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
2012-12-07苏晓红
苏晓红
(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
苏晓红
(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一件事关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大事。最近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报告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很不乐观,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从体育生活方式培养的角度出发,探讨促进大学生体质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改善大学生体质等方面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体育生活方式;大学生;身心健康
随着21世纪经济、科技等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在迅速形成。这种生活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生活带来许许多多的实惠,诸如科技的进步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迅捷,丰富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生命的质量,多元文化给人们提供了广泛社会参与的机会等,但是现代生活方式中也潜藏着许多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隐患。而当体育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时,人们可以从体育实践中体会到愉悦、幸福感,得到生活中健康的满足;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扩大个人的生活空间,与他人沟通交流,成为一种无限的自我发展的手段。因此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应是新世纪人类关注的重大课题,它对提高和改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生活质量提高的最好体现。
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一件事关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大事。最近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报告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很不乐观,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呈上升的趋势,身体机能相对滑坡,身体素质中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本研究从体育生活方式培养的角度出发,探讨促进大学生体质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改善大学生体质等方面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概念及其内涵
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所制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普通高校大学生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通过体育手段不断提高自身健康素质而进行的体育实践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概念中突出了“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要求,其中也必然包含了对精神愉悦、张扬个性、文化品位和健康理念等的多层次需要,集中体现了大学生体育行为的意识特性。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把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确立,形成自觉稳定的体育锻炼的行为和习惯,使体育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即生活体育,这也正是大学阶段体育教学目标所要求的,通过体育选修课、俱乐部、讲座、协会等各种形式来满足大学生健身、健美、休闲、娱乐、竞技的不同需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终身体育基础。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体质和促进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确立。终身体育思想提倡人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一生中,学习与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以增强体质。终身体育的对象包括了人生的各个阶段,涉及人生的不同社会化时期,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活动,为人们提供了形成和发展个性的空间,可培养人们勇敢、自信、果断的性格特征,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人们锻炼过程中,无形中增加了人们交往、交流的机会,终身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们传递社会文化过程中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身体锻炼已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潮流,不仅仅健康得到了保障,同时锻炼了意志品质,提高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
2 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及相关问题分析
了解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从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态度与动机、体育活动的频度与时间、体育锻炼项目等方面进行考察。在本课题研究的前期成果中,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是正确的,其态度整体上是较积极的;当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男女生具有一致的认同,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频度和时间的投入上,总体看男生好于女生,但与体育人口所规定的标准相差甚远;大学生在课余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偏好竞技性、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女生则对柔性的、操作性强、运动强度较小、动作优美的运动项目感兴趣;总体来看,男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明显好于女生。综合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可以发现以下的发展趋势:从体育活动主体意识角度看,虽然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是正确的,但能动地将认识和学习内容转化为自身认知结构的意识,即知道自己的意向的学生却寥寥无几;从大学生体育生活的行为特征看,他们体育实践内容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男女生群体出现了性别分化的趋势;从体育实践的群体特征看,男生群体明显好于女生群体,但能成为体育人口的学生人数不多。
当下,高校的课余体育锻炼监督与指导力度不够,相应的场地器材设施配备不足,体育教学内容尚不全面,致使现有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形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的需求。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课余体育文化的组织,建立高校课余体育生活辅导体系。
3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途径
3.1 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
3.1.1 体育教师对大学生体育活动主体意识的培养
马克思实践观告诉我们,人的主体意识是在人不断的对象性实践中产生,在活动中真正认识他的客体世界和认识自身。学生投入到体育学习活动中,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出现的,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体的实践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活动性,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不仅动员大脑思维,而且使身体活动与之相伴,身心协同完成对体育的认知,掌握体育技能,享受体育乐趣。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大学生能否具有正确的主体意识,还不能完全肯定,主要是学生接受、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不能等同于在思维上、主观上意识到自己的活动真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有时出现“身顺心违”的情况,出现这种现象抛开教的因素,就学的方面看,症结在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实际角色,没有意识到他们与体育间应当存在和保持的关系。
学生能否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情有多大意义,或者说对眼前、近期、长远的将来都分别有多大的作用等问题,学生在不同的阶段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差异,体育教师主要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原有“认知定势”来培养他们各自的新意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围绕教学内容和体育锻炼的意义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懂得体育学习对他们自身生存健康的意义,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作用以及与体育的关系。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使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活动中。同时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结果,使学生知晓自己的学习状态。
3.1.2 对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进行量化管理,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对大学生的体质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部分指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而心理健康水平更令人担忧,每年检测一次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也不尽人意,尤其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学生超重和肥胖的人数逐年增多。针对高校学生体质的状况,高校决策部门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为每名学生建立个人体质测试档案,学生本人通过网络可以看到自己的测试成绩。如果当年的体质测试成绩为不及格,就没有资格参加体育专项考试。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公体课的成绩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其中包括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和体育专项成绩。只不过两者的成绩按比重计入总成绩,一般情况是素质测试成绩占30%,专项成绩占70%。如果按照原有的考试规则,即使那些体质不好或较差的学生通过努力把专项成绩考好也可以顺利地通过期末考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成绩有量化要求,但也要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待体质特殊的群体可以采取适当降低标准的方法,这样既能顾及到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
3.2 课余时间中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
3.2.1 加强高校课余体育的组织、指导力度,培养大学生体育骨干
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体育教材所给出的内容。由于课余体育形式多样,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渴望和要求,学生不仅能体验巩固体育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习实践体育课以外的内容,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身体特点等来选择锻炼项目,更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大学校园虽然存在着各种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俱乐部等形式的课余体育组织形式,但有体育教师参与和指导的却很少。要想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生的体质不是靠喊口号、走形势就能起到良好效果的,而是要把全体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课余体育打破了课堂的常规教学,使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距离感,他们之间可以是朋友或玩伴,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融入到体育活动中,同时还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去感染身边的每一名学生。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体育教师的一句启发和鼓励的话会成为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和力量。在师生的互动中,更有利于体育教师深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和特长。
3.2.2 积极开展课余体育竞赛,激励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学校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它对推动学校体育的开展,提高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与课余体育训练质量和进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开展课余体育竞赛,不要只局限于每年一次的运动健身大会,只要能有效地增强广大学生体质,吸引更多学生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可以开展;比如有竞赛因素的集体游戏、简化了的竞技比赛项目、民族体育项目、季节性体育活动等等。课余体育竞赛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体育竞争符合在校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因此大学生在比赛中会全力以赴,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通过竞赛活动,学生的竞技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和锻炼。此外,它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阵地,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出的充沛的勇气、娴熟的配合、团结拼搏的精神,使人为之振奋和自豪。在高尚的体育道德作风的熏陶与激励下,广大学生油然升起了热爱人生、使生活更充实的感受,因此更能激发和鼓舞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比赛的动机,能动员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参加到体育锻炼和竞赛中来,对促进大学生参加全民健身运动、增加体育人口具有重要作用。
3.2.3 建立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网站
学校可以根据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在网站上设立不同的专栏,内容应尽可能的充实,比如体育欣赏频道、体育健康知识讲座、体育赛事集锦等,以满足大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栏目中可以重点介绍一些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而受益终身的案例。还可以通过比较研究收集一些国外大学生体质情况的资料,让大学生对自身的体质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认识。通过网站的学习和体育实践,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网站每个栏目的内容都应该以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提高大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宗旨,使大学生通过体育实践获得更多的体育体验,使其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即对该活动意义的兴趣)所转化。
3.2.4 精心设计编制大学生体育健身指导手册
体育教师在教学一线,对大学生的了解比较深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汇总编辑成小册子,指导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当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遇到难题时,都可以通过这本指导手册找到解决的办法。因此,在编制手册时应该对每个运动项目的特点、适合发展哪种素质、锻炼时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以备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时方便查找。此外,对于完整技术动作的叙述应言简意赅,如果能总结出技术动作的精髓,并且编串成通俗易懂的口诀会更好。这样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时会受更大启发,同时也能提高体育健身指导手册的利用率。指导手册的规格和尺寸不宜过大,最好做成“掌中宝”大小的规格,方便大学生携带并随时翻阅。
4 结语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不是朝夕间所能养成的,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自身的强化与努力,更需要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1]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7
[2]王焕波.试论大学生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126-127.
[3]陶勇,代春玲.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6):141-143.
[4]马连鹏.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培养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2):122-125.
[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6]曲宗湖.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
[7]胡涛.大学生“健康型”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1-132.
[8]孙乡,戴剑松.江苏省大学生体质状况与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5):53-56.
[9]王焕波,李志勇.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行为调查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2):50-51.
[10]段艳平.一项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意向的干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2):43-46.
[11]熊明生.锻炼行为、经历、意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3):48-51.
[12]李志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关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69-71.
[13]王光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72-76.
[14]陶勇.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6):141-143.
[15]肖丽琴.运用Fuzzy公式法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评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138-139.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Lifestyle
SU Xiao-hong
(Sport Science Dept.,Shenyang Normal Univ.,Shenyang 110034,China)
The recent investigation of physiqu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shows that the physical health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s not optimistic.The paper discusses ways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health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lifestyle;university student;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G807.4
A
1672-268X(2012)04-083-03
2012-04-20)
辽宁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与体育生活方式培养的研究(L10CTY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