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G-6-PD缺乏症并发溶血70例临床分析
2012-12-09岑琴
岑 琴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儿科 614000
G-6-PD 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疾病[1]。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本文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70例G-6-PD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临床特征,探讨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中男65例,女5例,男∶女=13∶1。年龄<2个月3例,~1岁9例,~3岁44例,~6岁12例,>6岁2例,年龄最小8d,最大10岁;农村51例,城市19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3~5月份,其中4月份发病最多,共33例(占47.14%),12月份无发病,其余月份均有散发。有既往发作史者3例,有家族史者4例。住院时间1~7d,平均3.94d。
1.2 临床表现 由蚕豆诱发57例;由呼吸道感染诱发7例(其中同时使用解热镇痛药物者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例;诱因不明确3例。3例在新生期发病的患儿主要表现为生后2~3d出现较严重的黄疸,伴贫血(最低93g/L),且其中2例黄疸消退延迟(就诊时年龄分别为1个月、50d),血红蛋白尿不典型。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外,其他病例均表现为急性溶血,绝大多数有明确进食蚕豆、感染和应用解热镇痛药物等诱因,且在诱因作用于机体后1~3d左右发病,均有不同程度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其中伴发热33例,恶心、呕吐11例,寒颤2例,腹痛4例,哭闹不宁3例,浮肿1例,伴气促、呻吟、肝脾肿大1例。
1.3 实验室检查
1.3.1 G-6-PD/6-PGD 比值:70例中有64例行G-6-PD/6-PGD比值测定,异常48例。其中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型 G-6-PD/6-PGD 比值均小于1,最低达0.5;其他患儿有45例 G-6-PD/6-PGD比值异常,最低达0.11。
1.3.2 血常规:入院时均有贫血。轻度贫血4例,中度贫血26例,重度贫血39例,极重度贫血1例,血色素低达24.1g/L。
1.3.3 网织红细胞:27例查网织红细胞,其中增高26例,最高0.102。
1.3.4 尿常规:尿胆红素0~+18例,~++32例,~+++20例;尿隐血0~+15例,~++28例,~+++27例。
1.3.5 血生化:70例中有27例查肝肾功。胆红素增高24例,TBIL最高达256μmol/L,DBIL最高达28.9μmol/L;尿素氮增高16例,最高达12.2mmol/L。
1.4 治疗 3例新生儿期发病的高胆红素血症,2例予蓝光疗、静注人血白蛋白,1例予口服茵陈三黄汤,黄疸均消退。其余67例均予禁食蚕豆、蚕豆制品及解热镇痛药物,有感染者控制感染,碳酸氢钠碱化尿液,补液,必要时激素治疗,重度贫血或血色素进行性下降显著者输注同型红细胞悬液,共59例输血。部分患儿口服维生素E。
1.5 预后 除1例住院1d即自动出院外,其余患儿出院时均黄疸缓解、尿色清亮、溶血停止。出院时均予出院宣教,并在出院证明上向监护人书面告知须禁用的食品、药物,以便在今后就医、就学时向医方或校方提供病史,避免再次接触诱因而发病。
2 结果
本组病例男性患儿为主,多见于1~3岁幼儿,春季蚕豆成熟季节为发病高峰,有既往发作史者3例,有家族史者4例。其溶血的诱发因素以进食蚕豆最多见,共57例(81.43%);其次为感染7例(占10%,其中服用或肌注解热镇痛药物者3例);另有新生儿期发病的黄疸3例(4.29%);诱因不明确者3例(4.29%)。临床表现以黄疸、血红蛋白尿为主,均有不同程度贫血,可伴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腰痛等,肝脾肿大多不明显。多数网织红细胞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多见,部分可伴有氮质血症。G-6-PD/6-PGD比值多降低。病程自限,经对症、输血等治疗,溶血在发病1周左右停止。
3 讨论
G-6-PD缺乏症是由于 G-6-PD基因突变所致,呈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1]。本组中4例有明确家族史,且以男性患儿为主。本病在全球分布很广,几乎没有一个民族不存在这种缺陷,据统计全球约有近4亿人有G-6-PD缺陷。我国分布规律呈“南高北低”的态势,长江流域以南,尤以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为高发区[2]。
本病发生溶血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这种溶血过程是自限的,因为新生红细胞的G-6-PD活性较高,对氧化剂药物有较强的“抵抗性”,当衰老红细胞酶活性过低而被破坏后,新生红细胞即代偿性增加,故不再发生溶血[1]。
对于本病的诊断,病史中有急性溶血特征,并有食蚕豆或感染、服药病史,或新生儿黄疸,或自幼即出现原因未明的慢性溶血者,均应考虑到本病,阳性家族史或过去史均助于临床诊断。结合实验室检查可确诊。
本病可分为六种临床类型:无溶血征象、药物诱导溶血性贫血、蚕豆病、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2]。本组病例以蚕豆病为主,其中有既往发作史者3例,均在进食蚕豆及其制品后1~3d左右发病。蚕豆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9岁以前小儿为多见[2]。本组病例年龄分布与此较一致。
本病临床表现以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为主,并可伴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腰痛等红细胞溶解产物对机体的刺激反应表现,要注意与地中海贫血、病毒性肝炎鉴别。地中海贫血一般起病较缓慢,伴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尿不典型。病毒性肝炎可从胆红素性质、病毒学检查、肝功能检查与之鉴别。
实验室检查方面,该病均伴有血色素下降,多数网织红细胞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多见,部分可伴有氮质血症。G-6-PD/6-PGD比值大多降低。目前尚有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荧光斑点试验、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等实验室检查方法。
此病为自限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予蓝光疗、静注人血白蛋白、口服茵陈三黄汤等对症治疗;蚕豆病予禁食蚕豆、蚕豆类制品及氧化性药物,有感染者控制感染,碳酸氢钠碱化尿液、补液,重度贫血或血色素进行性下降显著者输注G-6-PD正常的红细胞。激素对阻止溶血无特殊疗效,但对危重病例,如高热、剧烈头痛、昏迷和休克出现时亦可使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但不能以此代替输血补液等治疗措施[3]。
综上所述,G-6-PD缺乏症是X染色体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患者以男性为主。此病目前尚无特殊根治方法,其溶血绝大多数有诱因,故预防极为重要。患者应终身按保健措施预防溶血、定期监测血常规红细胞指标、出现症状及早就医[4]。从本组病例来看,绝大多数患儿溶血系进食蚕豆诱发,且多数家长之前对患儿病情并不知晓。故预防本病发作的关键就是尽量避免接触诱因,包括禁食相关食物、药物,预防感染。可见,让家长充分了解患儿病情,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我科不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时向监护人做口头健康宣教,还在出院证明上书面详尽列出须禁用的食品、药物,以便在今后就医、就学时向医方或校方提供病史,避免再次发病,不失为预防再次发作的可行方法。另外,G-6-PD缺乏在新生儿期表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国南方、东南亚、地中海沿岸国家G-6-PD缺乏是新生儿高胆及核黄疸的主要原因[5]。对G-6-PD缺乏的高危人群,新生儿出生后筛查G-6-PD缺乏有利于降低新生儿溶血及以后蚕豆病的发生[6]。
[1]薛辛东,杜立中,毛萌.儿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74-375.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57-1759.
[3]张志泉,金润铭.蚕豆病的诊疗现状〔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1,15(1):17.
[4]汪剑辉,李蓓,曹伟锋,等.广州市125万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筛查和防治〔J〕.广东医学,2009,30(9):1221.
[5]梁美玉,潘飞红.G-6-PD缺乏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1):103.
[6]邵肖梅,叶鸿瑁,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