵染源;带(获)毒白背飞虱取食寄主植物即可传毒。
水稻感病期主要在分蘖前的苗期 (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拔节以后不易感病。最易感病期为秧苗2~6叶期。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则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先后损失10%~30%。
随着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发病程度逐年加重;中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育秧移栽田发病重于直播田;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田块间发病轻重取决于带毒白背飞虱迁入量;尚未发现有明显抗病性的水稻品种。
3 防治对策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毒,不能经种传播,植株间也不互相传毒;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因此,在防治上应加强白背飞虱监测,切断毒链,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综合防控策略,实施统防统治。
3.1 加强田间管理
播种前及时清除秧田及四周的禾本科杂草。适当密植,在秧田期和栽后15 d内进行田间排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深埋,再从健康稻丛中分出部分稻苗补缺。加强肥水管理,不施或少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培育青色、青黄色秧苗,以防控稻飞虱在秧苗上传播病毒。
3.2 加强病、虫情监测,适时早治秧田期和本田初期稻飞虱
越南白背飞虱越冬区冬种水稻及玉米感病程度和虫量,可作为当地及云南早春迁入地早稻发病趋势的判断依据。要做好秧田、周边玉米田及田周杂草上的稻飞虱防治,在压低迁入害虫基数的基础上,加强秧田一代飞虱成虫迁入盛期及分蘖期二代飞虱成虫、若虫防治工作。药剂可选用持效期长的吡蚜酮、噻虫嗪和噻嗪酮等,与速效性好的吡虫啉、烯啶虫胺、毒死蜱、速灭威和异丙威等综合使用,隔7 d后再防治1次。如田间出现病株,要立即拔除深埋,及时喷洒20%病毒A 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进行防治,再配以含锌微肥进行生长调节,确保健苗。若田间虫口发生量大,应在7 d后进行第2次防治,以加强防治效果。发病特别严重时要及时翻耕播种。
3.3 药液浸种或拌种
用10%吡虫啉300~500倍液浸种12 h,或在种子催芽露白后,1 kg稻种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 g拌种,待药液充分吸收后播种,可减轻稻飞虱在秧田前期的传毒危害。
3.4 重视秧田治虫防病
根据病害发生规律,防病的关键是阻止带毒白背飞虱迁入秧田取食传毒,降低秧苗染病率。可采用调整播期、防虫网隔离育秧、秧田远离发病本田等措施,避免带毒飞虱的侵入,尤其要着重防治在染病秧苗上孵化的若虫及携带的虫卵,以免其在秧田或本田初期扩散传毒,可在秧田中、后期施药1~2次,最好施用内吸性具杀卵作用的药剂。
3.5 及时拔除病株
分蘖期病株率达3%~5%的田块,可及早拔除病株,从健株上掰蘖补苗,加强肥水管理,充分发挥水稻生长中、后期的补偿作用。对于重病田应翻耕改种,以减少损失。
3.6 提倡统防统治
在购买种子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及早宣传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治技术,动员农户搞好“预防为主,适时早治”的防治方针,并根据农业部门预测预报适时防治,鼓励群防群治,减少交叉感染。
[1]刘万才,刘宇,郭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 (3):17~18.
[2]贺德全,王秋林,伍先喜.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成因与防治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 2010(18):17~18.
[3]郭荣,周国辉,张曙光.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初探[J].中国植保导刊, 2010,30(8):17~20.
[4]周国辉,张曙光,邹寿发,等.水稻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危害趋势分析[J].植物保护,2010,36(1):144~146.
[5]王中梅,罗汉刚,张求东,等.2010年湖北省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流行调查与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4):717~720.
[6]杨久,丁鲲,卢义宣,等.云南籼粳交错区水稻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及通径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2):391~395.
[7]刘良英,周红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综合防治[J].植物护理学,2010(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