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模式探索
——基于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的启示
2012-12-06王永忠冯晓露
王永忠,冯晓露
(1.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重庆 408003;2.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转型期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模式探索
——基于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的启示
王永忠1,冯晓露2
(1.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重庆 408003;2.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通过对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简称FCSC)发展路径的研究与思考,并与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的比较分析,探索在以“举国体制”为背景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下,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发展模式。认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至少在7个方面存在可以改进之处,即,管理体制、法规体系、领导机构设置、运作模式、经济效益、管理人员素质、运动员管理模式。在对其现存问题的分析和与国际经验的比较下,对我国大学生体协对于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校高水平体育运动发展以及探索转型期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新的发展模式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大学体育;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模式
我国的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由来已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领域由于特殊的历史角色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保持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特色,竞技体育领域中的“举国体制”便是其中一例。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举国体制”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产生于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简称中国大体协)也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不管是协会性质还是管理模式,它都有着与西方竞技体育强国中类似组织的不同之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竞技体育开始寻求新的角色定位和发展道路,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也在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探索。
1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模式的演进
按照所隶属管理部门以及协会自身性质等的变化,从中国大体协的产生到现在大致可分为4个发展阶段[1]。
1.1 初创阶段——体委操办,为政治服务(1975—1984)
1975年,第八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意大利罗马举行,当时的台湾当局以中国大陆没有大学生体育组织为理由试图组建“中华民国代表队”参加此次大运会,以达到分裂中国的政治目的。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央政府毅然批准当时的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队参加了该届大运会。成立初期的中国大体协在业务上由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一手操办,扮演着中国重返国际体坛的先锋官角色。
1.2 发展阶段——向教育系统过渡(1985—1997)
这个阶段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1985年在山东召开的“掖县会议”。在此次会议上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正式提出了由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这在中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除此之外,中国大体协对外联络及组队参赛工作也开始逐渐移交给原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
1.3 市场化元素的介入(1998—2002)
1998年,教育部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背景下,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作为教育部直属的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并明确中国大体协的职能是代表国家行使政府职能,主要负责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以及参加国际竞赛的相关管理工作。秘书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大体协成为在教育部直接领导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社团组织。此后,中国大体协逐渐将企业带入中国大学生体育联赛,中国大学竞技体育运动慢慢开始商业化。
1.4 产业化运作的初步尝试与完善(2003—)
2003年,中国大体协开始全面接管组队参加国际大学生体育竞赛以及对外联络等工作,这标志中国大体协开始全面具备了独立组织开展国内、国际大学生体育活动的职能。在发展渠道上,中国大体协开始尝试运作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学体国际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表明中国大体协在产业化发展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目前,中国大体协管理着全国2 000多万在校大学生的体育竞赛工作,每年举办的大学生体育赛事超过60项,参加的大学生运动员人数逾3万人,到场观众达400百万之众,已经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系统的竞赛制度和商业运作模式,比赛获得了广大学生、体育界、新闻媒体及商家的认可。
2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当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基于NCAA的启示
中国大体协从产生、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从单纯的为政治服务发展到回归教育系统,在运作模式上也由单纯的政府支持过渡到自收自支的市场化运营,可以说走过了一条不断探索与发展的成长之路。然而不容回避的是,大体协现在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由政府供养和运作的发展模式,旧的体制下形成的训练和管理模式至今仍然存在,并日渐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凸显矛盾。如科学文化教育缺失的专业体育人才回归社会后就业能力受到挑战、体育专业队伍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不高制约了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等[2]。作为中国大体协的类似机构,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简称NCAA)已经在发展模式上相对成熟,并且使美国的大学竞技体育运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NCAA的发展模式,尤其是管理和运作模式对中国大体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2.1 管理体制:政府与社团双重管理性质难以使大学联盟唱主角
目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政府机构,在中央层面是指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其中行使职能的主体是教育部的体卫艺司;在地方层面是各省市的教育厅(委)、体育局、团省(市)委,其中行使职能主体是教育厅(委)的体卫艺处[3]。第二类是社团机构,主要包括中华体育总会、中国大体协以及各省市大学生体育协会及其单项分会等,其中行使职能的主体是中国大体协及其单项分会、各省市大学生体育协会及其单项分会[4]。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是专门针对中国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惟一全国性社会团体[5]。大体协目前在国内运营的赛事主要包括大学生足球联赛、田径锦标赛、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等。
和我国形成明显对比的是,美国的大学竞技体育乃至整个国家的高水平竞技体育都是依靠着强大的大学联盟发展起来的,并没有明确的政府行政主体。美国的大学竞技体育水平基本上就可以代表整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并且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也没有脱离正常的教育系统,大学体育之间的体育赛事主要是通过一些校际体育联盟来组织,这些联盟大多都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知名度。例如由东部8所名校组成的“常春藤联盟”、中西部由10所著名州立大学组成的“中西部十校联盟”、西部的“环太平洋十校联盟”等,其中最大的体育联盟组织当属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6]。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成立于1906年,1950年后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在美国已经有1 200多所大学、联盟和单项协会加入。在当今的美国大学体育中,如今的NCAA己发展成为招收、管理大学生运动员,对校外资助、奖学金、电视转播、学术资格等一系列涉及学生运动员的事务进行管理的非营利性实体。伴随着这些职能,NCAA在美国已经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成为美国会员最多、职能最全、规模最大的体育管理机构。
可以说,美国大学竞技体育之所以可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在管理体制上主要是因为拥有强大的大学体育联盟在发挥作用。而中国的大体协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双重身份,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应有的功能。此外,NCAA为了避免不同规模和等级的学校同场竞技,还根据学校规模把联盟成员分为三个等级,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较为完善的联赛体系,这一点也是值得中国大体协在成员管理上的借鉴之处。
2.2 法规体系:法律制度供给不足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权威性的法律条文对体育社团的职能权限作出明确的规定。在相关的法律中,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虽对体育社团作了专门规定,但并没有明确界定其权力、管理权限;民政部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国家体育总局的《全国性体育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作为专门的国家行政法规也没有对其作出明确界定。由于法律制度供给上的不足,导致中国大体协无法在具体工作中具有明确的职能定位和法规依据,这也是其在工作过程中难以实现大学联盟唱主角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NCAA,立法已经成为美国大学体育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校际体育运动都应当遵循NCAA的相关法规。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区域领导委员会等均以NCAA的相应法规为其行为准则。在立法条款上,也分为关键条款、区域关键条款、一般条款和联合条款。除了完善的法律条款,NCAA还有严格的立法程序。NCAA的会议制度包括年会和特别会议,执行委员会在每年一月的第二个星期或特定安排的时间召开年会,如有需要,执行委员会有权召集特别会议。在年会和特别会议上一般会有一个全体事务会议来进行关键条款的制定[7]。完善的法规体系是保证组织有效运作的基本保障,中国大体协只有完善了其法律制度上的供给不足,才能进一步巩固其协会主体性地位。
2.3 组织机构:机构设置有待完善
在组织结构上,中国大体协作为教育部领导下的自上而下的官办组织,而NCAA则是由下而上形成的、非官方的、市场化的民间组织。管理学中通常认为结构决定功能,在组织体系上的差别也决定了中国大体协与NCAA在发展各自大学竞技体育运动中不同的功能定位。
2003年国家教育部所领导的中国大体协正式从国家体育总局接管我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单项体育比赛的组队及对外联络的各项工作。至此,大体协正式成为教育部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下设的直属单位。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目前有33个单项分会;组织机构也由原设的办公室、竞赛部、商务开发部,至今增设了财务部、外事联络部、新闻宣传部。在各部门的协调下,各单项协会是发展具体大学体育项目的实体单位。
NCAA总部的主要职能是审议和批准大体联的各项政策法规,具体的工作则由下设的执行委员会负责。执行委员会下又设立Ι级领导委员会、Ⅱ级主席联盟和Ⅲ级主席联盟,主要负责管理不同层级和级别的具体事务。同时,大体联的内部还设立了竞赛管理、竞赛纪律、竞赛规则委员会。此外,NCAA还设立了宣传部,并建立了官方网站,每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工作计划以及协会的自然状况等都会通过官方网站向外界公布。NCAA的主要目的是使校际体育运动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体育运动真正走进并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同时使大学体育竞赛与职业体育竞赛相互分离,保证大学体育竞赛的纯粹性。
NCAA的组织机构划分要比中国大体协精细,并且在职能的行使上协会真正发挥了作用。中国大体协由于其政府与社团的双重组织体系,在权限划分和职能行使,以及在财政收支和工作计划的公开程度方面上都存在问题,难以高效运作。因此,中国大体协应当建立自下而上行使权力的组织体系,加大协会的实体化发展。
2.4 运行模式:产业化运作尚存较大空间
中国大体协与NCAA运行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一个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一个则是靠产业化运作自收自支。
虽然中国大体协在运行模式上已经由单纯的政府支持过渡到多元化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市场化的成分在大体协的发展中尚不具规模。由于中国大体协近些年来的主要工作是与“大运会”接轨,主要是围绕大运会制定训练和比赛计划,因此体育生在高校内进行封闭式的训练、比赛,很少去追求经济效益。此外,中国大体协商业开发的形式大多是以社团法人形式为主,获得体育市场信息的来源与渠道大多是协会内部和上级行政领导。
相比之下,NCAA则是完全以市场化运作模式来运营大学生体育比赛的。NCAA一年分2-3个赛季,与职业联赛接轨。NCAA的运作并非是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也不去规定或限制体育市场的各种运行要素,而是在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的宏观调控下运用经济政策来改变体育市场的运行条件,在总体上制定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建立大学体育市场化运行的基本框架和准则,从而引导大学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发展。因此,中国大体协在市场化的运行模式上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当然,能否去充分开发些空间还取决于大体协自身的目标定位,即追求大运会成绩还是追求大学体育运动自身的发展。
2.5 经济效益:远远没有产生应有价值
充足的经济来源是大学生体育协会正常运作的最基本保障,收入的多少也是开发程度高低以及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不同的运作模式直接决定了不同的经济效益。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的运作模式决定了中国大体协在市场化的现代商业社会中很难依靠自我运营来创造自己的经济收入。中国大体协的收入来源和NCAA的相比,类似项目主要包括政府拨款、学校拨款、会费、捐赠、门票收入以及其他合法收入等。然而对于大学生体育市场开发中非常重要的媒体市场、比赛等的收入来源却非常缺乏[8]。
相比之下,NCAA的体育商业化程度较高,它虽非职业体育,但却是按照职业体育的运作模式运行。根据NCAA官方的统计数据,NCAA在2009—2010年度的收入共计7.49亿美金,其中有86%来自于电视和广播的转播权收入,其次是9%的冠军收入(包括票务及相关的商品收入)和3%的赞助收入。在该年度的收入支出中,NCAA把7.07亿美金(总收入的96%)返还于各成员大学,主要用于奖助学金、竞赛奖励、援助性捐赠、学术支持以及广泛性的委员会工作、工伤保险、锦标赛支出等项目。美国的体育生不仅为学校赢得了比赛的荣誉,还为学校创收。在经济效益上,中国大体协远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尤其是在赛事开发方面,由于赛事开发的不成熟直接损失了收入来源中最为重要的电视和广播的转播权收入。因此,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大学竞技体育市场应当成为大体协在产业化运营中的努力方向。
2.6 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尚待提高
中国大体协与NCAA非常显著的一个差别就是在管理人员的构成上。根据池建的研究,中国大体协的人力资源当中,一共才有26人。其中在编的只有10名工作人员,另外的16人来自于反聘、借调、临时聘任等。在编10人的专业结构主要为经济类2人、体育类3人、其他专业类5人。在学历方面,管理人员全部属于专科以上学历。在职称方面,管理人员中只有一名副教授,大部分人没有职称,存在明显的职称偏低现象[9]。除此之外,中国大体协还没有专职律师和法律部门,它的领导层直接由教育部决定的,单项协会的管理人员则是由大学校长们选举产生。
与此相比,NCAA的人员构成在专业化程度上就相对成熟很多,其领导层基本上是由各大学校长组成,执行委员会是由20名委员构成,Ⅰ级、Ⅱ级、Ⅲ级管理委员会主席与联合会主席4人共同为执行委员会的常委,主要负责NCAA的日常事务。此外,还有8名Ⅰ级领导委员会成员、2名Ⅱ级主席联盟成员、2名Ⅲ级主席联盟成员。NCAA的成功运营和广泛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完善和专业的管理队伍,中国大体协在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上除了专业化程度不高之外,领导层的影响力也是关键。大学校长对大学体育运动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的很多名校优良的体育传统都和大学校长的重视分不开,即便是在中国一些体育传统较好的学校基本上也都是得益于校领导层面的重视。因此,使大学校长进入大体协的领导层也是大体协在管理人员发展方面的重要方向。
2.7 运动员管理:培养方案还未走出困境
中国大体协体系下的中国大学高水平体育特长生虽参加正规的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但高校对其文化课的要求都由各自主招生院校而定,往往会有较大的折扣,并且运动员进入大学后可以免修若干门文化课,可参加任何比赛并以此来获得奖金,每周过度的运动训练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另外,还有一些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来自于专业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这也造成了很多非大学生挂名参加大运会的现象。
美国大学高水平运动员都来自高中,由各大学体育部自主招生。他们的入学都有严格的要求:首先是文化课成绩不低于其他同学的一般水平,其次才是具备高超的竞技水平。在进入大学以后,NCAA规定他们的大学生运动员必须遵守和完成学业上的诸多明确规定和要求,每一所成员大学都有自己的使命宣言,如芝加哥大学的“学生运动员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10]。在课程安排上,大学生运动员每周训练时间被规定不得超过20学时,文化课的平均成绩不得低于及格线,否则将不得参加任何比赛。此外,他们还不得参加任何带有收入性质的比赛(如职业联赛),不得参加任何具有报酬性的工作(如广告和代言),否则将会被学校除名,即使是参加允许范围内的比赛也不得影响正常学业。
另外,在运动员的出路方面,NCAA和中国大体协也存在着明显差异。美国大学生运动员的出路基本是走大学所学专业的路线,如数学、管理、历史等,也有少数体育生毕业后进入各种职业联赛,开始职业生涯。中国大学生运动员的出路则不定,因为培养体系的脱节导致其运动成绩无法企及专业队运动员,而进入大学后与正常教育体系的疏远又使其在文化课成绩方面落后于一般同学,无法在所学专业获得竞争力,这就造成了他们无论在所学专业还是职业道路上都难以立足的两难境地。
对运动员的管理模式是大学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大学竞技体育运动自身意义的根本所在。美国的大学生运动员之所以既能具有高超的运动水平,又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雄厚的后备人才资源库,为其挑选运动员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9]。大学竞技体育运动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运动员的身份首先是一名学生,这些都应当成为发展大学竞技体育运动的基本原则。只有确保大学生运动员作为学生的基本能力,才能保证其以后即使不进入专业化道路也能在社会中谋求立足之地,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愿意踏上这条发展道路。
3 结论
NCAA的发展经验表明,大学生体育协会成熟的发展模式应当是在协会实体化的前提下,以大学体育联盟为纽带的产业化运作,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当前依然没有摆脱由政府供养和运作的发展模式,在具体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出大学体育联盟的作用,因此在规模和影响力上都受到限制。当然,鉴于发展阶段和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不必也不能直接照搬NCAA的发展经验,只能在一些可行的路径上寻找建设性的启示。首先是应当认识到市场化发展已经成为竞技体育运动的大势所趋,大体协以及高等院校都应当注重培育大学体育运动的市场化运作环境;其次,法规体系上的缺陷是大体协在实际工作中职能缺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当敦促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大体协职能及权限的相关法律条文;在人事方面应当认识到大学校长在大学体育运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大学校长进入大体协的领导层;另外,现在很多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虽然都实现了形式上的学训结合,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依然存在忽视文化课学习的现象,因此大体协在运动员的培养中应当继续寻求化解学训矛盾的有效途径,如通过学分制、奖学金、限制参赛资格等方面来加强运动员文化水平的提高。
[1]王晓毅.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彭庆文.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8.
[3]尹从刚.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9.
[4]朱桂林.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竞赛体系组织结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2):232-237.
[5]董众鸣,朱桂林.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2):88-90.
[6]陈 希.对美国十所大学体育的考察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112-121.
[7]池 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56-62.
[8]王朝军.开发我国大学生体育市场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9]池 建.竞技体育发展之路——走进美国[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80.
[10]杨占武.美国大学体育核心理念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1 (4):104-107.
Explo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Federation of University Sports of China in Transformation Period:Based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NCAA
WANG Yongzhong1,FENG Xiaolu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Science,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003,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The article aims at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Federation of University Sports of China(referred to as FUSC)by study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comparing with United Stat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ederation of University Sports of China,with“Nationwide System”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as the basis.By comparison,China Federation of University Sports of at least 7 aspects there can improve,that is,management system,laws and regulations,leadership organization setup,operation pattern,the economic benefits,management personnel quality,athletes management mode.It is ver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tudents sports association o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traning,university high-level of sports development and exploring new development mode of Federation of University Sports of China by comparisoned with exiting problems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university sports;federation of university sports of China;development model
G811.21
A
1004-0560(2012)04-0110-04
2012-03-12;
2012-05-0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编号:10BTY036;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资助项目,课题编号:10-GJ-1401。
王永忠(1965-),男,副教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责任编辑:刘红霞
◂论文选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