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农村体育的发展思考*

2012-12-07潘宁

体育教育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城乡农民农村

潘宁

(中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农村体育的发展思考*

潘宁

(中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目前,我国由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当前针对这些状况我国确立了一系列的“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与“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政策。论述了城乡一体化的价值内涵,阐明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主要内容及推动意义,重点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体育的发展路径,并提出只有农民非农化才是解决农村体育问题的根本途径。

城乡一体化;城乡二元结构;农村体育

30多年前起步的农村改革,使我国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但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无法适应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要求。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与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其表现的主要特征为:城乡提供公共服务的差别、社会保障的差别、户籍管理的差别、土地管理制度的差别、城乡收入水平的差别以及城市居民与农村农民社会、政治地位的差别等等。随之而来的是农村体育的发展也受到巨大的影响,存在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硬件数量少且设施落后、组织管理松散随意性强、农民体育观念与健康意识淡薄及农村体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2007年,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城乡一体化”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模式。党中央这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是破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机制。现阶段我国农业与农村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农民对物质的需求得到了较大的保障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体育,没有农村体育的小康,就没有国民体育的小康。本文在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背景下,研究农村农民体育,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以及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1.1 城乡一体化的概述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转变的过程[1],它的范畴不仅是城市与农村、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还要把工业与农业作为有机的整体,进行通盘考虑,综合研究,统一规划,使之在发展的过程中融为一体。要实现城乡一体化,政府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对城市与农村在政策实施、经费投入、建设发展、经济与产业结构、环境保护及各项社会福利事业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城市与农村政策上的一致、经济发展的互惠、产业结构的互补、国民社会与政治地位上的平等,让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使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城市与农村在经济与社会上相互分割的壁垒。

1.2 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工业化、农业集约化、集镇城乡化与服务社会化。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经济上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基本一致;第二,政治上城乡居民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第三,文化上城乡的教育、科技、文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大致相同;第四,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城乡居民趋向一致,家庭规模、家庭结构、生育观等也趋于接近等等。

1.3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1.3.1 有利于城乡经济互惠与产业互补

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城市与农村按照各自的优势在经济与产业结构上进行互补、互利,形成城乡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城乡之间的资金、技术、人力及自然资源等能够充分在市场上流转,城市的资金与技术可以加快农业的产业升级,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与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的经济收益;城市化水平的加快使得更多农民转移到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同时由于农村人口的持续减少,土地、矿产、水利等自然资源可以逐步集中,这些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与资源。

1.3.2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上世纪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遗留下来的长期痼疾,当前包括农村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农民收入偏低、失地农民生活与就业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根除,这些因素都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以较好地解决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1.3.3 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

合理的产业布局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耕地能大面积集中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产业化运作、企业化管理,避免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生态环境的污染。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狠抓农田水利建设,能够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

2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体育的发展路径

2.1 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

体育是福利事业,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地方政府要对农村在硬件建设、经费投入、人才与技术引进、信贷及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要转变工作重心,将以往一味带领农村“致富奔小康”的观念转移到农村物质与精神文化建设并重的思路上来,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更要重视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培养农民的体育需求,提高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在当前农村体育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情况下,没有政府的行政行为,农民自发进行体育健身锻炼还缺乏积极性,政府理应起到龙头作用,进一步完善“县、乡镇、农村”三级一体的体育健身网络,协助农村成立各种单项体育协会,并通过文化站设立专职人员进行组织与管理工作。

2.2 加大对农村体育的宣传和落实力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改善“三农”问题的政策与举措,使得我国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农村的经济与社会有了显著的提高与进步,农民的生活也得到了逐步的改善,但与之相对应的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这是由于一方面农民群体文化素质不高,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与经济收入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仍没有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于体育功能的认识也比较浅薄,很多人还存有“劳动等同锻炼”的落后观念;另一方面,农闲时期许多青壮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空巢”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具备文化、技能的新型农民外流,加之当今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农民在文化选择上更加丰富,也造成了农村体育文化难以传播。各级体育管理部门需要运用媒体、宣传栏及展板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抵制农村中赌博、酗酒及封建迷信等活动的滋长。通过文化站与各种单项农民体育协会定期组织各种群众体育活动,在一些民俗节日、庆典活动中开展一些简单易行、深入人心的传统体育项目。

2.3 优化农村体育管理体制,培养体育骨干

在我国农村目前还处于经济、社会变迁的转型时期,农村体育管理体制仍然延续上世纪计划计划经济体制那一套陈旧的老办法,在政府包办由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中,由于缺少专项资金、专职体育工作人员和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很多农村地区体育工作涣散、权责不清、疲于应付、流于形式,导致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滞。农村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一部分,最终还是要引入社会化机制,可以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参与的模式。政府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制订政策法规、投入经费和吸引社会资金,民间农民体育协会与社会团体负责具体的运作,科学化地制订管理制度,并按照区域、项目或工作内容设置专、兼职体育工作人员以保证日常化管理。国外有学者研究了乡村精英的个人品质特征并指出了他们在乡村活动中的动员与感召作用,国内有些专家与学者也提出了乡村精英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中发挥的中介作用[2]。地方政府也应有针对性、有计划的从当地乡村干部、复员军人、教师或一些有思想、有文体基础的新型农民中培养一批体育精英骨干,把他们吸纳到民间体育协会或社会团体当中,这种方式可以保障农村各种体育活动得到经常性开展,农民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还能得到一定的指导。

2.4 发挥城乡体育事业互助、互惠作用

城市体育事业的发展起步早,经验多,人才储备充裕,要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带动,城乡之间还可以采用互利互惠的方式共同发展。在城市中有条件的地方引入农村一些原生态具有自然气息的民俗体育项目,农村也可以借鉴城市各种体育协会的经验、管理办法,在农村设立各种体育协会分会,利用节假日聘请体育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中进行工作指导与辅助管理,还可以将城市中开展比较广泛的一些易学、易练的现代体育项目引入到农村,使农民在平时的业余生活中从事体育锻炼有更多的选择内容。现今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工作闲暇时间增多,并且许多人逐渐厌烦城市里紧张的生活与工作节奏,节假日结伴到乡村踏青、登山、户外野营,体验“农家乐”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居民选择度假、休闲与放松情绪的流行趋势。随着“假日经济”、“旅游经济”、“农村经济”的热潮,城市居民也越来越多参与到农村体育中来,这对于农村体育产业来说也是重大的发展机遇。政府可以通过鼓励与引导城市的资金与管理模式对农村体育产业进行开发与改造,农村也应该借这样的发展契机,吸引外来资金在当地投资兴建渡假村、休闲会所与体育运动场馆,同时利用城乡互动、交流的机会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推销当地特色产品。通过“体育搭台,经贸唱戏”的形式,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和改革所带来的经济成果。

2.5 统筹城乡体育场馆建设与经费投入

上世纪50年代为了实现赶超战略,我国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实行了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也直接导致了“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格局。同时,各种优质社会资源与生产要素也在城乡之间不均衡地流动,这也使得城乡居民在享受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出现不公。据我国社会体育调查结果报告,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占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3],部分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村体育文化赖以形成的条件和载体,农村文体设施的不足导致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失去了应有的平台。在城镇体育场馆建设绝大部分由政府投资;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政府投入明显不足。应统筹城乡体育事业经费投入,建立由政府财政供给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将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纳入到政府财政的范围,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责任。

3 农民非农化是解决农村体育根本问题的途径

3.1 农民非农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我国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现有超过8亿的农民,按目前耕地测算需要转移大量农业人口到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而“三农”问题的解决核心又恰恰在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相比我们人口多、耕地少,采用家庭承包、小规模经营等农业生产方式,劳动生产效率差,农业现代化与机械化程度低,还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在大规模城市周围一般都会建设一些卫星城市,相应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都很到位,乡镇中农业人口少、耕地多,并且农民都拥有土地的所有权,这就使得土地在二级市场上能够通过自由交易进行流动和集中,这都有利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便于科学化管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深入,肯定会遇到一些新的困难与挑战,但城市化的步伐是不会停止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实现社会角色转换,改变生活方式与增加经济收入,也只有这样农业机械化和高科技的应用才真正成为可能。

3.2 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经济收入的增加才能增强农民的体育需求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了人类需求理论,他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并逐一递进,这五种需求分别是:人类的生理需求、对于安全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被他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从他提出的理论我们不难看出人类最先需要满足的是作为自然界的人基本的生理需求,也就是最简单的维持生命体征的生理需求,包括:温饱、睡眠等,其次就是出于安全能在自然环境下生存的需求,然后才是作为社会的人在交往、人格和自我价值现实上的需求。我们可以认为前面两种需求是人类的原始需求,后面三种需求是作为社会人的高级需求。农村体育要发展,农民群体对于体育的需求是第一驱动力,只有当农民的需求存在并且需要被满足时,农村体育才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的空间。根据调查我国2002年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为4:1,加上各种隐性收入,实际差距在6:1以上。城乡平均收入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即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能够增长5.8%,到2020年还达不到2000年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水平。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与城市相比较,农村生活水平与农民经济收入还不高,当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还处于经济、社会变迁的转型时期,对于农民群体而言体育需求还不是他们的首要需求。体育作为社会交往、自我价值实现的手段、方式与媒介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属于更高级别的社会需求,只要当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它的需要,并且这种需求的主体还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与空闲时间。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要面对极大的生活压力与劳动强度,而他们较弱的经济能力及繁忙的生活方式正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本瓶颈,只有改变其生活方式与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才能增强农民的体育需求。

4 结语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并加大对农村各项事业的经费投入,农村农民体育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要解决农民体育的根本问题,最终还是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用集约化、现代化与机械化的方式改造农业和农村,将农民逐步从农业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他们的体育需求。

[1]叶雪梅.“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137-139.

[2]单颖,吴振华.变迁中的中国农村与农村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319-1321.

[3]冯健.对我国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分析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28-31.

[4]刘超,李国,赵一平.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2,(3):72-75.

[5]刘景黎.小康社会背景下中国新农村体育的发展问题[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8(2):186-189.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 in Process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integration in China

PAN Ning
(Sport Dept.,South Central Univ.of Ethnic Communities,Wuhan 430074,China)

The contradictions brought about by the dual system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Because of the contradictions,China has set a serial of policy,such as city and countryside integration,unified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and agriculture supported by industry.The paper discusses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integration,goal,main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integration and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route of rural sport in the process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integration.The paper proposes that non-agriculturalization of farmers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rural sport problems.

city and countryside integration;dual structure of city and countryside;rural sport

G80-05

A

1672-268X(2012)04-058-03

2012-03-16)

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BSY08003)。

猜你喜欢

城乡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耕牛和农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农民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