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我国体育赛事文化的发展对策研究
2012-12-06武胜奇
武胜奇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基础部,广东广州 510640)
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我国体育赛事文化的发展对策研究
武胜奇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基础部,广东广州 510640)
体育强国建设是新时期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目标,也对中国体育赛事文化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新课题。研究认为:体育赛事文化建设是体育强国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地位与作用无法替代;目前我国体育赛事文化建设存在体育赛事文化发展不平衡,职业体育赛事文化建设滞后,民族体育赛事文化缺乏竞争力诸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体育强国;体育赛事;体育赛事文化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世界体育强国,是新中国几代体育人梦寐以求的夙愿。承载着中国人民百年梦想的北京奥运会,使我国竞技体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同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发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为我国新时期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使我国体育事业有了新起点、新征程。建设体育强国是一个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建设什么样的体育强国?如何建设体育强国?是我们亟待回答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1-6]。笔者试图对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我国体育赛事文化的发展进行研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赛事文化,进而使体育赛事文化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1 体育强国与体育赛事文化建设
1.1 体育强国的内涵分析
体育强国一经提出,体育强国建设就成为新时期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目标。未来的目标——体育强国要达到什么标准自然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综合几个有代表性的学者对体育强国内涵的阐释[1-4],本研究认为:“体育强国”是对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的综合性评价,是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的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体现。因此,体育强国建设是一个体育多元素发展应达到的综合目标。体育赛事文化作为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理应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1.2 体育赛事文化的内涵及其分类
体育赛事文化是指组织实施体育赛事的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育赛事的文化结构包括体育赛事物质文化、体育赛事制度文化、体育赛事精神文化、体育赛事产业文化四部分[7]。关于体育赛事文化的分类,可以依据以上对体育赛事文化结构的划分进行分类,亦可以依据体育赛事的分类标准,把体育赛事文化做相应的划分。因此,按照体育赛事的项目设置体育赛事文化可以分为综合性体育赛事文化(奥运会赛事文化、全运会赛事文化、农运会赛事文化等)和单项体育赛事文化(足球赛事文化、篮球文化、乒乓球赛事文化等);按照赛事的功能标准,可以把体育赛事文化划分为竞技体育赛事文化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文化;按照赛事的水平,可以把体育赛事文化划分为职业体育赛事文化和业余体育赛事文化;按照传统发展可以把体育赛事文化划分为现代体育赛事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文化等。
1.3 体育强国与体育赛事文化建设的关系
体育赛事文化是体育文化的精髓,也是体育文化展现的最佳舞台,只有建立最佳的体育赛事舞台,才可以展现体育赛事文化之美,进而展现体育之美。首先,体育强国需要强国的体育赛事文化。体育赛事文化建设是体育强国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没有完善的强国的体育赛事文化体系不能说是体育强国。如公认的体育强国美国,其较高水准的职业联赛水平,以及职业联赛形成的体育文化有目共睹。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NBA)就是一个精心包装的文化产品,组织者把赛事做成文化去吸引观众,观众在文化的氛围中去欣赏篮球的美[8]。NBA文化中呈现出的鲜明的美国文化特点,不仅很好地诠释了美国文化的创新性、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多元性特征,而且NBA的社会化、产业化、商业化文化模式在美国体育强国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及示范效应,职业联赛文化已成为美国体育强国的标志。因此,体育强国需要建设强国的体育赛事文化,而且是富有自身特点的体育赛事文化。其次,体育赛事文化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无可替代。体育赛事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体育强国的建设和发展,体育赛事文化在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始终起引领作用,体育赛事文化为国际体育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同时,体育赛事文化建设也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焕发生机。体育赛事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使我国体育赛事逐步得到完善,如目前我国的篮球职业联赛(CBA)所形成的四节赛制,拉拉队表演等篮球赛事文化,无不与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NBA)文化的影响有关。中国传统的舞龙、舞狮、龙舟等赛事的发展,使历来讲求的“礼让”、重义轻利、讲密切配合、整体利益等精神得以延续,成为建设体育强国的宝贵财富。再如职业体育赛事文化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可以加大体育赛事本身的社会影响力,使其获得更多的市场利益。另一方面,通过对体育赛事文化的宣传和文化体系的构建,可以规范职业体育赛事中的种种不良现象,使其沿着良好的社会价值方向发展前行[9]。因此,体育赛事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其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的传播力,使其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无可替代。
2 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体育赛事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缺失
2.1 体育赛事文化发展不平衡
和谐发展的体育赛事文化是体育强国的重要特征,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体育赛事文化而言,我国体育赛事文化发展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赛事文化品牌,而且体育赛事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首先,我国体育赛事文化结构发展不平衡。体育赛事物质文化有一定的发展,而体育赛事制度文化、体育赛事精神文化、体育赛事产业文化相对发展滞后。北京2008年奥运会,广州2010年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极速催生了我国体育赛事物质文化的发展。如鸟巢、国家体育馆、晶莹剔透的“水立方”等奥运场馆体现了匠心独具的中国元素。以亚运城体育馆为代表的广州亚运会场馆,也无不体现了轻灵飘逸的岭南建筑神韵。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会徽、祥云火炬、金镶玉奖牌、青花瓷服饰等,广州亚运会的羊城广州会徽、吉祥物“乐羊羊”、“潮流”火炬、亚运礼服“行云流水”等极大丰富了我国体育赛事物质文化的内容,也代表了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也成为我国体育赛事物质文化未来发展的风向标。相对于体育赛事物质文化而言,我国的体育赛事制度文化、体育赛事精神文化、体育赛事产业文化发展较为滞后,亟待建设与体育强国相匹配的体育赛事文化结构。目前,我国体育赛事的制度文化不健全,特别是职业体育赛事的制度文化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在国际赛场上某些运动员表现出的毫无斗志、赢起输不起的浮躁,甚至是大打出手等,均体现了体育赛事精神文化建设的不足。在体育赛事产业文化建设方面,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赛事文化品牌,没有形成体育赛事产业文化的竞争力。单从职业联赛产业文化而言,如美国的篮球职业联(NBA)、意大利的足球联赛在赛事品牌文化、赛事纪念品文化、体育明星文化等的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与这些国家的体育赛事产业文化相比较,建设体育强国的体育赛事产业文化任重道远。
其次,我国不同类别体育项目的体育赛事文化发展不平衡。在世界竞技体育赛事文化的大舞台上,我国在参加各类世界性大赛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集体,如蜚声世界的中国女排、长盛不衰的中国乒乓球队、被称为“梦之队”的中国跳水队、勇攀高峰的中国登山队等。我国体育健儿们用辛勤的汗水和骄人的战绩,创造和诠释着“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10]。但与这些相比,我国体育赛事文化如足球以及一些新兴项目等的赛事文化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加快弱势项目体育赛事文化的发展,促进足球、篮球等影响较大的体育赛事文化建设,成为建设体育强国的努力方向之一。
第三,我国区域体育赛事文化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大型城市体育赛事文化发展好于中小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在体育赛事文化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东南沿海体育赛事文化发展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体育赛事文化呈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态势。体育强国建设必须逐步缩小这一差距。
2.2 职业体育赛事文化建设滞后
职业体育赛事文化是体育赛事文化的主体,在整个体育赛事文化的建设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职业体育赛事文化是我国体育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欧洲的意甲、西甲、英超,美国的NBA等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原因不仅仅是其拥有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一大批高水平的优秀球员,更深层次主要的是其独特的职业体育赛事文化的影响,职业体育赛事文化是逐渐形成这一力量的无形的手。相对西方国家而言,职业体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随着足球职业化的推广,我国竞技体育才揭开了职业化的序幕。当前,我国职业体育赛事文化无论是在职业体育制度、职业体育物质文化、俱乐部文化建设、球迷文化建设以及球员文化建设等方面发展均为缓慢[11]。同时,中国职业体育在文化建设方面大有被西方职业体育文化同化的趋势,尤其表现在制度文化方面和反映时代气息的物质文化方面,这是中国职业体育文化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12]。如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在制度方面,任意肢解联赛,或是只升不降,或是只降不升,这样的朝令夕改,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固定模式;赛场内外常见诸如罢赛、球迷骚乱、球场斗殴等等非理智的、非法制的举动,缺乏一种文明的足球氛围。从足球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我国足球存在关于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精神以及改革时代的民族精神的缺失[13]。
2.3 民族体育赛事文化缺乏竞争力
从国际体育赛事文化的发展趋势看,体育赛事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以及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体育赛事文化是体育赛事文化竞争力的源泉。如美国纽约体育赛事形成了显著的赛事文化特点:赛事本土化程度高,市民的参与热情很高;群众性、传统型的体育赛事非常多。纽约的群众体育赛事往往都有运动的主题,这些主题不与国家或城市政府的大事或号召相关,更多是与社会的公益事业或者市民的切身利益相关。英国伦敦的四大体育赛事:温布尔登公开赛、全国越野障碍赛马赛、伦敦马拉松比赛、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均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创始于1877年是网球运动中最古老和最具声望的赛事,每年吸引近30万人观赛。一年一度的伦敦马拉松大赛自1981年诞生以来,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英国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之间从1829年开始进行的高校赛艇对抗赛等体育赛事成为伦敦的经典活动之一,也成为伦敦传统文化的一部分[14]。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赛事文化发展而言,我国现代体育赛事文化发展较晚,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也不够紧密。同时,我国的民族体育赛事文化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缺乏在国际领域的号召力和竞争力。民族体育赛事文化不仅是一种民族精神传承,而且更彰显一个体育强国的特色,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文化,促进民族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赛事的融合,应成为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点。
3 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我国体育赛事文化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体育赛事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体育赛事文化的平衡发展
体育赛事物质文化、体育赛事制度文化、体育赛事精神文化、体育赛事产业文化相互融合、共同作用构成了完整的体育赛事文化。但体育赛事精神文化的地位举足轻重。体育赛事精神文化是体育赛事文化的“灵魂”,是体育赛事文化诸结构的归宿,体育赛事精神文化的彰显使体育赛事物质文化更富生机,体育赛事精神文化的升华更显体育赛事制度文化的成效,体育赛事精神文化赋予体育赛事产业文化活力。从体育赛事文化结构诸关系看,我国应加强体育赛事精神文化的建设,保障体育赛事精神文化的优先发展,发挥体育赛事精神文化的“灵魂”作用。但在不同类别体育项目的体育赛事文化,以及区域体育赛事文化发展上,应重视体育赛事文化的平衡发展。
首先,体育赛事精神文化的建设,应关注运动员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更加注重运动员体育人文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的塑造。在培养运动员竞争意识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他们进行协作和利他的“人性”教育,即人文教育,以防止其竞争走向极端,从而影响人、竞技、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15]。同时创造良好的体育赛事文化建设氛围,加强教练员、裁判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意识,加强体育赛事的制度文化建设,确保体育赛事精神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次,在不同类别体育项目的体育赛事文化建设,以及区域体育赛事文化发展上,重视体育赛事文化的平衡发展,但也并不是要求一同发展,齐头并进,这样做既不尊重客观实际,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在不同类别体育项目的体育赛事文化建设上,我国应继续加强如乒乓等强势项目的赛事文化建设,发挥其示范作用,带动其他项目的发展,逐步达到平衡发展的战略目标。如中国乒乓球队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指导下,国家利益成为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基本职业价值观,团结着整个乒乓球队伍。激励中国乒乓球技术打法不断推陈出新,逐步形成了“快、准、狠、变、转”快攻技术打法;“转、快、准、狠、变”弧圈技术打法;“转、稳、低、变、攻”削球技术打法等中国特色的技术文化[16]。宋继新先生将之称为乒乓球的器物层文化(工具理性),国家乒乓球的工具理性以独特的竞技硬文化“引领”着世界的潮流,从而反映了强大的民族竞技文化水准[17]。中国乒乓健儿在几十年争先夺标的征程中,孕育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人生能有几回搏”、“胜了从零开始”、“输球不输人”、“我是代表集体领奖的”、“打出风格、打出水平”、“创新才有生命力”等一系列先进文化思想[18],对于其他项目赛事文化的发展不无启示。在区域体育赛事文化发展上,巩固体育赛事文化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同时,在场馆建设和赛事举办上应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倾斜,促进其体育赛事文化的发展。而且,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还应从区域资源和文化优势出发,打造独特的体育赛事文化。
3.2 重塑职业体育赛事文化,增强职业体育赛事文化国际竞争力
职业体育赛事文化是任何国家体育赛事文化建设的核心,职业体育赛事文化在体育赛事文化中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它不仅影响到群众体育等赛事文化的发展,而且其赛事精神往往延伸至国际比赛场上,体现本国的体育赛事文化的底色。我国职业体育赛事文化发展较晚,又受足球假球、黑哨的影响,职业体育赛事文化蒙上了浓重的阴影,亟待重塑我国职业体育赛事文化,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职业体育赛事文化的重塑,也应从体育赛事文化结构的建设着手。首先,加强其赛事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是赛事古老文化传统延续的保证,只有健全赛事制度文化,职业体育俱乐部才能形成俱乐部精神,才能形成竞争力。赛事制度文化建设应从职业体育赛事固有的经济、媒体关注度等规律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赛事制度文化;其次,加强职业体育赛事精神文化建设。职业体育赛事精神文化建设不仅包括运动员的职业精神,而且包含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品牌和形象建设。在职业精神建设上应培养运动员团结拼搏、自强不息、公平竞争的民族精神。在俱乐部的品牌和形象建设上,应抓好运动员的职业道德规范,预防赛场上的道德失范对俱乐部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在俱乐部名称、体育明星的打造、技战术风格上形成特色。再次,加强职业体育赛事物质文化和产业文化的建设,形成一批有影响的俱乐部物质文化,如俱乐部的各类纪念币、队服等,只有拥有自己特色的赛事物质文化,再加上俱乐部的综合文化影响,才能形成职业体育的产业文化。
3.3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育民族体育赛事文化
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体现了我国悠久的体育发展历史,更是现代体育发展的源泉。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育民族体育赛事文化,是我国民族体育发展的呼唤,更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需要。在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文化建设上,我国应借鉴西班牙斗牛节的发展经验,弘扬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培育国际品牌的民族体育赛事品牌。
西班牙的斗牛被称为国粹,更是代表了西班牙的民族精神。1743年,马德里兴建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斗牛场,斗牛活动逐渐演变为民族娱乐体育活动。西班牙的斗牛士服饰及等级、斗牛的工具、斗牛规则都具有具体的要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西班牙几乎每年都要印刷大量斗牛明信片。从西班牙发往世界各地的信封、图片甚至其他象征性图片都用牛头来替代。从西班牙寄往世界各地的名信片、信件或邮戳上都留下牛的痕迹。不仅如此,各种各样的斗牛舞、斗牛曲应运而生[19],形成了斗牛文化产业。我国的赛龙舟已成功进入亚运会,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国应进一步建设龙舟赛事文化,打造享誉世界的民族体育品牌。另外,潍坊国际风筝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文化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内蒙古那达慕大会等民族体育赛事文化均有成为世界品牌赛事的实力。对于这些已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传统体育赛事,应创新其发展模式,继承其文化传统,可以把古老仪式的挖掘和延续,传统服饰和比赛器材文化遗产的继承等作为突破口,培育体育强国的民族体育赛事文化的崛起。
4 小结
体育强国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对体育强国的认知和谋划决定其未来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体育赛事文化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引领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展示体育强国建设的最佳舞台。体育强国的建设需要强国的体育赛事文化,体育赛事文化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无可替代。
[1]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3-8.
[2]鲍明晓.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6):1-6.
[3]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诠释与评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93-98.
[4]田麦久,孙大光,田雨普,等.中国体育:体育强国的辨析与建设——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观点摘编[J].体育文化导刊,2009(8):1-13.
[5]宋继新.文化兴体:建设体育强国的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1-4.
[6]董德龙,范安辉,梁建平.中国作为体育强国的现实差距与路径选择[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37-41.
[7]武胜奇.体育赛事文化对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及提升路径选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480-483.
[8]朱国平.如何看待中国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5(3): 17-19.
[9]王家宏,魏 磊.篮球职业联赛赛制、市场、文化的基本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3):54-57.
[10]刘 鹏.充分发挥体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N].人民日报,2007-05-21(09).
[11]何 康.职业体育组织软实力概念开发及提升策略研究——基于中西方国家职业体育组织软实力发展现状的比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9):20-24.
[12]何 斌,毕仲春.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6):10-14.
[13]马连鹏,张 鲲.现代足球的民族精神与中国足球的文化缺失[J].体育学刊,2006,13(6):29-32.
[14]张颖慧,姚 芹,李南筑.上海体育赛事发展的国际比较——以与纽约、伦敦、墨尔本的比较为例[J].体育科研,2010,31(1): 21-26.
[15]汤立许,彭贻海.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的缺失与路径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5):73-76.
[16]唐建军.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技术文化分析[J].体育科学,2005,25(7):79-83.
[17]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92.
[18]孙彩丽,郑雪玲.对乒乓球文化的再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3):121-124.
[19]吕瑞贞.西班牙的斗牛文化[J].文化月刊,2004(5):96-97.
Sport Events Culture in Building China into a Sports Power
WU Shengqi
(Basic Department,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Arts,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China)
Building China into a sports power is the new aim of sports in China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it also brings new problem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events culture.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 events culture is the main content for building China into a sports power,its status and role can not be replaced;at present,development of sport events culture is uneven,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 events culture is sluggish,and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lack creativity and core competition ability.This paper also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al countermeasures.
building China into a sports power;sporting events;sport events culture
G811.21
A
1004-0560(2012)04-0106-04
2011-11-08;
2012-04-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ZX021);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立项、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资助项目(Tyss004)。
武胜奇(1971-),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赛事文化及体育旅游。
责任编辑:刘红霞
◂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