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龙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现状与人工造林技术

2012-12-09张德明

云南农业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玉龙石漠化柳树

张德明

(玉龙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云南玉龙674100)

1 玉龙县石漠化及综合治理情况

1.1 玉龙县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现状

根据玉龙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和县林业、农业、水利有关资料,参照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结合野外实地调绘修正确定玉龙县水土流失面积为2 560.40 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1.31%。其中轻度流失面积474.81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8.54%;中度流失面积264.59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0.33%;强度流失面积180.13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03%;极强度流失面积48.39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88%,多以个别点形式出现,未形成区域性规模分布。水土流失遍及全县16个乡 (镇),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沿河流域一带,以大于15°以上的坡耕地、未成林造林地和荒山荒坡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玉龙县的石漠化特点为东部片区石漠化面积大,石漠化严重,而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中部片区石漠化面积广,但相对较为稳定并有好转的趋势;西部片区石漠化较轻,相对较稳定。

1.2 玉龙县石漠化形成原因

玉龙县石漠化形成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方面。

1.2.1 自然因素

由于玉龙县特殊的地貌类型和干湿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导致生态脆弱进而引发生态破坏。岩溶石山地区土层薄,基岩石浅露,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 “石漠化”现象。

(1)特有的地形地貌易造成水土流失。玉龙县属典型的高原山地地区,山地和高原占总面积的95%以上,且地势迭宕起伏,高山参差;高山峡谷相间,山高谷深。由此造成了全县范围内海拔高差很悬殊的特殊地貌。如此大面积、大坡度被切割成众多地理单元的山地,长期以来一直是原始农业低层次的垦殖平面,因而不断失去森林植被庇护,造成大面积、高强度水土流失,加剧了岩溶地区石漠化。

(2)复杂的地质构造为山地灾害和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玉龙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滇中高原的过渡地段,地层和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全县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县内褶皱和断裂分布较为广泛,境内山地地质灾害活动较频繁,为山地灾害和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3)气候特点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玉龙县干湿季分明,雨季主要集中在5月至10月,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以上。大量集中的降水,加之玉龙县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在表面有效覆盖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山体土壤被冲刷,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4)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易引起生态破坏。玉龙县境内高山峡谷相间,断陷盆地零星分布,河川湖泊纵横。独特的立体气候和地形地貌,使区域差异大,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空间分布狭小,形成小而全的生态系统格局,导致生态系统脆弱,形成许多生态脆弱带。

1.2.2 人为因素

(1)历史遗留问题。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给玉龙县的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极其严重,其危害和影响仍遗留至今。

(2)贫困和愚昧落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山多地少、生态环境承载力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客观现实下,必然导致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使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一是对土地的过度垦殖,二是对能源需求的增加。

(4)资源开发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非规划的开发。此外,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不规范的交通建设活动,也是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1.3 玉龙县2008年至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完成情况

2008年项目实施情况:实施地点为漾弓江流域(白沙乡),总投资516.5万元,资金来源为国家补助400万元,地方配套116.5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封山育林2 580.87 hm2,经济林287 hm2,防护林225.47 hm2,坡改梯11.13 hm2,建拦砂坎4座,谷坊坝4座,引水管8.329 km,小水池16个。

2009年项目实施情况:实施地点为漾弓江流域(白沙乡)和冲江河流域 (石鼓镇、石头乡),总投资970.7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封山育林1 666.87 hm2,防护林 86.67 hm2,经济林 842.73 hm2,人工种草133.33 hm2,改良草地166.67 hm2,建拦砂坝18座,谷坊坝8座,小水池61个,引水管32.88 km。

2010年项目实施情况:实施地点为金庄河流域(黎明乡)和新主河流域 (巨甸镇),总投资1 209.3万元。资金来源为国家补助1 000万元,省预算内配套100万元,市级配套50万元,县级配套59.3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封山育林1 585.4 hm2,防护林93.33 hm2,经济林1 292.2 hm2,改良草地133.33 hm2,建拦砂坝26座,谷坊坝17座,引水管10.591 km,小水池74个。

3年共计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40.57 km2,占项目区国土面积的6.4%,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3%,占项目区石漠化面积的28.97%,占全县石漠化面积的17.3%,占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的14.83%,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5.49%。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林草面积 (人工造林及种草面积)增加2 960.73 hm2,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0.85%,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0.44%,草地增加10%。年可蓄水111.03万m3,固土17.79万t,减少土壤中氮、磷、钾流失,折合化肥1 509.86 t;固碳2 975.31 t;释放氧气2 175.97 t。有效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降低噪音和杀菌,生态效益显著。

2 人工造林技术

2.1 造林地选择

在流域区范围内选择面积连片且石漠化危害程度较重的宜林荒山地作为人工造林地块。

2.2 林种规划与选择

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兼顾的原则。根据造林小班所处生态区位及功能需要,结合农民增收和地方成功的治理经验,规划防护林和经济林。防护林树种选择在项目区人工种植成活率高、保存效果好的圆柏、华山松及柳树;经济林木选择核桃。

2.3 造林技术

2.3.1 种植密度

圆柏+华山松:根据树种的生长特性,确定圆柏+华山松的初植密度,即株行距为2 m×3 m,每公顷种植1 665株,按20%补植率设计。

柳树:根据柳树的生长特性,确定柳树的初植密度,即株行距为3 m×3 m,每公顷种植1 110株,按20%补植率设计。

核桃:根据主栽品种及核桃的生长特性、冠幅以及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确定其初植密度,坡地株行距为7 m×8 m,每公顷种植180株,按10%补植率设计。

2.3.2 种苗

圆柏+华山松:均采用营养袋苗,圆柏苗高30~50cm,华山松苗高20 cm左右。

柳树:柳树苗采用长2 m以上柳条,小头径大于4 cm,立春前采柳条浸泡,发出根茎后种植。

核桃:采用经检疫、检验合格的良种壮苗。统一采用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062-2006,必须用Ⅰ、Ⅱ级质量标准以上苗木造林,且Ⅰ级苗数量不低于80%。Ⅰ级苗标准:苗龄1~2年,地径>1.0 cm,苗高>25 cm,根系长度>10 cm,侧根6条以上。

2.3.3 整地

荒山荒地实行块状整地,农地结合耕作全垦整地,按不同株行距打塘。

圆柏+华山松:整地时间为造林前3~4个月。整地方式,在山地以穴状整地为主,规格为40 cm×40 cm×40 cm,整地时表土与心土分开堆放,回填时先填表土,再填心土,并施底肥,回土应填满穴,待栽植,回填土时间要在造林前。

柳树:采用块状整地,规格40 cm×40 cm×50 cm,按品字型配置,不施肥,打塘时拣出石块,回填表土,需客土的地块采用客土造林。

核桃:采用穴状整地,规格为100 cm×100 cm×100 cm,打塘时表土、心土分别堆放,以便造林时首先回填表土。

2.3.4 种植节令

种植时间选择适当与否影响到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及幼苗的生长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圆柏+华山松:5月至8月雨季到来时造林。

柳树:采用植苗造林,2月至3月春季完成。

核桃:栽植时间为春季苗木萌动以前,即2月至3月完成。

2.3.5 栽培措施

圆柏+华山松:选择在雨前雨后、毛毛雨天或阴雨天进行,宜早不宜迟,否则将难以保证定植苗木生长越冬。栽植时应撕去营养袋,不损伤营养土团,然后将袋苗撕底后放入穴中,再覆土将营养袋全部覆盖,踩紧踏实;注意深浅适度,填土高于营养袋袋口以上1 cm左右为宜。

柳树:栽植时把苗放入塘中摆正,先回填表土,分层回土压实,回土过程中轻提苗木,保证根系舒展;盖土后,踏紧苗木周围的土壤,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充分做到 “根伸、苗正、塘平、土实”。石砾含量大的地块,必须采取客土造林的方式。

核桃:打塘、备肥工作结束后进行回塘。回塘时,先回表土和四周的耕作土,回土至1/3时,将备好的农家肥 (每塘50 kg)和化肥 (每塘0.2 kg复合肥)与表土均匀混合后回入塘内,边回土边踩实,回塘高度应超过地表10~20 cm。回好塘后,在塘中央挖1个小塘便于以后定植。在小塘内浇足水养塘3个月,让塘内农家肥等充分腐熟,一是避免核桃幼苗栽植后被肥料烫伤;二是幼苗成活后及时得到充足的养分,利于核桃健壮成长。

定植时严格执行部颁 《造林技术规程》, “按三埋两踩一提苗”技术要求栽植,保证 “苗正、根舒、踩实”。营养袋苗一定要撕去营养袋,培土压实,使根土紧接,培土深度超过根际1~2 cm,栽植完成后浇足定根水 (50 L/株),最后在表层覆盖1 cm干细土后盖地膜。地膜高度必须控制在嫁接口以下,杜绝超出嫁接口,避免带菌水分从嫁接口浸入造成苗木感病,保证幼苗的成活率。

2.3.6 管理措施

圆柏+华山松:造林后的3年内,每年要进行除草、松土、施肥2次,时间分别为5月至6月、8月至9月。中耕深度为10~20 cm,头年稍浅,以后逐年加深;靠近树苗内稍浅,以外稍深。

华山松:受蚜虫危害,常引起枝叶变色,叶卷曲、皱缩或形成虫瘿,影响林木生长;同时因蚜虫大量分泌蜜露玷污叶面,不但影响松树正常的光合作用,还会诱发煤污病的发生。可用5%川保3号粉剂、2.5%溴氰菊酯5 000~10 000倍液或杀虫优油剂1号150~500倍液超低量喷雾防治。

柳树:造林后3年内进行抚育管护,每年对苗木培土1次,对死亡苗木在造林季节进行补植补种。为有效保护幼树,防止人畜破坏,禁止在林地放牧、割草、砍柴、用火,严防森林火灾发生,积极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

核桃: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使苗木茁壮成长,根据不同核桃品种的特性、气候及土壤肥力等情况,加强抚育措施,主要包括定干整形、中耕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猜你喜欢

玉龙石漠化柳树
湘西岩溶区石漠化空间动态研究
——以凤凰县为例
基于启停控制系统的整车安全性策略
猫 缘
石漠化信息提取与时空演变分析
——以贵州威宁县为例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玉龙云峦
柳树
“孪生风云”之石漠化与贫困
会治病的柳树
柳树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