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水坪镇红石岩村丧葬仪式田野考察报告
2012-12-08李素娥
李素娥,余 熙
(襄樊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竹溪县水坪镇红石岩村丧葬仪式田野考察报告
李素娥,余 熙
(襄樊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鄂西北十堰市竹溪县红石岩村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存在民间信仰、仪式音乐与仪式行为的互动关系。虽然仪式过程中有些宗教迷信色彩,但其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内容却反映了特定地理区域下的民俗风情,为研究该区域民族传统民风民俗提供了“活化石”,具有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
鄂西北;竹溪县水坪镇红石岩村;丧葬仪式;孝歌
一、地理位置与人文背景
竹溪县水坪镇红石岩村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北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上游,在历史上曾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竹溪县地处秦岭东槽区东段南缘,大巴山脉东段的北坡。东屏荆襄,西控川陕,南连渝蜀,北枕汉水,是连接华中地区、面向大西北、出入大西南的重要通道,具有承东启西、通南贯北的独特优势。它地处鄂西北边陲,毗邻陕、渝,总面积3 310km2,其中:林地面积262 277公顷,占79%。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最高海拔2 740m,最低海拔247m。年降雨量900—1 000mm左右,年无霜期238天左右。全县行政建制为15个乡(全县总户数为119 641户、总人口366 370人,其中:乡村户数77 019户,占64%;乡村人口290 233人,占79.2%,乡村劳动人口138 626人(其中:男劳力82 890人),按从事产业划分,大农业劳动力70 265人,工业建筑行业劳动力12 568人,第三产业劳动力7 079人,打工劳动力48 714人[1]。全年实现耕地动态平衡。
先秦时期楚地巫风炽盛,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载:“楚人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汉书·地理志下》亦言,“楚地之民,信巫鬼,重淫祀”。而作为古代楚国腹地的鄂西北地区,其风俗同样受其深远影响。历时千年,这里的民众们世代都保留着娱神敬鬼之风。他们迷信鬼神,认为人死魂犹在,渴望通过唱歌作舞等方式来讨得鬼神欢心,以期于他们将亡者带入天堂。由于地处山区、深山幽壑,受北方施行的“不语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的周礼儒教制度的影响相对较弱,人们的文化素质也相对落后。而“从文化程度来看,大致文化程度越高,其丧葬观念就相对要开明一些,采用儒家礼仪的成分就越多;而文化程度越低,其丧葬观念相对就要落后一些,自然其丧葬礼仪中采用佛家、道家的成分就多,所包含的迷信色彩就越浓厚。”[2]因此,鄂西北山区的丧葬礼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受佛教、道教的影响。无论哪一教派影响更强,在它们传播过程中对人们最根本的影响便是“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古老的观念所依托的传播载体——丧葬仪式,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仍然保留着原风原貌。
本文从仪式过程概述、仪式行为描述中观察到其仪式信仰与社会意义,从而了解到仪式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礼仪的传播在鄂西北民间广泛运用的原由所在。
二、仪式过程与行为描述
笔者于2010年农历三月初九至十一,随当地村民王世美在竹溪县水坪镇红石岩村二组,亲身体验与观察了村民安葬亡者葬礼仪式的全过程。
亡者:王龙胜,系湖北省竹溪县水坪镇红石岩村二组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生于红石岩村二组,死于2010年农历三月初九9:53,享年77岁。
整个仪式为两天一夜。其仪式分为“白天—夜晚—白天”三大部分。
1.丧仪前的准备
过程描述:王龙胜于2010年农历三月初九9:53去世。其丧仪前基本事项有:
(1)安灵堂、置棺材 孝子孝孙,相邻乡亲为亡者安灵堂、置棺材。灵堂设在堂屋,棺材摆放在灵堂的正中央的位置。棺材必须打扫的干净,要用孝子的内衣将棺材的里外擦拭干净,用内衣之意为孝子乃是亡者身上掉下的肉,所以得用内衣。棺材擦干净之后,将棺材之中放入草木灰,三斗三升,放置平整,再在草木灰上铺上木棕(数量适可为止),然后将新的棉被铺在棺材之中。
(2)沐浴穿衣、烧落气纸、亡者入棺 孝子给亡者洗脸,洗澡、换衣服。洗澡时,为前七后八(表示儿孙满堂的意思),即前胸擦七下,后背擦八下。洗干净之后,为亡者穿衣戴帽。穿衣服裤子也有讲究,为上七下八,即上身穿七件衣服,下身穿八条裤子。穿戴完毕之后,在灵堂中放置一把大椅子,把亡者安坐在椅子之上,此时由孝子在亡者面前为亡者烧落气纸,并将亡者入棺,盖好棉被。再把落气纸灰装入已缝好的枕头袋中,给亡者做枕头。然后用皮质叠成鱼鳞甲状,数量根据亡者的年龄的大小再另外多叠两张,铺在亡者的棉被上面,两边对称放置。入棺完毕之后,在棺下点一盏油灯,用棉花做成棉绳,放在盛有煤油的碗中,意为照亮亡者的去路。
(3)由家人推选的督官,主持与安排丧葬仪式过程中的杂事 如通知亡者所有的亲人、朋友;请阴阳先生和乐队班组,通知其务必在15:00之前到达。
阴阳先生,俗称道士,专为去世的人做超度。其使用的道具:大釵、唠钹、叮铛子、摇铃、木鱼。本场主持:刘德国,38岁,竹溪县水坪镇红石岩村四组人。乐队班组5人,其乐器:唢呐、笙、锣(钩锣、马锣)、釵、鼓。孝歌手主唱1人:魏启群,63岁,竹溪县水坪镇翁天沟村人,幼年时曾上过八个月私塾,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4)选墓地 15:00,阴阳先生和乐队班组先后来到葬礼灵堂。此时阴阳先生向家人询问亡者的一些信息:年龄、断气时辰、生辰八字等。15:30,由6个家属随同阴阳先生去选择墓地。墓地选择要求当年的甲子与亡者孝子的命运在年月日上不能犯冲。选择好墓地之后,在地上钉好木桩,做上标记。墓地的朝向为背西南向东北。
2.两天一夜仪式过程与程序
(1)第一天白天仪式 念经六场(2010年农历三月初十 8:10—15:30)
第一场 开咽喉
8:10乐队班组奏乐,阴阳先生念经诵歌《开咽喉》,为亡者备齐饭菜。此时在棺材前摆上大桌子,将灵牌放在桌上,摆上三碗米饭、三盘菜、三杯酒、三双筷子。孝子在棺前的火盆中烧纸。9:20左右完毕。完毕后,支客师傅招呼客人吃饭。
此时阴阳先生是第一次露面,因此显得有些矜持。这场念经也比较隆重,众人的注意力也全在此场念经上。
第二场 挂菩萨
阴阳先生念经,挂菩萨像,请神仙来带走亡者的魂位。所请神灵有天神、地神、家神等,持续一个小时。
阴阳先生拿出自己带好的各种菩萨图像悬挂在灵堂之中。此时笔者感觉比较神圣,注意着阴阳先生一举一动。
第三场 念忏经
11:00,阴阳先生念忏经,为亡者去掉生前的缺点和罪过。此时所有的孝子都手拿香,作揖跪拜在灵堂之前。陪同阴阳先生一起为亡者去除罪过。持续1h。
此场阴阳先生的诵经吸引着每个在场者的那种比较虔诚的目光,也是在教导后人应该如何做人,减少自己的罪过。
第四场 请 亡
12:00,阴阳先生念经,准备满满两桌饭菜放在灵屋之前,请亡者吃饭。大约0.5h。
两桌饭菜一模一样,一桌是为神仙菩萨所用,另一桌是为亡者准备的。
第五场 请 水
13:00左右,请水,孝子随同阴阳先生来到水井旁,阴阳先生念咒语,为亡者请水,意为亡者需照顾好自己的起居生活。大约0.5h。
众人也随同阴阳先生来到水井旁,认真观看,十分安静。
第六场 祭灵、交灵、化包
14:00,祭灵,满满两桌饭菜酒,亡者接客。交灵、化灵屋、化包(50min)。15:00左右,灵屋由金童玉女、金山银山构成,编织成房屋状。在奏乐、放鞭炮、烧纸、烧香中为灵屋恭候饭菜,将灵牌放在灵屋前面,香火必须一柱接一柱,不能断息。此时,阴阳先生做法事,请亡者的客人(阴间)用餐,要摆上两桌饭菜,孝子孝孙为其上香。
交灵,用20墩火纸,用皮纸将其包好,然后写上亡者收用。正面写:奉上财宝一面×××请收查。反面写:封。包好后点清数目(不限),落款为孝子的名字以及化灵的日期,时间。另外为亡者的上两辈的祖先各带上两包。带包的讲究:小给大带,亡者给其长辈,哥嫂、叔叔、婶婶、伯伯带。另外包圆筒24个(12个车夫,12个力夫),意为帮忙搬运这些包包。所有的准备好之后,报给阴阳先生,然后阴阳先生念法咒,将准备好的白公鸡血涂抹在包包上面。15:30左右,化包。孝子手抱灵牌,将灵屋和金银财宝全部交待给亡者。开始点火,鸣炮。此时准备水饭一碗,由孝子手端饭围着灵屋跑,将饭洒在灵屋的周围,表示“他人”不能侵犯。
此场是最隆重的、热闹的一场。对于阴阳先生的技艺也感到敬佩,一人操练几种乐器,同时吟唱相应的科文。围观的人群也不时的发出喝彩声,更加激励了阴阳先生的情绪。
(2)第一天夜晚仪式 其过程分上半夜与下半夜。
上半夜仪式过程描述:2010年农历三月初十,20:30开始。
开歌路 在灵堂之中,再次为亡者备齐饭菜,孝子烧纸。阴阳先生为亡者吟诵开歌路,乐队进行打丧鼓。开歌路要从灵堂外百米远左右开始,孝子跪拜上香鸣礼炮请天神,燃三张火纸放在地上,接燃上一个火种,再点燃三张火纸退后五步放下……如此直至退到灵堂门口。如《开路歌》:
谱例1:
歌手从燃第一堆火纸处开始,循燃烧火纸路线,在锣鼓的伴奏下开始唱请神歌。如《请神歌》:
一请上天神仙,二请地府阎君,
三请阴阳五行,四请四海龙王,
五请雷公雷母,六请闪电娘娘,
七请七天大圣,八请八大金钢,
九请九天玄女,十请日月三光。
邀诸路神仙进入灵堂,陪伴亡灵。
唱孝歌 9:15左右,孝歌手边打锣鼓边绕棺,俗称“闹夜”或“唱孝歌”。这是仪式的中心内容,也是时间持续最长的一个过程。根据丧事的实际情况,有劝说孝男孝女节哀顺便的,有祝愿亡者魂升天堂的,有历史典故,有悲哀情节。如:
自从盘古开天地,分下阴阳。
先有三皇五帝,后有历代君王。
有的是有道明君,有的是无道昏王。
禹王疏九河,纣王乱朝纲……
叫孝倌不必悲伤,无有天子不崩诸侯不丧。
彭祖寿高八百,也是命见阎王……
又如历史故事《孟姜女》,其唱词中对孟姜女身世的叙述,有头、有尾,有人物、有情节,脉络十分清晰。
说贤良,道贤良,不知贤良在哪方。
有一人姓许称员外。江陵县里有家乡。
许员外骡马成群牛羊肥,楼房瓦屋明光光。
田地不少没儿子,料知坟前无儿郎。
员外积福好行善,修桥补路设药房。
五黄六月舍茶水,寒冬腊月舍衣裳。
许员外积福心肠好,生下一女占了房。
老爹姓许母姓孟,拜个干娘本姓姜。
三天抱出小千金,起名就叫许盂姜……
还有一些唱段属于礼仪方面,突出了孝家的客套和对客人的奉承。如:
炮子惊动,几席的亲朋,
老者尊辈,平肩弟兄,
花费了银钱,耽误了金工。
孝家今日为老登山,请的阴阳龙山观看,
吉星到相,贵人到山,
惊动了远远近近亲戚六眷,
高伐龙步,来到府前,
寒天冷冻,无处坐站,
茅房草舍,无处安眠,
又无应酬,少奉茶烟,
将主客之间的关系拉近了。
最入情的是唱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过程,劝慰活着的人多行善道以报答父母。同时,也是对亡者生前付出的肯定。如:
孩儿出世娘怀抱,日夜啼哭娘不眠。
左边尿湿换右边,右边尿湿换左边。
左右两边都尿湿,娇儿睡在娘胸前。
十冬腊月北风寒,打开冰块洗尿片。
若是天晴还好说,阴天雨雪火烤干。
父母恩情大似天,披麻戴孝儿当然。
在这一过程中,除孝歌手外,不分老少会唱的、愿参与的都可以加入到唱孝歌之中。这样一直围着棺材边唱边绕圈,直至午夜零点整。如《转鼓》唱段:
谱例2:
这种上下两声部的节奏与唱腔结构,构成了全曲的核心部分。唱腔也比较固定,有较强的程式性,所持续的时间较长并反复使用,曲调全部采用阴歌的歌调。
下半夜仪式过程描述:2010年农历三月初十一,0:00开始。
烧更纸 0:00,开始烧更纸,一直到天亮,中间不能间歇。此时阴阳先生做法事,所有孝子同时跪拜。阴阳先生吟诵经文,用人打开棺盖,所有的亲人手拿一柱香,看亡者最后一眼,与遗体告别。10min之后,阴阳先生用斧头、水碗,念咒封棺。由用人在棺扣处涂抹粘胶(用石膏粉和白乳胶搅拌而成),涂抹均匀之后,用白纸条封住棺口,由长子登上棺材连蹦7下,意为亡者关好门。然后由另一组歌手唱到天亮,又称“翻田埂”,基本上都是在后半夜演唱,孝子长跪棺椁前不停的燃烧纸钱。歌手或坐或站,在歌声和锣鼓声中,谢土地、谢城隍、谢十殿阎王、谢十八层地狱、谢家神、谢灶王,为亡者讨封。
唱散歌 此时陪伴守灵的人已经十分疲倦,不少歌师在互相盘问的知识大比拼中不愿甘拜下风,他们转而采取比较委婉含蓄的方式,或是以展现自己唱功与知识蓄积之丰富,或是巧妙的讥讽与对方调侃。其内容包容性很广,其内容除劝孝、劝善、送亡以外,还有一些歌师则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演唱一些结构完整、脉络清晰但篇幅特别长的历史故事、话本、戏曲等,将诙谐、幽默,充满情趣的调侃唱段融入其中,让在场者啼笑皆非,全然不感其疲倦或粗俗。
还阳 已近凌晨时,为亡者还阳,两名歌手分别站在棺材的两头,唱不同风格的孝歌。歌师们改击“还阳锣鼓”为唱“还阳歌”(这时孝家准备抬亡者棺材上山掩埋)。还阳歌的唱腔比较固定,吐词节奏逐渐加急,尾调高长。主要内容是为亡者的后辈子孙祈福,劝说后辈子孙少悲哀,勤发奋,早成才,以告慰亡者之灵。这是全曲的结束部分。如:
还了阳,还了阳,阴歌改成阳歌唱。
天上星星改月亮,地上的百姓改皇王。
锣鼓打到大天亮,丢下锣鼓去抬杠。
金山抬到银山上,将亡人抬到卧龙岗,
葬到左边出阁老,葬到右边出宰相。
若是葬到龙身上,状元榜眼探花郎……
此时整个“闹夜”完毕,然后送亡。6:00左右,长子手抱灵牌,次子开始烧纸,从灵堂内一直烧到开歌路时开始的位置,也是一步一堆纸,然后长子将灵牌放在地上。此时阴阳先生在灵堂前做法事“见主”,送给亡者最后一餐饭,为其上路。此时菜饭是三碗面条、三盘菜、三杯酒、三双筷子。
(3)第二天白天仪式:其仪式过程描述分为出丧与下葬。
出丧 早上天亮的6:10左右,将棺材抬出灵堂,放在准备好的木凳上,上龙套,用绳子将棺材和木棒拴在一起。此时长子坐在棺上,手里端碗米饭,饭里插十双筷子,由抬杠者(将棺材抬到墓地的人)将棺材抬起,孝子将筷子一把抽起向后方扔出去,然后孝子开始洒饭,前三后四(向前洒三把饭,向后洒四把饭)。此时,孝子下棺,抱着灵牌走在棺前,其余所有送亡者上山的人紧随其后,送亡队伍依次是手抱亡者遗像的人,帆,花圈前往墓地,队伍的前后各有一人为亡者不断的扔买路钱。乐队响起,送亡者上路,直至墓地。
下葬 8:30时,在墓地前,所有的孝子都跪下迎接亡者。待墓地挖好(即“井”,比棺材稍大,用来放棺材的),孝子下井摆上三行纸烧掉,然后用衣服把纸灰均匀扇开,直至每个角落。8:50左右,抬杠者将棺材移入井内,阴阳先生用罗盘、打线调整棺材的朝向,开始做法事,将亡者交代给土地山神(批准卖地),孝子将阴阳先生写好的地契披在身上,绕墓地三圈,然后从棺材的脚走到头,跪在棺材上,用火将其点燃,大声喊三声:父亲大人,请收地契。阴阳先生开始念咒语,所有孝子跪在棺脚处,阴阳先生开始抛洒五谷六米,由孝子孝孙用衣服兜住(意为保佑儿孙后辈福禄寿喜)。此时阴阳先生大声吆喝:金木水火土,大家齐动手,动土。乐声、鞭炮声同鸣,众人用土将棺材埋住。
(4)后续葬礼仪式
烟苞 下葬后的三天之内,为亡者送火,俗称“烟苞”(用草绳编织而成,根据亡者的年龄定数)。每晚在墓地的左边点燃一个,陪同亡者三夜。
圆坟 下葬后的第三天早上9:00,由乐队以及亲属携带金山银山、绣球、水果、食品、摇钱树等,前往坟墓祭拜亡者。11:00结束。11:30,阴阳先生在家中写期单,包括四煞,七期,百日。
四煞 亡者的魂魄再次回到家中的日期,一共有四次。每回家一次要置办两桌酒席,分别放在客厅和卧室。此时只烧香烧纸不鸣放鞭炮。
七期 七天为一期,一共有七期。
百天 亡者去世的一百天整。去墓地祭拜亡者,烧香烧纸鸣放鞭炮。
(备注:孝家家人过年时,第一年贴白色对联,第二年贴绿色对联,三年以后恢复正常。每逢过节为亡者烧纸,正月十五为亡者送亮,点蜡烛。)
整个葬礼仪式过程完毕。
三、仪式信仰与社会意义
从竹溪县水坪镇红石岩村王氏丧葬仪式的行为过程中,给予我们观察与思考有以下两点:
1.仪式信仰
丧葬礼俗的仪式信仰,是以人类原始思维的演进、灵魂观念的发展以及氏族制度的形成为基础的,其主要是灵魂不死观念与家族亲情贯穿于整个仪式中。它告知人们一个具有心灵安慰性的信仰观,人的存在并不会由于死亡的降临而结束。对于活着的人来说,亡者并非绝对地消失了,相反,他只不过是改变了生的形式而已,即从一个肉体的本质,变为一个精神的本质。相对于生而言,死亡也是人生的一个部分。而且,由于脱离了有限的肉体,死去的人更得以永恒的存在。
同时,从人们的精神信仰上,也告知人们如何面对死亡?那就是当人们不能接受死亡现实,不能理解灵魂与鬼魂,不能想像死后世界是何等模样的时候,便可依照原始逻辑的形象思维,认定死者有着和活人一样的生理、心理需求,阴界与阳界别无二致,死去的人们在那里仍然继续着生前的日子。唯一不同的是,亡者,尤其是那些成年、老年亡者的灵魂,具有超过活人的能量,可以福祸于人。所以,活人需要象崇拜自然力量那样去崇拜亡者,象照顾活人一样照顾死人,想方设法去讨好、接近亡魂,使亡魂与活人之间建立起友善的关系,从而得其庇护佑助而避其祸害。这种对亡者、对鬼魂的种种礼拜就是仪式本身信仰的自然所在。这既是原始宗教的起点,又是丧葬礼俗形成的精神信仰前提。
2.社会意义
百事孝为先,恪守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在整个仪式的过程之中都极力宣扬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多行善事以告慰亡者的在天之灵。如:“孩儿出世娘怀抱,日夜啼哭娘不眠。左边尿湿换右边,右边尿湿换左边。左右两边都尿湿,娇儿睡在娘胸前。”这些会更深刻的反映在人们的脑海之中,提醒着人们怎样做人,应该如何孝敬长辈。因此丧葬仪式也是体现孝道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家有丧事,众人皆衰 阴阳先生和孝歌手在仪式过程中,担负着“娱乐鬼神”的任务,他们以不同的唱词和方式,虽然是以告慰死者的阴灵为目的,也不乏出现许多“娱人”的内容,以恳切的口吻叮嘱后人,勉励亡者的亲友。[3]众人在欢声笑语之中宣泄自己内心的悲痛,补偿失去亲人之空虚。从而有肩负起了调节人们情绪,增强人们面对生命的坚强勇气,激励后人,为其排忧解难。
丧葬仪式不仅仅起着烘托的悲伤气氛,而且还作为主客双方联系感情的纽带,是一种礼仪方式“炮子惊动,几席的亲朋,老者尊辈,平肩弟兄,花费了银钱,耽误了金工。”很好融合了孝家和客人的关系,对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创建和谐社会的人文环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笔者已有数次在鄂西北山区亲身经历了这种丧葬仪式的体验过程,这只是其中的一次记录。在这其中不仅增进了我们对这种农耕传统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观察到民间艺人对于这种文化遗产的执着与坚守。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现代化的提速,交通建设的日益发达,鄂西北山区已不再拥有那片“世外桃源”的宁静。山区的年轻人都热衷于下海淘金,丧葬仪式的传承出现了艺人老龄化和青黄不接的局面,其仪式过程却越来越减短,内容形式越来越“走味”,这种古老的民间民俗艺术形态正面临着日渐消亡的危机。借此呼吁,让我们的社会各界都来关注这类传统民间文化遗产,使其这类农耕文化的精神财富得以世代承袭!
附言:在本文的田野调查与写作过程中,当地村民王世美作为此项活动的向导,为此提供了大量的有关仪式方面的信息与资源,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1] 竹溪县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
[2] 季羡林,徐吉军.长江流域的丧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巫瑞书.南方丧葬风俗、歌谣与楚文化[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124-128.
(责任编辑:陈道斌)
Field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Funeral Rite at Hongshiyan Village,Shuiping Town,Zhuxi County
LI Su-e,YU Xi
(School of Music,Xiangfan University,Xiangyang 441053,China)
The process of funeral rite at Hongshiyan Village,Shuiping Town,Zhuxi County,Shiyan City,Northwest Hubei Province was recorded in the paper.It mainly show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belief,ceremony music and ritual behavior during the process of funeral rite.Though it contains some superstition,the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and rich contents reveal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in this area.It provides the living fossil for studying the folkways of this place and has strong historical value.
Northwestern Hubei Province;Hongshiyan Village,Shuiping Town,Zhuxi County;Funeral rite; Mourning song
J649
A
1009-2854(2012)03-0078-07
2010-12-02;
2011-09-05
李素娥(1956—),女,湖南隆回人,襄樊学院音乐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民间音乐;
余 熙(1989—),男,湖北竹溪人,襄樊学院音乐学院07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