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追本溯源
2012-12-06翟向阳
翟向阳,李 丽,夏 冬
(1.河南中医学院体育部,河南郑州 450046;2.嘉应学院体育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追本溯源
翟向阳1,李 丽2,夏 冬2
(1.河南中医学院体育部,河南郑州 450046;2.嘉应学院体育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与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起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起源丰富,宗教信仰与祭祀、神话传说、英雄崇拜、生产与生活、军事与战争、文化交融、健身娱乐、自然环境与民族习俗等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源流。有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起源众说纷纭,如舞炮龙、威风锣鼓、达瓦孜等起源出现多元性。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起源
1 问题的提出
民族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精神和生活面貌,是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宗教、民俗习惯以及心理状态的重要体现。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开发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追本溯源,是保证少数民族体育历史与文化得以长久发展的根本,对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极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期刊网和文献检索工具查询有关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2 逻辑分析法
对照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揭示它们的公共点和差异点;对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组成因素进行比较与分析。
2.3 归纳演绎法
对各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起源与发展进行一般性和个别性的概括,进而得出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一般性和个别性规律。
3 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起源丰富
3.1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宗教、神话与英雄崇拜起源说
3.1.1 宗教信仰与祭祀起源说 体育与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许多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源于宗教信仰,有些体育项目甚至直接源于宗教仪式或迷信活动。例如:岭南瓯骆人铜鼓舞、羽人舞、蚂拐舞、跳岭头舞、师公舞,布依族踩高跷、舞蹈,土尔扈特族的射箭,藏民族的祭山插箭、斗剑、“达玛节”的拔河、习剑、跑马射箭,黎族竹竿舞,彝族荡磨秋、爬油杆、响铃舞、舞狮、虎舞、斗牛等活动都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1]。畲族问凳,珞巴族刀舞,彝族铃铛舞,毛南族舞火龙,哈尼族秋千,黎族敬祖舞、打鹿舞、古老舞和打柴舞,土家族摆手舞、铜铃舞、麻舞、舞刀、舞狮、三棒鼓、舞草地龙、板凳龙,三江源地区藏族的祭鄂博、转山、蒙古族祭海会盟,湘鄂渝黔边区景颇族布滚戈、佤族剽牛、苗族斗牛、白族的巫舞,河洛民间借助祭祀举行的登山、郊游等传统体育活动都是作为一种求神拜祖的祭祀仪式和活动而创作,并以娱悦自然、安慰祖先亡灵、驱鬼降魔为目的。
3.1.2 神话传说起源说 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体育活动都与一个或多个神话传说关联在一起。如:黔东南苗族的龙船节,既有苗族先人宰杀恶龙的美丽传说,又有祈求人寿,风调雨顺的宗教含意,同时还有龙船竞渡的体育比赛内涵。壮族板鞋舞据传是源于明代瓦氏夫人的“同步”练“狼兵”抗倭的传说。哈尼族磨秋起源于阿朗和阿昌兄妹俩载磨秋飞上太阳和月亮拯救万民的传说。瑶族长鼓舞相传是盘王的王妃把盘王之死归罪于梓木与山羊,命儿女们将树砍下做鼓身,剥下羊皮蒙上,制成长鼓,边敲边哭边唱发泄心中之恨,招盘王灵魂的传说。香火球源于壮族百姓用铜钱插上鸡毛和香火拜祭土地庙,将插有鸡毛和香烛的竹壳皮称为香火球的传说。毛南族为了纪念死去的亲人,就用兽皮和掏空的树枝做成手鼓,把三兄弟祭母的传说演变成以民族舞蹈的形式来纪念对亲人的深厚感情,流传至今成为毛南族的文化经典——猴鼓舞。红水河流域壮族抛绣球传说唐代初年,壮族歌仙刘三姐与阿牛哥在大榕树下定情时,便采用了抛绣球这种方式,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刘三姐绣球”[2]。土族纳顿节源于一个土族木匠,为反抗皇帝滥杀无辜,揭竿而起,并机智勇敢地利用庆祝丰收的活动假象,使皇帝撤军的民间传说。
3.1.3 英雄崇拜起源说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部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渗透了少数民族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与纪念。“萨岁”是侗族人民最高的护佑神,人们把她信奉为社稷神,每逢大年初一集会开展“多耶”活动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对神灵的膜拜[3]。在河洛地区,人们为纪念历史上给当地人民带来益处的名人而举行纪念活动。在这些纪念活动中有许多体育活动形式,如在洛阳市的老城区,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三个晚上,为纪念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而举行的红、黄双龙舞表演;地处大山深处的卢氏县,为纪念文学家韩愈的政绩,在农历“二月二”举行盛大的社火表演,期间有竹竿舞、竹竿拔河、抬杠等体育活动项目;在河洛地区西部的黄河、洛河沿岸,为纪念大禹建有许多的禹王庙,虽然各地风俗、纪念的时间和方式不同,但期间都有体育活动表演[4]。土家族的体育文化渗透了土族人民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与纪念。从开疆辟土的廪君,到抗击倭寇的陈连升,为了纪念这些英雄人物,在丰收季节,过年过节,都要开展纪念活动,如“摆手舞”、“傩戏”、“巴蔓子”等等,成为土家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此外,三江源藏族的射响箭是纪念英雄格萨尔王战胜妖魔的胜利。
3.2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生产、生活与军事战争起源说
3.2.1 生产、生活起源说 我国少数民族先民,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曾创造和发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珍珠球运动起源于满族渔猎时代,是渔猎者们在捕捞鱼虾及采集珍珠之余所进行的一项游戏活动。布依人民在采集、狞猎活动中产生了射箭、射弩、高山滚石、鱼叉、棍棒、标枪等体育活动,土尔扈特居民狩猎生产的工具也广泛使用弓箭。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源自生产劳动、狩猎和征战。其中,摆手舞起源于狩猎生活,应用于抗敌战争,其动作主要模仿劳动过程的播种、渔猎和收割[6]。土家族源于插秧、种田的倒跑泽田、跷旱船、扳手劲、举石锁、扭扁担,黎族射箭、射弩、串藤圈、托物竞渡、爬竿过树和舂米操,畲族的射弩、放铳等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湘鄂渝黔苗族的舂米舞,土家族的茅谷斯,彝族荞子舞、射箭、射弩、飞石索、追羊、赛马、摔跤、绵羊拉绳、爬油杆、顶头、舞狮、虎舞[1],撒拉族登棍儿、打蚂蚱、打缸,壮族的蚂拐崇拜及埋蚂拐的习俗等都是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此外,广西瓦骆人多随水而居,赛龙舟是他们的水上生活的演习,长矛、弩和飞砣等众多兵器亦是捕猎生产的工具,开展投掷和弩射等活动是他们对捕猎生产的演练。三江源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藏、蒙古、哈萨克等民族的射箭、赛马、赛牦牛、骑马点火枪、绳索套马、赛骆驼、刁羊等骑术项目;农牧区民族的赛牦牛、腰带拔河、蹬棍、皮筏竞渡等项目,形象地反映了本民族的历史和生产生活[7]。
3.2.2 军事与战争起源说 古代战争频发,与严酷自然环境的生存斗争和各种各样的反压迫斗争,造就了许多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古代时期的满族经常开展军事体育训练,有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如冰嬉、骑射、举重、跳马、跳骆驼、摔跤等。湘鄂渝黔民族体育文化源于古代军事,如土家、苗、瑶族共有的射弩、武术,苗族的跳鼓、接龙舞、上刀梯,江华瑶族的人龙,壮族的陀螺节,侗族的摔跤节等。此外,撒拉族摔跤、武术、赛马,畲族抄杠、打尺寸,毛南族“火把节”,哈尼族原始武术与摔跤,黎族钱玲双刀、粉枪射击、射箭、射弩、格斗、摔跤,布依族射箭、射弩、投标杆、棍术等无不与战争相关。三江源地区如藏、蒙古族的骑射、摔跤;藏族的骑马点火枪、射响箭、射碧秀和军舞等均带有军事色彩的体育项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军事体育活动又逐渐演变成了各民族的健身体育活动[7]。土家族的“大摆手”起源于一种军功战舞,土家父老乡亲为了庆祝土家族士兵的凯旋归来,合家团聚,在酒席间讴歌狂欢时表演战场杀敌的场面。
3.3 文化交融与健身娱乐起源说
3.3.1 文化交融起源说 随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体育文化随之出现了互融,并生成了许多新的体育文化形式。刀郎舞发源于麦盖提,形成于公元16世纪,在古西域乐舞基础上,融汇了刀朗人的生活动态和坚毅的性格,并继承了公元7~12世纪西域乐舞技艺。在东疆哈密等地也有刀郎舞的痕迹,足见刀郎文化流传之广,影响之深[8]。远在西周,岭南就与中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秦汉时期,贵县(现贵港市)秦时为桂林郡驻地,铜六博棋盘和铜器上的斗兽图、导引图、角抵图等在该地的出现,说明在瓯骆地区已经有了这些当时非常流行的体育活动,瓯骆人已经受到了中原体育文化的影响。土家族的民间体育文化深受汉文化和相邻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如土家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划龙舟、舞狮子、板凳龙等就深受汉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影响。
3.3.2 健身娱乐起源说 健身娱乐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追求。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为了满足本民族的文化娱乐需要而产生的。如黎族打狗归坡、拉乌龟、荡秋千、打陀螺、顶牛和打木节等,藏族的弹羊骨、藏棋、腰带拔河、角力、跳绳,蒙古族的蒙古象棋,畲族蹴石磉,西北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马、叼羊、藏族的龙鼓舞、锅庄舞、社火等均具有典型的生产生活中的娱乐特征。此外,满族的娱乐体育项目,是满族人民在业余生活以及闲暇时光的娱乐活动中形成的,有的项目活泼、灵敏、快乐,适合少年儿童活动,如跑马城、老鹞子捉小鸡、踢毽子、跳房子、弹玻璃球、抽陀螺、滚铁环、捉迷藏、滑冰车等;有的项目舒缓、轻巧、自娱自乐,适合中老人以及妇女活动,如掌旋球、雪地走、抓嘎拉哈、九连球、荡秋千、掷钱等;还有的项目激烈、善智善勇,适合青壮年活动,如赶石弹、蹴鞠、赛威呼、双飞燕、耍石锁、摔跤、射箭、二贵摔跤、包考等。另据资料记载,铜鼓舞、对歌、花灯、地戏、花球(丢花包或丢糠包)是布依民族特有的、用以抒发感情的民族习俗活动。
3.4 自然环境与生活习俗说
3.4.1 自然环境起源说 少数民族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使得少数民族体育趋向于体能积蓄与克服自然环境的因素,使众多的体育活动披上了浓郁的自然环境和地域特征。图瓦人居住在雪域高原,自然环境促成了图瓦人独特的健身活动,如:射箭、马拉爬犁比赛。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结冰,积雪时间长。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满族先民们,为了生活、生产和军事上的需要,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出一些适应冰雪表面的交通工具和娱乐器材,如拖床、木马、爬犁、冰鞋、冰嘎等。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其自然环境所提供的丰富资源为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器材。如荡藤、爬树比赛、撑杆越溪、倒挂金钩、打秋千等体育活动就利用山上的藤条、树杆做器材;抢走鸡、发界鸡等体育项目所使用的器材是利用山上的藤条、青草、竹蔑编织成的;喀蟆抢蛋、捡子、打牌、举石锁是利用山上的石头、石子做器材。此外,彝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众多,形式多样。如彝族式摔跤、射箭、射弩、彝刀、棍术、赛马、追羊、赶牛、飞石索、掷葫芦飞雷、荡磨秋、爬油杆、绵羊拉绳、踩跷板、顶头、角力等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山地文化[1]。
3.4.2 生活习俗起源说 生活习俗中反映了少数民族原始社会采集、狩猎、纺织、酿酒等生产生活情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体育活动。黔东南苗族盛形的“赶秋会”,侗族的“哆键”,苗族的“八人秋”。湘鄂渝黔边区苗族“爬山节”,壮族“抛绣球”,土家族“抢贡鸡”,白族“绕三灵”,侗族“哆毽”等均与边区民族婚俗有关。在二千多年前,黔南布依民族中就有“铜鼓刷把舞”、龙舟竞渡、斗牛、投壶、狩猎、征战等生活习惯,存留着射弩、斗牛、习水操舟、舞蹈等体育活动的印迹。图瓦人注重辞旧迎新,春节期间,喀纳斯湖畔还是大雪封山、全湖皆冰,图瓦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欢聚于村庄举行射箭比赛,并在喀纳斯湖面上举行赛马、摔跤、滑雪橇等体育活动。敖包节是图瓦人祭祀天地日月大自然的节日,期间进行赛马、摔跤等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邹鲁节期间图瓦人会为了庆祝一年的收获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体育活动。此外,土家族的体育文化也源于婚恋与民俗,“龙船调”、“黄四姐”,曲调委婉,主要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而“哭嫁歌”、“萨尔嗬”、“肉连响”则诠释了独特的民风与民俗[5]。
3.5 部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多元起源说
3.5.1 舞炮龙的多元起源说 有关舞炮龙的起源,史前资料没有详细的记载。从历史的一些蛛丝马迹和宾州(宾阳县)老长者的口述中比较流行的有几种说法:1)宋朝狄青舞龙麻痹南蛮侬智高克昆仑关的攻城拔寨说。2)芦圩舞炮龙源于清朝年间,宾州城里发生霍乱病,有人想到舞龙放炮冲走“衰”气,免于灾难的驱瘟疫、送瘟神活动的驱瘟消灾说。3)源于宾阳当地的“灯酒节”,是当地一个祈求人丁兴旺的节日风俗说。4)炮龙是由宾阳县城芦圩镇卢氏家族开始舞起的家族沿袭说[9]。
3.5.2 威风锣鼓的多元起源说 关于威风锣鼓的由来有着诸多传说。其中《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的一则上古神话:“东海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洪洞县志》中也记载了有关于威风锣鼓起源的美丽传说:相传尧王禅位舜王,还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他为妻。尧天舜日、太平盛世,每当娥皇、女英三月三走娘家、四月八回婆家时,两地的村民都敲锣打鼓高接远送,久而久之,不但锣鼓声势逐年扩大,且相互竞赛之风日起。
3.5.3 达瓦孜的多元起源说 达瓦孜是维吾尔族传统体育的代表项目,是一项综合性的立体体育活动,而且还具有强列的艺术性、文化性,既有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其起源说有:1)源于宗教信仰;2)源于民族传说及英雄的崇拜;3)源于精神生活和娱乐的需要;4)源于文化的交往;5)源于历史的发展[10]。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新生代的少数民族青年逐步走出其民族聚居的居住环境,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也逐步突破了其民族自身的固有方式,这些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契机。如何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寻求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以全面实施的重要体现。
[1]罗建新.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与传承[J].体育学刊,2008,15(7):106-109.
[2]韦丽春.红水河流域壮族抛绣球的体育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5):135-136.
[3]徐建波.侗乡“多耶”的起源、传承及现代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74-75.
[4]董顺波.河洛民俗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3):88-91.
[5]刘 侠.新时期土家族体育文化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3):57-60.
[6]张 涛,曹 丹.湘、鄂、黔、渝相邻地区土家族“舍巴日”—摆手舞活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488-1489.
[7]张永林,史儒林.三江源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2):94-95.
[8]王 岩,丁 璐,王晓芳,等.刀郎舞体育文化特征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7):46-47.
[9]周 华.崇拜种族繁衍的民俗宾阳舞炮龙运动的社会学考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3):54-57.
[10]范占江.达瓦孜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6):131-134.
Tracing Source of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in China
ZHAI Xiangyang1,LI Li2,XIA Dong2
(1.P.E.Department,Chinese Medicine of Henan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6,Henan,China; 2.PE Department of 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15,Guangdong,China)
The authors study the source of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in China using documentation,logics and deduc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igin of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is abundant,including religious worship,tales of legend,hero-worship,produce living,hot war,cultural exchange,nation customs,etc.But there was a variety of answers to appear plurality such as Wupaolong,Weifengluogu and Dawazi.
minority;sports culture;source
G80-05
A
1004-0560(2012)04-0134-03
2012-05-15;
2012-06-25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号为04GH89005)。
翟向阳(1970-),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健康促进。
责任编辑:乔艳春
◂体育教育训练学