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截肢患者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2012-12-09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脊柱外科303病区江苏省扬州市225000
朱 璐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脊柱外科303病区,江苏省扬州市 225000
糖尿病足主要是由于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引起下肢血液循环不良、缺血、溃疡、坏死甚至并发感染的一种足部病变,而感染则会使糖尿病加重,导致恶性循环,致使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糖尿病患者一生中有5%~15%的人面临下肢截肢的危险[1]。临床表现有下肢麻木和疼痛、双足痛、温、触觉障碍,受伤后足部易破溃感染和形成坏疽,导致无法愈合而截肢致残。截肢患者在截肢前、后出现自我形象改变、不确定感及社会适应力改变等心理变化,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痛苦。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心理调适,对重建自我形象、疾病的转归和愈合、早日回归社会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我科对糖尿病截肢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与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9年8月-2011年6月入住我科的40例无抑郁既往史的Ⅱ型糖尿病、糖尿病足截肢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66~78岁,平均年龄70.2岁;病史2~20年,平均4.6年。诊断均符合 WHO糖尿病足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于住院第1天由床位护士向40例患者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由患者于5min内自行完成,通过完成量表反映患者的抑郁程度。
1.2.2 SAS量表评分标准:<50分为正常;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69分为重度抑郁。
2 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
2.1 自我概念的改变 (1)自我形象紊乱:患者截肢后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躯体残疾和缺陷,影响形象,术后恢复期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患者很难适应失去肢体所带来一系列的变化。(2)敏感性增高:截肢患者经历了痛苦的病程,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2]。部分人对自己的身体敏感性有所增高,在术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已经切除部分肢体存在着一种虚幻的疼痛感觉,多为持续性疼痛,且以夜间为甚,有时夜间忘记自己已截肢,常出现跌伤。护士应注重对患者自我心理调节调整的指导,让患者接受截肢的事实,放松心情,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对截肢后出现幻觉疼痛者,给予耐心解释,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帮助患者变换体位,减轻因外部压力和肢体疲劳引起的疼痛,将患者不适感降到最低。
2.2 焦虑、恐惧 患者面对已失去肢体的残酷现实,心理上难以承受这种突然打击。截肢者对未来独立生活、学习、工作、经济收入、婚姻、家庭等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的过度考虑而形成焦虑和恐惧。护士应态度热情、服务周到,主动向患者耐心讲解糖尿病知识以及截肢的必要性和不截肢的危害性。让患者明白截肢是为了保全生命,对精神高度紧张、失眠者,护士可对患者进行解释-支持-放松训练,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解释,教会患者各种情绪调节的方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3]。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告知家属要主动关心、多交流沟通、多陪伴,使患者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态度,以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对担心血糖高造成术后感染或切口不愈合的患者,详细介绍控制血糖及感染的治疗方案,同时介绍以往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3 抑郁、悲伤 由于糖尿病病程长,加之截肢使患者致残,在工作、生活和社交等各方面都将受到很大影响[4]。患者常有自卑心理,心情抑郁,情绪不定。护士首先应介绍糖尿病足治愈的相关病例及保健知识,主动与患者沟通,解除其思想顾虑,消除不良情绪,使患者心态稳定配合治疗。其次,护士应帮助患者排除心理障碍,针对其内心矛盾做疏导安抚工作,使他们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患者。医护人员应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纠正其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告知患者情绪和精神压力对疾病的影响,精神紧张可致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而使血糖波动,而乐观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2.4 自尊心和社会功能降低 截肢后日常工作受到影响,女性患者较注重家庭对自己的态度;男性患者则更注重病后的社会角色,如:地位下降,工作能力、劳动力下降,与别人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可言[2]。患者自尊心备受打击,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自卑甚至敌对情绪。有的患者极力表现自己的独立性,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他们宁愿痛苦,也不愿受到别人的特殊照顾。有的患者对周围环境麻木,无动于衷,拒绝与人交往和参加社会活动,人际关系敏感且行为被动退缩[5]。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思想,帮助患者与其他病友建立良好的感情交流,引导患者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等。同时讲解截肢的部位和手术方法,以及术后假肢安装,鼓励患者及早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得到体贴入微的照顾,感受亲人的温暖关爱,明确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责任,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悲观厌世心理自嘲[6]。
3 结果
入院时SAS评估结果:100%患者有焦虑,69分以上5例,60~69分15例,50~59分20例。住院期间经过护士的心理干预与护理后,于出院当天由管床护士再次发放SAS量表。结果显示,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40例患者经过护士的护理后,SAS评分均较前下降,其中19例SAS评分恢复在正常范围,50~59分12例,60~69分8例,69分以上1例。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也日益增高,糖尿病足截肢患者心理障碍的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本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如焦虑、恐惧、悲观抑郁、消沉、拒绝治疗,甚至绝望自杀等现象。我科使用SAS量表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与护理,患者接受了现实,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的改善。患者能正视疾病,无畏残疾,心情舒畅开朗,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勇气。通过艰苦认真的训练,充分发挥存留肢体及假肢功能,残而不废,真正地使患者在躯体、心理和社会人格上获得痊愈。
[1]翁桂珍,陈艳芳,杨美惠.老年糖尿病足坏疽截肢术后的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2006,28(3):155.
[2]任捷.骨科截肢术后患者的心理康复治疗〔J〕.校园心理,2010,8(6):398.
[3]张姬.39例糖尿病足诱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原医刊,2006,33(1):84-85.
[4]马晓萍,王小藕.截肢患者的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0,23(6):1644.
[5]祁长凤,刘松怀,梁志锋,等.地震截肢患者的心理康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29(5):576-579.
[6]万序莲.截肢手术病人心理障碍与调理〔J〕.成宁学院学报,2006,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