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模式干预研究*
2012-12-09朱金丽刘广美薛春光北京市大兴区妇幼保健院102600
朱金丽 游 红 刘广美 薛春光 樊 行 北京市大兴区妇幼保健院 102600
为探讨对流动人口提供妇幼保健服务的工作模式,促进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2006年10月在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支持下,大兴区开展了历时4年的城市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试点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工作。在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模式和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为今后制定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措施提供了可靠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流动人口聚集的4个镇为试点,居住半年以上外地户籍者为干预对象。
1.2 研究方法 定量调查、现场问卷调查、小组访谈、专家论证、对比干预等。(1)基线调查:在项目初期进行,调查地区的管理政策机制、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人群健康现状及需求,且作为评估对照。(2)专家论证:根据调研,以专家研讨会的形式多次开展论证,对干预措施与管理模式逐步细化,与试点地区共同制定实施方案。(3)培训实施:对区、镇各部门两级管理人员和区、镇、村(居)业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4)质量控制: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定期指导制度、现场调研制度,确立评估内容,通过访谈调查与数据监测不断调整工作,区级部门横向和区、镇、村三级纵向定期质控。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项目实施前流动人口相关情况分析 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认知程度、经济水平是服务利用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与相关研究一致[1,2]:在试点镇分层抽样开展基线调查,调查700名孕产妇,723名儿童家长,结果:其中81%孕妇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82%的孕产妇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儿童父母双方初中文化占55.9%,小学20.5%,53.1%家庭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流动孕产妇、儿童接收系统保健服务率均低于30%,流动孕产妇70%以上来京后妊娠,产检少于4次占49.44%;大多数人认为只有阴道出血和肚子疼的时候再找医生,仍有近10%的流动孕产妇选择非正规医院分娩。儿童看护人80.1%为母亲,对计划免疫知晓率98.9%、定期体检知晓率59.1%、新生儿访视知晓率19.9%,对呼吸急促、大便带血严重的疾病危险症状识别率为15.5%、15.2%。91.60%的孕产妇期望接受产前检查,85.8%的儿童看护人认为需要定期体检。
2.2 通过项目流动人口对妇幼保健服务利用情况有提升项目实施期间,服务流动孕产妇7 387人,流动0~6岁儿童9 436人,对137例贫困危重孕产妇实施抢救与救助服务。在试点地区开展终末调查,与基线相比,流动人口儿童保健管理覆盖率达到79.26%,提高45.65%;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73.33%,6个月辅食添加率44.07%提高22.22%;儿童定期体检知晓率76.54%提高17.44%;认为6个月内最好食物是母乳的知晓率94.57%,提高7.85%;孩子开始添加辅食时间知晓率95.80%,提高10.32%;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63%,提高32.51%;孕产妇保健知识知晓率81.3%,提高50.3%;孕产妇建册率64%,较基线提高11.9%;孕产妇产检率99.5%,提高15%。
2.3 初步确立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管理与服务模式
2.3.1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属地管理、社区参与”的管理模式,与相关研究相比更加完善[3],具体内涵:各级政府负责试点项目工作的安排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卫生局、流管办、公安分局、人口计生委、妇联、教育、民政局、劳动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密切合作,将项目工作纳入本系统工作范畴,定期沟通情况,落实相关措施;在镇政府领导下实行属地负责制,所辖区域内居住的流动孕产妇和儿童,由居住地卫生院(医院)负责提供方便、优质、安全的系列妇幼保健服务;同时,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传播活动,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提高保健意识,引导流动孕产妇和儿童主动进入管理网络。
2.3.2 建立“三级网络和四级管理”的服务模式。三级网络的基本概念是:建立区、镇、村(居)三级妇幼保健服务队伍,实行纵向垂直负责,提供链条式的安全服务。四级管理的基本含义是:建立户、村、镇、区四级管理主体,户以出租房管人,落实出租房屋责任制;村级公共卫生专管员以户管人,随时核对情况;镇级以村管人,建立定期信息上报制度;区级以镇管理,明确职责内容和运行机制。自2009年模式运行以来,试点地区监测流动孕妇2 641人,0~6岁儿童6 609人,分别较2008年的2 212人和4 281人提高19.39%和54.38%。试点地区流动孕妇建册1 454人,0~6岁儿童建册4 333人,建册率分别为55.05%和65.56%,相对于2008年的32.05%(χ2=257.81,P<0.01)和58.86%(χ2=50.3,P<0.01)有差异。
3 讨论
3.1 明确部门职责、明确妇幼保健服务项目内容、明确具体运行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流动人口的管理是地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本项目是从弱势人群即孕产妇、儿童的医疗保健为切入点开始的,因此,卫生部门业务范畴内的工作占大部分。医疗保健技术服务的公平提供和可及在户籍与流动人群间没有区别,重点是如何及时掌握目标人群,并引导其进入卫生保健系统,因此,建立源于社区出租户为监测起点,由流管、妇联、计生等多部门合作的监测管理机制,强化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分层明确管理任务和职责较为关键。同时,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如能立足需求、流程便捷、优质价廉可进一步促进流动人口孕产妇、儿童主动接受服务的可持续性,因此在操作层面,作为服务提供的主体,卫生部门合理制定服务项目,明确服务规范和流程是重点。
3.2 加强管理体系、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是项目实施的基础保障。项目对孕产妇、儿童保健服务内容和提供方式进行了明确,通过开展健康促进、实施妇幼保健服务包、建立定点分娩医院、开展医疗保健救助、启用流动服务车、完善信息管理等干预措施,搭建贫困定点分娩与危重救助的亲情化服务框架,建立救助绿色通道,确立了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管理与服务模式。遵循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对工作的机制和管理制度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镇级各部门例会制度,试点地区医院专项管理工作制度,村级工作质控制度,流动孕产妇、儿童登记管理制度,流动人口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流动人口信息管理流程,高危流动孕产妇转会诊流程,孕产妇儿童服务流程等。
3.3 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工作模式的持续需加强行政部门管理长效机制的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是在区域管理政策指导下开展的,作为妇幼保健服务模式要持续发展,需要纳入区域管理政策,形成长效机制。
[1]刘冰,张晓萍,杨柳.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1):2926-2927.
[2]陈刚,吕军,张德英,等.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概述〔J〕.中国全科医学,2006,(7):541-543.
[3]高燕秋,安琳,郭春晖.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利用及服务提供模式的定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8):102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