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色超声诊断小儿后尿道结石的价值分析
2012-12-08刘万秀刘小莉马冬玲
刘万秀 刘小莉 马冬玲
新疆克孜勒苏人民医院B 超室,新疆克孜勒苏 845350
小儿泌尿系结石在新疆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临床诊断中较为常见,且目前随着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渐突出,该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因此,对小儿进行准确、科学的影像学检查对于治疗小儿后尿道结石具有重要意义,而随着高频彩超的广泛应用,其优越性也逐步显现[1]。 因此,为进一步对比探讨普通彩超与高频彩超诊断小儿后尿道结石的方法和价值, 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07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04 例小儿后尿道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该院收治的104 例小儿后尿道结石患者(均经治疗证实)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患儿,年龄6 个月-12 岁,平均年龄(7.3±2.6)岁。104 例中均有不同程度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尿痛,尿潴留。
1.2 检查方法
普通组行普通彩超检查:经腹部超声用普通凸阵探头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扫查频率定为3.5 MHz,先经腹部凸阵探头常规检查,高频组行高频彩超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扫查频率定为7.5~10.0 MHz。 小儿取仰卧位,若小儿哭闹则嘱其家长固定其双上下肢。 操作者先经低频探头耻骨上方扫查观察膀胱的结构、充盈度及腔内透声情况,再上提阴茎,用高频探头直接扫查会阴部,在阴囊中线处作纵横切面扫查,最后用高频探头在阴茎部背侧、腹侧及左右两旁纵横切面扫查[2]。
1.3 随访
对104 例小儿后尿道结石患者彩超检查后进行随访,随访期间患儿经泌尿外科医生根据不同部位结石实施不同治疗方法排出结石,复查超声结石消失。
1.4 统计方法
采用χ2检验进行定性资料比较,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2 结果
该研究中高频组诊断出后尿道外前列腺部结石88 例, 后尿道膜部结石8 例,尿道旁结石6 例,不能确诊者2 例;普通组诊断出后尿道前列腺部结石19 例,后尿道膜部结石4 例, 尿道旁结石2 例,不能确诊者79 例,低频组诊断符合率为24.0%,高频组诊断符合率为98.1%,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诊断小儿后尿道结石的临床效果对比
3 讨论
临床上一般将尿道膜部和前列腺部统称为后尿道,作为泌尿系的急症之一,后尿道结石一般较少见,常由于肾、输尿管、膀胱结石嵌顿于尿道所致。 前列腺部后尿道长约2.5 cm,管腔中部扩大,其下方膜部窄而短,是尿道狭窄之一,因而尿道结石最易嵌顿于此。 待膀胱充盈后,经腹部超声纵横切面仔细扫查,可对结石部位进行明确诊断[3]。 该研究中普通组诊断符合率为24.0%,高频组诊断符合率为98.1%,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这一方面说明普通低频超声诊断小儿后尿道结石效果较差,常不能清晰显像;另一方面说明高频超声在诊断任何不同类型的后尿道结石时更具有实际效果。 采用10 MHz 的高频探头,穿透力强能发现增加的光团亮度,并能显现强回声光团后缘,声影显像均较清晰,甚至能发现1~2 mm 的小强回声光点[4]。因此,倘若发现异常的强回声光团,高频探头的诊断价值较高。 临床诊断中若掌握上述超声声像图特征并结合患者病史,则基本可作出准确的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高频彩超的检测结果与超声医师的临床经验及操作水平有关,因此超声医师应熟练后尿道结石的高发时间段和超声表现,进一步的提高诊断符合率。
高频超声具有穿透力、分辨率高的优势,探测深度浅,范围小,但其能清晰显示小儿后尿道各解剖、层次结构,具有较高的局部分辨率,因而采用高频彩超诊断小儿后尿道结石,能显著提高诊断符合率,有效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
[1] 王文娟.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泌尿系结石诊断中的应用[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09,6(2):360-362.
[2] 王培颖,申明宇.超声诊断睾丸微小结石症及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11):1063-1065.
[3] 求钦军,俞子东,俞远成,等.高低频超声结合诊断输尿管疾病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9):667.
[4] 叶青.12 例后尿道结石超声鉴别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 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