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隆平回忆杂交水稻研究缘起

2017-06-10袁隆平

百姓生活 2017年6期
关键词:提高产量稻株杂种优势

饿殍的震撼

在1960年前后,我们国家有3年自然灾害加上人祸,闹大饥荒。当时吃不饱饭,那真难受啊,也有饿死了人的!我至少亲眼看见5个人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真的是路有饿殍!那种凄惨的场景对我有很大的刺激,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深深感受到了粮食的重要性.没有粮食,什么都谈不上,什么事情都干不成!這对我触动很大,心灵受到震撼!

身处困难时期,大家成天都想能好好吃饭,能吃饱饭。饿急了,有什么东西就吃什么东西,草根、树皮都吃。为了填肚子,那个时候搞什么增粮法——双蒸饭,就是把饭蒸两次,本来二两米蒸一碗饭,就蒸到一碗半那么大。有些还放了苏打,米饭就发了,像发馒头那样发很大。但实际上干物质只有那么多,吃了很快就消化掉了,照样饿,而且饿得更快。有时候用米糠来替代,不仅越吃越饿,而且解不出大便。

那时候在农村实习,吃不饱就双腿松软无力,出现水肿。生产队一口大锅,七、八十人吃的菜,就放一小杯的油涂一下,然后把红薯藤、老茎杆煮一大锅来吃。那个时期,饥饿难受的滋味到现在回想起来,仍是不堪回首。

有一天,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高山上兑了种子,担回来种,就问他们,为什么跑到那么高的山上去换种呢?他们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产得多些。他接着还说了一句话,叫做“施肥不如勤换种”,意思是说同样的条件,同样的施肥管理,只要种子好,产量就会高一些,就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提高产量的办法。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农业上增产的途径有很多,但其中良种最重要。

决定性的思考与选择

在农业育种研究工作中,当时流行着一种最简单也是有效的方法,叫“系统选育”。就是在田里面选择表现优良的单株,特别是在农民的田里面去选优良的稻株,再从优中选优。

1961年7月的一天,我和往常一样来到农校的试验田选种。突然,在一丘早稻田块里,发现一株形态特优的稻株,“鹤立鸡群”,长得特别好。我如获至宝!我推算了一下,用它作种子,水稻产量就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的产量一般只不过有五六百斤。

到成熟时,我把这株稻株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收下来,心中怀着强烈的期待。第二年春天,把这些种子播种到田里,种了一千多株。我天天往那里跑,管理得很好。但是,禾苗抽穗后竟让我大失所望,抽穗早的早,迟的迟,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没得一株有它“老子”那个模样。我感到很灰心,失望地坐在田埂上,半天呆呆地望着这些高矮不齐的稻株,心里在想,为什么会这样?

突然,失望之余来了灵感: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纯系品种是不会分离的,它为什么会分离呢?这种性状参差不齐的表现,是不是就是孟德尔遗传学上所说的分离现象呢?我眼睛一亮,心中突然感到非常欣喜,我想很可能我选的那株优良的水稻乃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因为只有杂种的后代才可能出现分离。那么就是说,杂种优势不仅在异花授粉作物中存在,而且在自花授粉作物中同样也存在。在这个灵感的启示之下,我统计了高矮不齐的分离比例,正好3:1,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这一重大发现令我异常兴奋,心想:自然界既然存在天然杂交稻,水稻这种自花授粉作物存在杂种优势是确实的,应该是可以通过人工的方法利用这一优势的。

1963年,我通过人工杂交试验,发现的确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现象。这样,我就坚定了这么一个信心,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并认定这是提高产量的一个途径,从此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

经过反复试验,分析论证,1965年10月,我把初步研究结果整理撰写成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并投稿到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杂志上。

(摘自《袁隆平口述自传》一书)

猜你喜欢

提高产量稻株杂种优势
基于触感引导的小型水田行进底盘自动对行方法
中国农业科学院系统总结蔬菜杂种优势的分子基础及育种策略
Analysis of a Peaked Carbon Emission Pathway in China Toward Carbon Neutrality
基于触觉感知的水稻行弯度测量装置设计与试验
试论青稞种子加工技术
基于茎基部分区边缘拟合的稻株定位方法
明晰转型发展理念 为产业规模化铺路
观赏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应用
我所茶树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杂种优势机理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